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夏至的至,是什么至

2024-06-22文化

文|卢恩俊

夏至是我国先秦时就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亦称「夏节」「夏至节」。

夏至的「夏」,最早见于甲骨文,后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至,会意字。甲骨文中的至字,上为矢箭,下横示地。箭矢抵至地之形,「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故也」,所射到的地方,表示箭靶,合起来像箭射于靶子之上,本义是「到达」,引申为「极」义。说起箭矢之「至」,最经典的是【史记】所载西汉名将李广冥山南麓打猎的故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后来便流传成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至理名言。

而二十四节气中的「至」,说的是阴阳至极转换的节点,「二至者,寒暑之极。」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按我国传统科学的解释,冬至起,阳气从地心向上走,夏至起,阴气从地心往上走,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

所谓夏至,其「至」包含几个「最」的意思:夏至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一天,是远地日。所以,这一天是太阳相对地球最高的一天,是太阳相对地球的引力最小的一天,是地球自转速度相对最慢的一天,是太阳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这几个「最」,点出了夏至节气的突出特点。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中的「晷」,是和「至节」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字,「晷」的本义是日影。「昼晷」就是我国古时候利用日影来计时的计时器。早在周代,古人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日影最长和最短的两天,分别定为夏至和冬至。

中国的上古先民,测定夏至,还包括冬至、春分、秋分,测定的方法叫「立杆测影」,竖着的「杆」和丈量日影的工具,确定时间及方位的标准。据先秦【周髀算经】记载,上古先民最早是以自己的身体来测量日影变化的。通过与「晷」相关的另一个「昃」字,在甲骨文里左边是一个太阳,右边或者右上方是一个歪斜的人的形状,也能说明「以身测日」的史实。古人就是以太阳行经黄经90度,正在头顶,定为夏至,从而划分其它的节气的。

过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所以就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夏至一阴生」之际,古人要以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以增强阴的力量,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使之阴阳调和。【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同时,芒种刚过,新麦收获,正值早黍登场时,有的地方流行过节尝新的习俗。在南方,此时令尝新庆丰吃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北方这天吃面条,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可以讨一个长长久久的吉利,此俗延续至今。

(本文作者为文化学者、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诗文集【无影之水】【写在大地上的飞翔】【生命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