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浙学少年团上虞行|文化寻根——从白马春晖到凤凰青瓷

2024-06-14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文化寻根——从白马春晖到凤凰青瓷

杭州市临平区星桥第二小学

秦一帆 祝昕雨 杨可欣 卢雨熙 祝先成

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 · 约会古今浙学名家」于5月25日走进绍兴上虞,我们有幸参与这项活动,从白马春晖到凤凰青瓷,现场聆听名师讲解,实地寻访名人足迹,深刻地感受到上虞文化的浓厚底蕴和传承不息。

  • 第一站: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春晖中学
  • 素有「北南开,南春晖」之美誉的春晖中学,是一所怎样的名校?它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名师,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

    我们抵达上虞后,满怀好奇地走进百年名校----春晖中学。

    我们刚走进校园,就感到一股凉爽的绿意扑面而来。树叶是嫩绿的,山是青绿的,湖是碧绿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绿的,深绿、黑绿、淡绿、粉绿、蓝绿、翠绿……那各种各样的绿色层次分明,让人心旷神怡。

    绿荫深处是各式各样的建筑,楼的名字也分外吸引人,一字楼、矩堂、曲院、思饥轩、仰山楼、望湖楼……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矩堂是开学时春晖学子必来的地方,矩堂体现了春晖中学的治学严谨。「仰山楼」用典于【诗经 · 小雅】中的一句"高山仰止",「望湖楼」则用典于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们不禁羡慕不已,春晖学子每天在这种充满诗意的地方学习,古诗文学不好才怪呢!

    顺着路走出北校门,我们来到春晖名人故居馆。

    我们颇有兴趣地打量着那一栋栋古朴沧桑的楼房,当耀眼的阳光照在乌黑的瓦块上,照在泛黄的墙壁上,照在粗糙的地砖上……整座小楼仿佛都渡上一层暖洋洋的光芒,那光芒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似乎在催促着我们,快些靠近它。

    秦一帆/制作

    落成于1929年春末的「晚晴山房」,通体由石头和木头搭成,十分古朴。出身贵族、幼年成名的李叔同在这间屋里留下墨宝【白马湖放生记】,创作春晖中学早期毕业歌【送别】。这样的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是一脉相承的,有「温而厉」的导师,就有谦逊温、不图虚名的学生丰子恺。

    「晚晴山房」往下望去,不远处正是丰子恺的故居「小杨柳屋」。这套略显逼仄低矮的屋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但是处处流动着美感。丰子恺在春晖中学的教育思想是美的熏陶与体验,他提倡用艺术陶冶性情,使生活富有意义。

    在丰子恺大师的故居,我们看到很多漫画,那是大师对逝去童年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思念。那一刻,我们在内心深处不约而同地提醒自己:正是少年好时光,不能虚度光阴。

    我们诵读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背影】,总觉得散文读起来有些深涩有些遥远。但跨进朱自清故居时,看到那熏得焦黑的灶台时,我们似乎看到先生摇摇头,说:「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想到经历人间烟火的黑灶台曾经的待遇,我们又忍不住羡慕了,便是走出小楼行至「平屋」,那股子情绪也没有散去。

    夏丏尊先生一心想做个默默无闻的人,当他将居所提为「平屋」之时,一定想不到,百年后的我们,是带着怎样崇敬的心情踏进这间居所!

    这位足智多谋博学多才的先生,花费一生心血翻译名著【爱的教育】,先生超人的意志让我们动容。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洁白如雪的纸上,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字里行间的推敲上,先生用汉字书写了对祖国满腔的热爱和为祖国贡献一生的意愿。那我们,新时代的莘莘学子,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刻苦认真,争取早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至此,我们方知百年春晖文化底蕴的深厚,得山水之胜,育四方英才。这所新老相合、古今相融的新文学发源地不愧为一方求学的人文圣地。

    祝昕雨/制作

    晚春的阳光洒遍整个白马湖,湖畔,那道靓丽的风景线----春晖中学,逐光而行、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已然做好迎接下一个百年辉煌的准备。

  • 第二站: 近距离感受中国青瓷文化的源头——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瓷源文化小镇
  • 在浙学研究专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国荣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正式和越窑青瓷见面了。

    上虞越窑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商代与西周,出现了一种制作粗糙、器表施釉的器物,被称为原始瓷器。它具有不吸水、不易沾染污垢、耐腐蚀等优点,一出现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上虞曹娥街道严村凤凰山麓的李家山,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龙窑遗址。

    卢雨熙/制作

    上虞龙窑有三条,分别是①号东汉龙窑,长12.8米;②号三国龙窑,长13.2米,是且前保存的最完整的;③号西晋龙窑,长14.2米,和三国龙窑一样也比较完整。龙窑因形状很像一条长龙而名,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个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龙窑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国瓷器产生于汉代,改写瓷器发展史。

    上虞越窑诞生于东汉中晚期,历经鼎盛,落至低谷,由复苏到中兴,再次衰落,沉寂千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虞越窑炉火重燃,在科技的加持下,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在研究员不懈的努力下,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终于成功烧制出仿古的越窑青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为了这千峰翠色,科技研究者们是以怎样的精神迎接着每一次的失败?在取得突破性得成功后,他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态推成出新,不断进取?

    杨可欣/制作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上手试一试。为了让我们深刻体会制陶的乐趣与艰辛,老师带我们来到制陶区。

    起初,看着眼前一堆家伙什,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心情是雀跃的。制陶能由什么难度呢?于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视频,马虎地听完讲解,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表演。

    电动转盘还没发力,有同学的陶泥就不翼而飞了,还有同学小心翼翼地将陶泥推成一堆烂泥,少数同学好不容易将陶泥推出大致雏形,那泥模子却在精细加工的过程中毁于一旦,不是转动太快,就是双手力量不均。

    有同学的制作已接近尾声,大家正屏气凝神等待好消息的时候,泥胚塑型过高,泥胚毫无意外地倒塌了。总算有那成型的大碗,眼瞅着能从转盘上取下时,碗壁过薄直接穿孔,又失败了。

    正所谓,成功的因素少不了仔细认真,失败的原因就各不相同了。

    来来回回失败七八九十趟,我们终于深刻地体会到制陶是多么艰辛的一件事,专家说,捏出完成的器型也不算成功,因为器胚只有在烈火煅烧中得到火焰的力量,才能达到至臻完美。

    祝先成/制作

    窑火已旺千年,今朝势头更盛。

    越窑青瓷强势归来,在世界各地的博览会上大放异彩,而上虞陶瓷的传承者们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依旧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烧创出一大批造型别致、工艺独特的新产品。

    越窑青瓷文化也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深远的影响,而越窑人孜孜以求的精神会激励更多人投身于青瓷事业,在上虞这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地上,越窑青瓷将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美好的时光总是易逝,我们就要离开上虞,和白马春晖、凤凰青瓷做个短暂的告别,然而春晖文化和青瓷精神却留在心间。上虞文化仅仅只是浙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祖国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分支,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去发现、去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