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风物二十四节气·清明|春风吹处,纸鸢因之起

2024-04-04文化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祖,其实还有插柳、踏青、蹴鞠、放风筝、斗鸡等活动。古代文献与流传至今的文物书画对此颇多记录,如故宫所藏的风筝文物、古代绘画中的蹴鞠图、斗鸡图等都见证了清明时节的习俗。清代【清嘉录】中记有:「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旧俗,清明时节,风筝放上蓝天后,可剪断牵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断鹞」。【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澎湃艺术继此前推出【诗画二十四节气】后,今天起陆续推出【风物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民俗、文物珍藏与古代书画间,追寻二十四节气的风物之美。 风筝 中国的风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在唐代,放风筝已经成了相当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不论民间还是宫廷,都对风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中国龙文化与龙运动】(天津古籍出版社)记载,路德延在【小儿诗五十韵】中叙述了唐代各种儿童游戏,有竹马、藏钩、秋千、斗草、踢球、放纸鸢等。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山东蓬莱宫宜春院观看「八仙过海」风筝的放飞。唐代风筝的制作水平很高,大体上以模拟禽鸟的造型为主。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唐代纸风筝逐渐兴起,宫廷风筝有的还用丝绢扎制。有的风筝不但可以在白天放飞,在晚上,把五彩灯笼挂在风筝上,放到夜空中去,灯笼在夜幕中游动穿行,光影闪烁,颇为壮观。唐代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里就有一段风筝飞上夜空的记录:明灯在空中游动,犹如天灯,忽上忽下,变幻无穷,别有情趣。
古画中的儿童蹴鞠场景
除了钱选,后世还有很多表现「蹴鞠」这一活动的绘画作品,不仅有描绘皇家贵族、文人士大夫蹴鞠的场景,而且还有表现妇女、儿童蹴鞠的场景。如明代商喜的【宣宗行乐图】、清代黄慎【蹴鞠图】、明代杜菫的【仕女图卷】、传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等。(注:本文据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及澎湃新闻等相关图文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