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鲁迅的茶道人生

2024-02-22文化

人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嗜烟,相对来说,鲁迅嗜茶恐怕不亚于抽烟。可以说,喝茶陪伴着鲁迅的一生,在他的日记中就频频出现有关喝茶、买茶的记述。鲁迅曾写过一篇名为【喝茶】的文章,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鲁迅早年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就爱喝茶。因为随时要喝茶,需要随时用开水,所以鲁迅的房间与别人不同,就是在三伏天也必须安置一个火炉。这个火炉其实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灰中放着铁三脚架用来安放开水壶。当时鲁迅所用的茶叶大抵是中等的绿茶。玉露以上的好茶,粗的番茶,他都不用。

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鲁迅经常爱去的喝茶处所主要是在大栅栏一带。观音寺街的青云阁、廊房头条的劝工场、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后来也常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去喝茶。鲁迅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青云阁,并非此地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顺路。1924年5月11日,鲁迅拜访孙伏园,两人坐到下午才出去喝茶,又遇到别的友人,一直喝到很晚。当时鲁迅在教育部确实有些无聊,于是养成了经常外出喝茶的习惯,以至于后来去西安讲学期间也「往公园品茗」。在鲁迅的诸多朋友中,许寿裳、刘半农、钱玄同、孙伏园等人都曾有与其品茗的经历,边喝茶边聊天,无非是闲谈、叙旧、约稿、交换对时事的看法等。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外出喝茶的次数并不很多,但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则较频繁。在广州的8个多月里,有记载的喝茶就有13次以上。鲁迅曾到大观园、大新公司、拱北楼、山泉、在山茶店等处喝茶,其中陆园是鲁迅去得最多的地方。

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定居后,外出喝茶的频率减少了。在上海的9年多时间里,有记载的喝茶仅9次。鲁迅前往茶店或者咖啡店喝茶,多半是有事,而不是纯粹的休闲。这时候鲁迅和许广平已经组织了自己的家庭,更多是在家里喝茶。鲁迅平时喜欢在晚上写作,开始写作前,先泡上一壶茶,在书桌旁边的藤躺椅上躺一会,闭目养神,打打腹稿,然后再动笔。到冬天时为了防止夜深茶凉,许广平特意缝制了一个棉茶壶套,夜里套在茶壶上,这样茶就可以保温。鲁迅喝茶有自己的特点,他喜欢大口大口地喝,茶要浓,口感要重。他追求喝茶的自然朴实,排斥把喝茶作为品质生活的装腔作势。因此,他不喜欢喝细斟慢饮的工夫茶,拒绝慢悠悠地鉴赏。

在家里喝茶,就不免要自备茶叶。在茶叶方面,鲁迅对杭州的龙井多有偏爱,也喜欢普洱。早年在北京时,他常往稻香村买茶叶,也到鼎香村等处买,每斤茶叶的价格基本上在1元左右。从他买茶的频率看,他每月喝茶约一斤。晚年在上海时,买茶叶已经不是一斤两斤地买,而是更多,有时本人亲自买,有时委托他人代买。据鲁迅日记记载,1931年5月14日,「以泉五元买上虞新茶六斤」,紧接着第二天又「买上虞新茶七斤,七元」,两天时间就买了十三斤茶叶。1933年5月24日,「三弟及蕴如来,并为代买新茶三十斤,共泉四十元。」一次就买了三十斤茶叶,而且价格还不便宜。

鲁迅之所以要买这么多茶叶,不是为了做生意,也不是单纯为了自己喝,而是送人,如内山完造、周建人等人,其中送给内山完造的许多茶叶是用作施茶。当时,内山完造在上海内山书店的门口设立了一个施茶桶,向路人免费供应茶水,需要大量茶叶,鲁迅是这项活动的支持者和赞助者。

从早年开始,亲友就常常赠送或寄赠茶叶给鲁迅。早期经常送茶叶的是宋琳,他是鲁迅的老乡,又是学生,后与鲁迅同事,感情深厚。后来,其他人如学生加同事李仲侃、亲密弟子许钦文、女作家葛琴、老朋友林语堂、未名社弟子台静农、厦门大学同事毛瑞章、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等都曾给鲁迅赠送过茶叶。所以,鲁迅的嗜茶在朋友圈中是尽人皆知的。(刘 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