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书要领悟作者意图

2024-02-21文化

读书要领悟作者意图,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要表达什么,而不是被文本内容迷惑,掉在里面出不来。

作者著书一般都会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写书的时候,会提前构思,列好提纲,而这种写法是他们思想的呈现,并非只是兴会所至,一挥而就。能写书的人和能写一篇文章的人水平是不一样的,虽然写了很多文章,集合起来就是一本书,但纯粹写书的人并不是写一两篇文章那么容易,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写理论著作的人一定是某些方面的研究者,是专家或学者,不然写不深入,也不能出版。写小说的人一定是个编织故事的能手,从结构到内容,再到人物、情节、环境的设置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思,也都有个性特点。一些小说能够反应作者生活的年代特点,也能够反映作者真实的思想水平。读者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要能跳出作者编织的故事,看到作者设置人物、情节、环境的良苦用心,而不是沉迷在情节之中,不能自拔。就好像对寓言故事,要看到每种小动物代表的一类人,还要看到作者设置这种形象的动机。可以说,如果做这样深入地阅读,就会发现作者构思的复杂,也可以一窥作者的心境,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很多作者并非那么简单,也并非那么善良,甚至有些恶作剧倾向,有种神经质,有种悲观主义论调,有种盲目乐观的论调等等。这些论调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状况,看到作者想说什么而不得,只能隐晦地说的难言之隐,也可以看到作者轻松说出来的一些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汉大赋的作者们极尽铺张恣肆的风格,只是因为当时条件不允许他们说真话,而是权贵们喜欢这种文风。到了唐代,很多诗人产生,而传奇作品却并不多,只是因为统治阶级喜欢,而作者们要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就要写很多诗歌,算是一种怡情遣兴的做法, 当然也可以说真话,只是像白居易那样写讽喻诗的诗人并不多。诗人在诗中可以美化自己,可以隐藏自己,可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也可以借助诗句指向「无我之境」,需要读者自己揣摩。要是读者只是被诗句表面的意思迷惑了,就只会停留在诗句表面,而不会有什么深入的理解了。要是解读诗人的创作倾向,解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写诗的时候诗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之中,读者就可以理解诗人写的诗歌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当然,很多读者产生了误解误读,在所难免。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往往会站在当下解读,或者从自己出发解读,而不是从作者的创作心态出发解读,当然会产生误解误读了。

很多人不理解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初衷,为什么非要借助鬼狐仙怪来说事?还要在每则故事后面加上「异史氏曰」,不就是明摆着是作者的评论吗?难道仅仅是民间鬼狐仙怪故事的忠实记录?当然不是,而是蒲松龄自己的难言之隐借助鬼狐仙怪的故事表现出来。蒲松龄考了一辈子,也没有考中,于是,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赶考的书生,也出现了为了科举考试而帮着书生作弊的鬼狐仙怪。或许,那些鬼狐仙怪就是蒲松龄曾经幻想过的东西,只是没有得到,就在作品中出现了,就好像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作家曾经说过,文学就是梦境的再现。描述梦境,才是文学应该做的,而没有梦境的描述,似乎在纯粹写实,也只是一种作者主观化的笔法,经过主观意识加工整理,也就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了。通过这些东西,可以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也可以看透作者的创作心态。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形成旷世奇书,让人们看到了大家族的大悲剧。其实,这种大悲剧正好就是作者的大悲剧,是他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熔铸到作品之后产生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说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而是说贾宝玉身上带了太多曹雪芹理想化的影子,是作者人性化的体现,可以从贾宝玉身上看到曹雪芹的身影,甚至可以反推,看到曹雪芹自己的身世经历,也看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作者写书可能会饰伪,明明心态不好,却要塑造理想化的美好形象;明明心态好,却要恶作剧,塑造身世和命运都不好的人物,以此产生波折和磨难,让读者看得更带劲。其实,作者使用的小伎俩,读者通过阅读文本都可以分析出来。就像脂砚斋评【红楼梦】一样,能把作者曹雪芹当年的一些事情和小说中的事情作对比,把作者的性格和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作对比,还不忘调侃一番,算是一种深刻的解读。

读当代作家的作品,隔膜不大,但仍然要揣摩作者的创作心态,看到作者创作的出发点,由此得到他们的创作初衷,读者会学到很多东西,尤其会学到作者的创作技巧,自己也就能写书了。至于一些理论著作,读者通过理论来琢磨作者的思想,似乎一毫不差。失掉了这个角度,就只会被文本迷惑,不能自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