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东方文明斗牛」(上)

2024-03-17文化

西班牙的斗牛闻名于世,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浙江金华一带,也曾盛行过斗牛之俗。清人陈其元在金华任职十六年,其所著的【庸闲斋笔记】中,对此就有颇为详细的记载。

旧时中国的农村,每逢春秋二季,都要举行祭神、赛会等盛大仪式。在金华一带,则几乎每次都有斗牛之会。一般每个村庄至少要挑选一头最健壮的牛参加赛会。中选之牛的主人在前几天就会大摆酒席,恭恭敬敬地宴请亲朋邻舍。到了比赛的那一天,赛场四周很早就围满了成千上万了的人了。斗牛场是用水田开辟的,方圆约四五亩,沿着田埂则遍搭看台,台与台之间的空隙处则塞满了桌椅板凳等,是用来招待外地客人或照顾本地老幼妇女的。看台的前后左右,混杂着不少卖糕饼的、卖瓜果的、抽水烟的、贩杂货的……一时叫卖声、吆喝声、嬉闹声、低语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果然是热闹非凡。牛要入场了,前面有一帮人敲锣打鼓地开路,身边又簇拥着数十个本村汉子。牛儿头簪金花,身披红绸,神气活现地被引入场中。这时,双方牛主各令四个精壮汉子护持着牛,相向而行。相距约五六步时,人都退下,两牛对峙,互相瞪目注视,好一阵,才突然直冲而前,抵角相斗,各逞其力,各施其巧,都想乘隙将角插入对方肉体,四周的喝彩声、助威声响成一片。往往三五个回合之后,双方主人就各自将牛解拆开,复又簇拥着退出场地。旁观者一般都未能看出谁胜谁负,而主家却早已心中有数了。胜利的一方欢呼雀跃,犹如簇拥着一位凯旋而归的大将军,人人得意洋洋,连牛也自负地昂着头,跟着主人徐步而归。失败的一方则个个垂头丧气,意兴索然,连牛也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吃了小亏的牛尚可养精蓄锐,第二天再与对手决一雌雄;吃了大败仗的牛就只有杀而烹之了。因为其锐气已挫,不但第二天不行,第二年也不能再上场了,而且此后耕田拉车都疲疲沓沓,已无豢养的必要了。每一场角斗,聚集的牛不下三五十头,登场交锋的不过十来头,其余的都是空来空往,如同观众。

最出色的牛,不打大胜仗,也从来不吃大败仗,因此几乎每一场比赛都能参加;第二等牛虽说败仗吃得不少,但能够且战且退,好整以暇,不致于辙乱旗靡,大败而逃;最弊脚的牛一上来就拼命蛮上,碰到劲敌,几个回合下来就仓皇失措,完全失去了抵抗力,结果是血肉淋漓,奔逃横逸,溅泥满身,冲出堤埂,踹翻台凳,连主人也牵挽不住。到了这时,那些老人幼童,太太小姐,无不失声惊呼,哗然争避,有失足田中的,有倒栽岸下的,有遗簪坠珥的,有泥浆满身的,有鼻青脸肿的,有筋断骨折的,乱成了一锅粥,好一阵才相互搀扶着,颓然而返。斗胜之家则大摆宴席,招待八方来宾。高朋满座之中,主人眉飞色舞,手比指画,大夸自家的牛如何如何出色,说是对方的角如何如何来,我方的角如何如何往;它如何如何恃强攻坚,我如何如何乘隙捣虚;我早已料到它会从何处进攻,它却料不到我会从何处反击……直说得摇头晃脑,唾沫横飞,几乎分不清我之为牛,牛之为我了。 得胜而归的牛也受到特殊优待:睡的是青丝帐,吃的是白米饭,饮的是上品酒。如有亲朋相访,主人设宴款待,必定会嘱咐家人道:「小心点,不要把饮牛之酒搬上来了。」外地客人不知内情,以为这是主人敬客之意,殊不知给牛饮的是最上等的酒,主人是舍不得用来待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