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根律仪(三)——【瑜伽师地论】笔记(七八二)

2024-04-06文化

卷二十 )「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 言取相者 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 取所行相 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 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 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什么是「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取相」,指的是眼识了别显色、形色、表色这些色相的时候,因为眼识的了别性,执着于所了别的色相。这时候还没有产生分别意识,只是执取可爱的相,或者不可爱的相。如果能够远离这样的眼识所了别境相,眼识不去执取眼识所了别的境界相,就叫作「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同样的道理,耳所识声、鼻所识香、舌所识味、身所识触、意所识法,都是如此,就叫作「不取相」。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 取随好者 谓即于眼所识色中,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或能起痴 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随好。若能远离此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 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什么是「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披寻记】中解释,「此显意识不取色相所/有随好。当知此中,言随好者,谓由分别意识,于彼色相种种分别之所引发,唯是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取随好」,指的是眼识了别色相的时候,和眼识同时产生的分别意识,对所执取的色境界相,会产生贪、嗔、痴的分别。前面取相是没有分别,这里是有了分别。

在前面的五识身相应地中讲过,「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这里的「取相」,就是属于率尔心,眼识的了别性。「取随好」,就是属于寻求心和决定心,是分别意识的作用。因为有了意识的分别,就产生了染污的贪、嗔、痴烦恼。如果能够远离这样的所行相,分别意识不去攀缘、执着所缘的境界,就叫作「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

同样的道理,耳所识声、鼻所识香、舌所识味、身所识触、意所识法的时候,如果都不产生这样的分别意识,心念不执着所缘的境界,就叫作「不取随好」。

复有余类执取其相 执取随好。言取相者 谓色境界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众色。如是名为执取其相。

还有一类「执取其相,执取随好」。「取相」,指的是当所缘的色境界是可见的,能够看到的,而且能生起眼识的作意「正现在前」,也就是由分别意识,引发了眼识,看到了想要看到的色境界。这是一种由作意引发的「执取其相」。

取随好者 谓即色境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色已 然彼先时 从他闻有如是如是眼所识色,即随所闻名句文身 为其增上 为依 为住,如是士夫补特伽罗,随其所闻,种种分别眼所识色。如是名为执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 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取随好」,指的是由作意引发的眼识,看到了所缘的色境界时。因为看到之前,已经从其他的地方,知道有这样的色境界,意识随顺所听闻的「名句文身」。可能是别人讲的,也可能是书里看到的色境界,由这样所闻的增上力,作为依止,作为意识的住处。随后就会产生种种的分别,或贪、或嗔、或痴,就叫作「执取随好」。

比如说自己曾经听闻玫瑰花很漂亮,当知道此处有这种花的时候,而且正好能够看到,因为分别意识的作用,就会引导眼识去观看,看了之后,觉得确实漂亮,就会产生贪执。又或者听闻一件事物很丑陋,当知道此处有,而且正好能看到,也会由分别意识引发眼识去看,看了之后,就会产生厌恶。同样的道理,由分别意识所生的耳所识声、鼻所识香、舌所识味、身所识触、意所识法,也是如此。

又此取相及取随好,或有由此因缘 由此依处 由此增上 发生种种恶不善法 令心流漏。或有由此因缘 由此依处 由此增上 不生种种恶不善法 令心流漏。若于此中执取其相 执取随好 不如正理 由此因缘 由此依处 由此增上 发生种种恶不善法 令心流漏。彼于如是色类境界 远离取相 及取随好。

这样的「取相」和「取随好」,可能会因此产生种种的恶不善法,使心念产生烦恼。也可能不会因此,产生种种的恶不善法,不产生烦恼。如果是不如正理地「执取其相,执取随好」,就会产生种种的恶不善法,使心念产生烦恼。对于这样的色境界,应该远离「取相,取随好」。这里讲的意思,就是不要因为妄想分别,使自己生起烦恼。或者说不要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种子,又产生恶不善法,产生新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