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晒书客·雪月拾书|

2024-01-10文化

云也退/文

No.10

【五代九章】

郑也夫/著上海三联书店 2023年10月

还是那个郑也夫。二十多年前,他是第一批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作者之一,入选出版了一本【代价论】。当时的学术人写作的一些共性在此批书中有所反映:无论钱满素写爱默生与美国,董小英写巴赫金,还是冯崇义写罗素,都不乏「大」的气息,很有做一些开创性工作的抱负,并不乏深刻之论,但是在行文的结构、详略方面缺少考虑,往往为追求说理的完整而牺牲了「可读性」。【五代九章】像【代价论】【信任论】等等一样,优缺点都突出。优点是善于宏观地识问题,三观稳健不偏颇,不投时所好,考辩先人史论时很有一套见解,有些新说。缺点则是一如既往的固执,缺少自反的敏锐,把读者的感受不当一回事,他说大量引用史料是因为史料本身就是极好的故事和文字,话虽不错,可是他对史料的诠释未免过少了。

此书的智识含量很高,能提升读者对五代史的兴趣和了解,不过也很考验阅读耐心。从行文看,郑也夫是那种绝不允许编辑改动一个字词的作者,这种莫名的自信造就他的风格也局限了他的发展。很多分析性的段落里都含有「我就说这些,你们自己去领悟」的语意,但本身又不那么松弛,这都说明作者太在乎自己。

No.9

【真实的临在】

(美)乔治·斯坦纳/著 段小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世道对人文精神的威胁越深重,乔治·斯坦纳的文字就有多儒雅。在这本1989年问世的书中,斯坦纳站在又一个人文思潮轮回的结束阶段,为它做个总结。他已经看到一些根本性的转变即将发生:「计算机的使用呈指数级增长」,它「不仅是实用的工具」,甚至动摇审美意识的方式和结构。

值得赞赏的并非这一预见性,而是他紧接着分析了解构主义这一他从来厌恶的思潮,揭示了它的出现,它从根本上推翻原有的意义解读和阐释,它的「元理论」属性,是如何与一个「后」时代的到来亦步亦趋的。通过罗兰·巴尔特,斯坦纳发现,即便在数字化技术尚未推广进家用日常的时候,一个以「‘字节’和数字」为核心的未来,就已在文本批评的先锋写作中出现了。此书中绵延不断的分析,对于想要把握2020年代的审美趣味与思路的人而言,也许是一番别无替代品的示范。

No.8

【白日尽头】

(德)燕妮·埃彭贝克/著 胡烨/译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客乡】之后又念了一本埃彭贝克的书,作为一个很有抱负的作者,她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最重大的命题。在1920年迈入成年期的奥地利女孩,母亲那头来自加利西亚犹太人家族,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设法摆脱犹太人的身份。与种族身份叠加的是政治身份:奥匈帝国崩解,苏联建立,失去祖国的女孩,被左翼意识形态吸引而寻求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结果等待她的是1935年后的政治迫害。

小说里有不少细微的幽默,无声的绝望,不着一词的讽刺。「她巴不得自己是个头脑简单的人,简单到可以用‘忘恩负义’打发掉自己的女儿」,「即使舌头在接吻时进入另一人的身体,她的内在也永远外在于他人」。有些知识令人读来如受重击,例如在写到犹太墓园外边没有树木,作者说,不知道的人以为那块地是荒的或因为有铁路经过,但实际上,不种树是为了避免「树根在骨头之间蔓生」,从而到了末日审判的那一天,死者的身体就不完整了。犹太教对仪式的设计永远是讲求细节合理的。

读此书还有一个重大收获:书中有一首犹太歌谣,提示了那个著名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所依据的「理论」。绘本里的爷爷是个缝纫匠和节衣高手,一整块布料碎得再小,他都能派上用场,但那首歌谣唱出的却是犹太人的处境。如同一块越剪越小还凑合用的布料,他们在恶劣的环境里步步收缩,活到活不下去了还在坚持活着,最终为的是完成一个可以被讲述的故事。

No.7

【后真相】

(美)李·麦金太尔/著 张美华/相欣奕/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10月

「真相需要捍卫。对抗后真相,第一步就是了解它。」封面上这两句话后还有第三句没说:「了解它也就等于对抗它。」正如那个热词「卷」字所提示的,这个年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东西都在追求把一切人都「卷」进去,让人把捆绑自己囚衣适应为皮肤,把受约束的活动范围适应为家园,把强加的认知当成自己的想法。本书如同每一本严肃探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活的弊病的作品一样,也三令五申地告诉读者,是那些收集和生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巨头需要我们,而不是我们需要它们。

然而我们不能却自已地使用它们提供的服务,并不断上传偏好和意见,然后很快就在数据的洪流里变成一个信息收发的机械节点。「后真相」建立在「真相无关紧要」的预设之上。它激发的是普遍的厌世和冷漠症,因为既然任何信息都有待于你随手转发,那么你自然不会去在乎哪个更有意义,更「真」,更值得严肃的对待。

被抛弃的真相因而沦为野心人物的玩物,他们未必会刻意去隐瞒和虚构真相,但可以利用公众的冷漠倦怠,他们使用的话语逢迎那种厌世的心态,经常表露出对气候变化之类当代议题的唾弃,而比卷入其中的人很难反思这一切哪里不对,或许还觉得持这种心态正是成熟人的做法,是参与政治的方式。「后真相」与政治冷漠症、民主制的危机是完全一体的事实。作者说,虽然抗击它的办法「不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持有「真相的观念」,不能忘记它。一个人只要拒绝生活在一个忽视真相的社会里,他就是清醒的抗击者。

No.6

【封面之下: 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

(美)克莱顿·柴尔德斯/著 张志强/王翡/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一旦一本书稿进入到取书名的阶段,那它就离开了写作阶段,进入另一个流程了——相信无数以写书为生的人都懂这个感觉。他们都会说「书是商品」,可是每个人都希望读者把它当成某种超越了普通有定价、有生产日期、有上架区域的商品的东西;他们希望买者最好冲着作者的名字,其次才是冲着一个吸引自己的书名来买这本书。

像【封面之下】这样的田野作品多多益善,它清晰、平实、周全有力的叙述能打动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愿闻其详」。一些常识被作为「现象」来分析,例如J.K.罗琳2020年的新作创下了三周一百万册销量的纪录,此乃「名字」的效果;另一些细节则颇见作者的同理心,如一位作者要求使用一幅高身价摄影师的作品作为封面图,出版商认为这是作者的虚荣心所致,但对作者而言,从采用这张照片与否,能看出自己在出版商心目中的位置。此种博弈和分析实在是相当好看的。

No.5

【消费图像: 当代文化中的风格策略】

(美)斯图亚特·埃文/著 方尚芩/译拜德雅·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力仅能达到分辨是非对错而已,能够关注风格的人,才可以进入高阶的思想层次。风格关系到美丑,关系到雅俗,或关系到可接受和不可接受。它是如此强大,能够改变人的心境,左右他的行为和是非的认识;高级的创造往往与制造一种风格有关,是引领,而非满足众人的需要和口味。

消费社会、市民社会有自己的语言,当它透过图像言说,人无法摆脱它的灌输,图像和语言的生产者常常是洞察社会心理的行家里手。这本包罗宏富但分析缜密的书,描绘了人在风格面前的被动状态,作者常用「剥削」一词来叙述个体被一层层地锉掉判断力和好恶的过程,那些任意进入人们的视听的无形的东西,在埃文的笔下被一一揭露和解析。

No.4

【在黄昏起飞】

(英)海伦·麦克唐纳/著 周玮/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6月

写作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麦克唐纳是又一位喜欢通过观察动物来写作的作家,可是她的写作和我能想起来的其他类似的作家都那么不同,她总是亲自在场,让在场感贯穿到末尾;她将「人类活动」这样的大概念缩小到在泥土上走一步,在草间采一颗蘑菇。她在对比人与动物时从来是不矫情的,她当她写到雨燕的家时,她说「我自己生活的领域日常琐碎,是睡觉、吃饭、工作和思考的地方」,写威肯沼泽的一篇,她说到曾带小侄女来这里,侄女问她「这儿的动物是从一个动物园来的吗?」

「椋鸟群飞」的场景,她是从把护照弄丢去补办的事情开始说起的;在「车灯下的鹿」中,她说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英国如何一步步走向政治民粹主义,然后说出了惊人之见:鹿往往意味着一种保守的世界观。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地方,要博爱也会容易很多;书中的「人群」这一篇里,她写到近距离看到大群聚集的鸟儿时,人们的反应各异,「有的笑,有的哭,还有人摇头叹息,或是口出秽言」——这个描述我深有同感。

No.3【樱与兽: 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美)伊恩·J.米勒/著 张涛/译光启书局 2023年7月

这本书从第一行到末尾几乎每句话都很新鲜——无论是一所建于1882年的动物园,还是从那时开始几十年里的日本,还是其中的动物,对我而言都是初识。我在一定程度上很适应那种东亚式的冷漠、疏离,但当我心之所系的主角是动物,我拒绝适应了。也许作者写得太好,此书的上野动物园,在我的感受中就是一个「机构」,即便在它最稳定也最受欢迎的时候,带来也不是乐趣而是一阵阵持续的警告。

1943年动物园对动物执行的大屠杀无疑是书中的高潮,但对战后动物保护的政策作介绍时,作者依然警语不断。他说「对于濒危物种的追求」,通常是以孩子的名义来正当化的,因为孩子们永远有胃口去看珍稀动物。这声音何其严峻,彻底重构了那路老生常谈的环保主题。

No.2

【季节之歌】

(英)特德·休斯/著 赵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

又见特德·休斯,以「力量」著称的他,在这本书中精炼了他的力量。休斯的句子并不适合局部摘引,然而一旦摘出,它就会如同某种放射性元素一般,改变它周围的气息。

「获月来临,/悄声嗡鸣穿越天空,像巴松管乐。/而地球终夜应答,如低音鼓。」「麦粒就像是黄澄澄的金锭种子……每一粒都是一位沉睡的公主——/她的王国尚未来到。」写到春季,休斯说「冬之精瘦小公牛/只是佯装去吃/尚未长出的青草」,在有趣的画面面前,能悟到「精瘦」不仅用来形容小公牛,其实也是冬季的特征;写到夏季,在讲过花朵的「沉醉争斗」后,休斯用这样令人拍案的句子来描写结果实:「一些丑陋的小小膨胀来临,奖赛的/矮矬真相」。

译者赵四的后记题目太精准不过:「更新读者感知觉系统的魔术师」。这是妙极了的更新,足以把热情重新灌注到一个人——一个蒙诗歌之福的人的身上。

No.1

【秦汉工匠】

(美)李安敦/著 林稚晖/译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7月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这堆话虽然励志,但他在另一处的名言把自己给颠覆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原来「劳其筋骨」者云云,是用来麻痹体力劳动者、让他们安心干活的话啊。

工匠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不怎么受重视、更谈不上受尊敬的「劳力士」,然而他们的被忽略的原因很明显,就是那些书写记载都出自有钱有闲的「贵族、政客和诸子」,工匠自己和农民一样是静默无声的。李安敦在写这本书时尤其在意的一点,是不仅把工匠放到当时的秦汉社会里观察,而且想象他们在三教九流之中的真实存在。例如,在引用了班固等儒家士人对工匠意义的拔高(完美的工匠能反映贤君美德)之后,他立即指出普通百姓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从韩非的「五蠹」论和具体律法中找到了依据,认为工匠是诚信备受怀疑的一个行当。

这本书见识和写作俱佳,作者(或译者)使用汉语动词的功力很深,在表达见解时用词俭省而意味深长。对于石匠开凿石灰岩,作者用了「挥动铁锤」、「敲打尖錾」、「凿出缝隙」、「楔进裂缝中」、「锤打」、「劈出一大块石灰岩」来叙述其过程;说到山东某地的石匠制作画像石,雕出的雷公仆人「每一下重击都使得尘世间的凡人惊恐万分」。书中有大量的推测,每一次,作者都能领着读者一起引人入胜地猜想,说到史料阙如时则一同抱憾。帝王如武帝、宣帝、名人如刘向、张衡此落彼出,对器物的审美和考古从业者的结论互相交织,念这部作品时,「丝丝入扣」的快感是难以尽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