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培养深度关系,拥抱幸福人生

2024-09-18文化

【深度关系】作者:武志红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深度关系】。

这是一部心理自助类著作,作者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武志红老师。那通过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主要是讲「关系」的。不过,这里的关系并不是仅仅指我们平时经常说的人际关系,而是涉及家庭、情感、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

那么,为什么武志红老师要把「关系」放在书名里,特别强调它呢?什么又是「深度关系」呢?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期的精华版解读。

什么是「深度关系」

首先,我们来说:「关系」为什么重要?因为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这样说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一种符合实际的观察和总结。武志红老师说,在他的研究中,一直特别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他的很多文章都在讲关系,而且都是在重点说明一件事:我们需要借助关系,尤其是深度关系,来活出自己。

可以说,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这句话中的「深度关系」指的是「一切关系」。比如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和他的作品建立起深度关系,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同样,一个摄影师,也必须和他的拍摄对象产生深度关系,真正了解自己拍摄的风景、人物,才能找抓住拍摄的精髓。

而在人际关系的角度,从人与人沟通、交流的维度出发,深度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深度关系是人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

人,只有在关系中,尤其是在良性的深度关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点也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证明。

美国哈佛大学做过一项跨度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心理学家证实,孤独寂寞是有害的,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健康、更快乐。在这些关系里,最关键的是那些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伴侣关系,它的质量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和幸福。

从心理学原理上看,人际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最本质的需求,那就是「被看见」。被看见是生命的内在诉求,被看见的生命才是真正存在的、有活力的生命。

如果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有颜色的能量球,那么,处于原始状态的生命就是中性的、灰色的,而一旦被看见,就意味着生命被照亮,变成了白色的和彩色的;而如果生命没有被看见,那么它就会成为黑色的、死寂的能量体。

被看见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都需要深度关系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温暖彼此。

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关注,没有被看见,那么他就容易陷入严重的孤独,他的心灵也就容易进入黑暗。孤独的程度越重,黑暗的程度也就越重。那些最孤独的人,往往有着最黑暗的内心世界,也拥有最多的痛苦。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让我们舒服的,有的人就会选择逃避某些关系。他们会说,与其和人保持不开心、不顺心的关系,还不如一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即使孤独一点也没问题。

但是实际上,这种选择是不正确的。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即便是不融洽的关系,也胜过完全没有关系。这是因为,人际关系是不是良好,都在于我们的选择和努力,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

如果一个人心里充满了光明和希望,那么他所构建的关系,就会存在光明、有希望的可能。而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有黑暗,同时又关上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那么,他内心的黑暗就永远也没有机会被照亮了。当一个人选择彻底孤独,那么也就放弃了重获新生的机会。相反,在孤独的绝境中,不仅光明增加不了,黑暗的能量也会越来越多,直到把自己彻底压垮。

因此,哪怕再难,也要试着走出自己的孤独,试着去拥抱这个世界,否则孤独会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时间越久,越难破局。

武志红老师在这里拿许多人面临的大龄「剩男剩女」的问题举例子。他说,在他做心理咨询的经验里,如果一个人30岁前还没有真正谈过恋爱,那就可以去做一下咨询。

这是因为,在30岁时,可能我们会觉得孤独好像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等到40岁甚至更晚的时候,再去寻求帮助,就会更加的困难。因为到那时我们的内心封闭了太久,即使是和心理咨询师构建起良好的关系都不容易,更不要说打开心扉、去寻找终身伴侣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和培养自己的深度关系呢?

有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所处的关系是否健康。这个工具,叫作「人性坐标体系」。它是武志红老师独创的一个心理咨询工具。其中,横轴是关系维度,也可以叫作情感维度、道德维度;纵轴是自恋维度,也可以叫作力量维度、权力维度。

在这个坐标系中,横轴的关系维度处在右侧时,是善良的,有爱意的;处在左侧时,是凶恶的,有恨意。纵轴的自恋维度处在上半部分时,是高位的、强大的;处在下半部分时,是低位的、虚弱的。

那么由此,我们就得了四个象限:

处在第一象限时,我们的深度关系是既强大,又有善意和爱意;

处在第二象限时,我们的深度关系是强大的,但有恶意和恨意;

处在第三象限时,我们的深度关系是既虚弱,又有恶意和恨意;

处在第四象限时,我们的深度关系是虚弱的,但有善意和爱意。

虽然人性复杂、难以量化,但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坐标体系,找到自己的位置,给自己与他人做出评估。

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亲密关系让你舒服、自在,那你就可能处在第一或第四象限,同时再想一想你自己是一个开放的、自信的人,还是一个内向的、柔弱的人呢?如果是前者,就是第一象限,后者是第四象限。

对别人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评估自己的爱人、子女、父母、同事,都处在这个坐标体系的哪个位置。找准了位置,我们就能继续评价自己和他们的关系究竟健不健康,以及应该如何改进。

这里说的改进,并不是说坐标系里哪个位置就是正确的、好的,要让所有人都变成一个样子,而是要找到一段关系里人与人的平衡和互补。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在一段关系里,两个人的性格完全相反,有时却也不是坏事,反而能够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在恋爱中,这种现象尤其常见。

在普通的关系里,比如工作关系,我们容易找那些和自己比较接近的人,这样容易沟通、方便协作。但是,在恋爱时,我们却喜欢找那些在坐标系里和我们离得很远的人,他们能够吸引我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相互之间的连线穿越了坐标系的全局。如果以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画一个圆,那么,我们的圆最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构成了某种「圆满」。

的确,人性的圆满要比人性的好坏更重要,人要试图拥抱人性坐标体系的所有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生命、完善生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照亮彼此、也温暖彼此。如果我们能在「人性坐标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清他人的位置,就能更好地建立深度关系,帮助我们走出孤独。

关系有问题,心理就有疾病

好,了解了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培养深度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从反面来看一看,如果关系上出了毛病,我们会产生哪些心理上的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在这些心理问题中,最为显著、也影响最深的一个,叫作「全能自恋」。

「自恋」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我们会开完笑说「某某真是一个自恋的人」。但这只是一种日常的惯用表达,并不代表我们谈论的这个人真的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而在心理学概念中,「自恋」却有着更深的含义,是和「全能」挂钩的。

顾名思义,「全能」就是无所不能,「自恋」则是彻头彻尾地关注自己。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全能自恋」就是迷恋自己,认为「地球是绕着自己转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心理状态,来自于我们的婴儿时期。每个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后,都有过这样的阶段,这是人最原初的心理。所以我们会看到,婴儿动不动就哭闹起来,只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没有照着他的想象来。

按理来说,随着年岁的增长、理智的成熟,人到了成年阶段,应该不会再有这种婴儿般的幼稚想法,不会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或是暴跳如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真实案例:一个成年人如何突然间不讲道理、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

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婴儿期的全能自恋没有被很好地化解,在成长过程中身上的全能自恋的种子依然保留。而一旦全能自恋受损,人就产生了「全能暴怒」,甚至会产生毁灭欲。

而一旦这种毁灭欲无法得到满足,表达不出来,这种内心积攒的能量也并不会消失,而是会转过头来,压制自己,直到把自己的内心压垮。这时,人会体验到彻底的无助,这种情况我们通常把它叫作「崩溃」。

除此之外,有着全能自恋的人还通常有着「被害妄想」。他们总是觉得有人要害他们,有一个无比厉害的人、机构或神魔在破坏着自己的各种事情,让他们自己的能力发挥不出来,因此陷入了痛苦。

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这四种情况加在一起,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叫作:「全能感」。

武志红老师说,在咨询和日常生活中,他发现全能自恋简直无处不在。也许你没有想过,我们现在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都常提到的一些新鲜词汇,比如「圣母病」、「巨婴症」、「PUA」(精神控制),背后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全能自恋上来。

下面,我们拿「圣母」和「巨婴」这两个网络词来举例。

什么是「圣母」?「圣母」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无条件地满足他人的一切需求时,这个人就是想做全能母亲,也就是「圣母」。而「巨婴」则是指,当一个人想为所欲为,并期待他人乃至社会都无条件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时,这个人就变成了大号的婴儿。

所以我们会发现,「巨婴」的特点是期待着全然地被满足,而「圣母」则是要求自己全然地去满足,二者恰好是能对应上的,所以「巨婴」与「圣母」总是同时出现。它们既是一对矛盾,也是一个共同体,存在着「共生」的关系。

说到共生,最原始的共生就是婴儿与母亲构成的「母婴共同体」。所以我们会看到,许多家庭中出现的亲子关系问题,都是因为存在「圣母」和「巨婴」的矛盾。

一方面,如果一位家长存在「圣母」心理,那么就容易有「完美自恋」的问题,也就是说,因为自己在不断付出、牺牲,所以觉得自己在道德上是完美的,所以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不断地告诉孩子:「在这个关系中,我没有错,错的都是你」。

而另一方面,孩子存在着「意志自恋」,也就是认为自己的愿望、诉求是最重要的,必须付诸实施,不能被阻拦,如果不满意了,就暴怒、破坏。

其实,无论是「完美自恋」还是「意志自恋」,本质上都是由全能自恋发展而来的,都是全能感的体现,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全能自恋的奴隶呢?

回到我们前面所说的「人性坐标体系」,和自恋相对的另一条轴线是关系。关系,尤其是带有情感的关系,才是人性中最具有疗愈性的力量。

虽然我们身上的全能自恋不能直接被消灭,但它可以通过体验到深度关系中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被驯服。

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驯服」,而不是「压制」。这两个关键词,恰好就反应了两种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对此,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分别找到一个深刻的例子。

「驯服」的例子是大禹治水。在大禹之前,人们对待水灾的方式,是拼命去堵,结果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直到大禹找到了疏通的方法,水患的问题才得以解决。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驯服了滔滔的洪流。

「压制」的例子则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被压制在五指山下,动弹不得,没有了之前大闹天宫的威风。孙悟空的故事,恰好反应了全能自恋的几个阶段,他大闹天宫的时候,展现的是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被压制在五指山则是传统上我们应对全能自恋常用的方法。

事实证明,面对婴儿一样的全能自恋者,我们应该选择的,更应该是大禹治水那样的驯服,而不是五指山那样的压制。因为,只有引导、调整、鼓励,才有可能让我们内心的全能自恋迈向另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进入关系,感受情感。

而一旦我们进入了关系之中,尤其是拥有了深度关系,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能让我们的内心世界被看见、被照亮,我们会真实地体验到自己的心灵被拓宽了。

这时,全能自恋就被我们降伏了,我们不再执着于自己和他人的对错,不再顾影自怜、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而是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身边的万事万物,在爱上生活的同时,学会爱上自己。

警惕「头脑暴政」,培养深度关系

在【深度关系】这本书中,作者武志红老师除了强调「关系」和「全能自恋」这两大概念之外,还有一个概念被他专门提出来做了分析,那就是「头脑暴政」。

「头脑暴政」的意思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做决定,不是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恰恰相反,而是思考得太多、太深了,以至于具体的行为、动作,都完全被头脑控制了,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局限。

从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头脑和身体的相对位置。人的身体构造决定了,头脑在上、身体在下,这种位置关系也会内化到很多人的心中,形成一种我们自己可能并不明白的感知,那就是:头脑比身体高贵。

因此,头脑会对身体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价态度,而这就会导致头脑对自己的暴政。我们会发现,你的头脑对待你的方式,就像是一个苛刻的家长对待他的孩子一样,各种批评、否定、攻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而这种头脑的暴政,会阻碍你与其他事物建立深度关系,让你陷入孤独。并且,我们的许多坏习惯和错误观念,背后都是头脑的暴政。比如,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的一个毛病——拖延症。它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的头脑在控制我们的行为。

如果从人的天性来看,拖延、懒惰、不思进取,这些特质并不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想法,人其实是愿意进取、奋斗,来延续生命、实现价值的。之所以我们会懒惰、拖延,恰恰是我们的头脑在作祟。

这一点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在武志红老师的咨询案例中,他发现,那些做事情慢吞吞、爱拖延的孩子,无一例外,在身边都有一个妈妈、奶奶或外婆,整天对他们说「快点!快点!快点!」结果,大人越催,孩子越慢。

这些孩子之所以用拖延来回应家长的催促,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要证明:「我是我自己,而不是你的一部分。」否则的话,他们就变成了家长意志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奴隶」了。

所以,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决定了孩子怎样回应家长的诉求。如果家长不是总是催促、责怪,而是充满爱意地鼓励、支持、引导,那孩子的大脑也会积极地配合、不至于故意抵触。

除了拖延,很多人都有的「失眠」困扰,也和头脑暴政有关系。

我们之所以会失眠,往往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停不下来,一直处在兴奋中、脑子不停地转。

这时,有的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不断地像下命令一样,要自己的思维停下来。可越下这样的命令,思维通常会越兴奋,然后就更难入睡了。

我们要知道,思维,或者是头脑,是不能被我们轻易掌控的,相反,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头脑在控制着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放下要求思维停止运转的想法,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到身体、而不是头脑上,通过深呼吸和对自己身体的感受,一点一点平静下来。

这时你会发现,你的注意力从思维那里移开了,头脑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那么兴奋了,于是就可以入睡了。

总而言之,面对头脑的暴政,我们要积极地应对、努力地拿出自己的态度去对抗它、战胜它。当我们摆脱了头脑暴政之后,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自由,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好了,讲到这里,【深度关系】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意识到,「自恋」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不是要抛弃自恋、无欲无求,而是要合理地利用好自己的内心追求,真实地活着,真实地呈现自己生命的动力,去奋斗、去争取。

此外,我们还要让自己的心性,从自恋维度发展到关系维度,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意味着我们从孤独进入关系、从想象进入现实世界。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自己的想法,就只能感知到高低、强弱、竞争、生死,就会变得十分焦虑。而如果我们进入了关系,就可以拥有更多的空间,极大地缓解自我的焦虑。

最后,我们还要合理地运用体验和思维。思维很有用,能帮我们分析问题、思考利弊,但是,真正的人生重在体验,只有亲身实践了,才知道生命的冷暖凉热。如果说深度关系是幸福人生的答案,那它就要求我们,拿出真实的自我,去和真实的世界接触、碰撞。

就像武志红老师在全书末尾所说的那样:「太多人总想着‘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