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走出信息茧房,认知天下大事

2024-04-01文化

【破茧】作者:施展

为什么要「破茧」

说到「破茧」,相信很多书友听说过一个最近几年很火的概念,叫作「信息茧房」。

它指的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同质化、非常相似的,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短视频软件、新闻APP,都会根据我们的喜好,来推送相应的我们感兴趣的内容。

这当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一个人吸收信息的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会被束缚在这些信息织成的「茧房」里,而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了。

因此,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认知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就需要有意识地去主动「破茧」,也就是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打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自己不熟悉、可能原本也不感兴趣的问题。

这就是本书作者施展老师写作这本【破茧】的原因。作为一位视野广阔的新生代学者,他意识到有必要提醒大家破茧的必要性,以及告诉大家如何去做才能做到真正的「破茧而出」。这一点,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尤其重要。

施展老师原本是一位历史学者,关注的对象更多的是过去。但是,他指出,历史学其实是「未来学」。历史学研究的是我们的记忆,但我们记住过去,并不是为了活在过去,恰恰相反,我们是为了朝向未来。通过记忆,认清当下的我们是谁、我们的所在、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才能知道在一个波谲云诡、变动不居的时代,如何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

这就涉及这本书特殊的写作时间,它是完成于新冠疫情期间的。在2020年,随着疫情的到来,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不断有「黑天鹅事件」发生,给我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挑战,人类必须面对临于头上的灾难,但是如何才能避免不断重蹈覆辙呢?这就直接要求我们必须走出茧房、打开视野、突破自我。

所以,作者指出,这本书书名里的「破茧」,有着两方面的双重内涵。

首先,在当下这个「大洗牌」的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信息茧房对我们视野和格局的限制,否则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无法理解真实的世界;而在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世界中,那些既有的、过去的治理秩序已经出了问题,它们难以应对新的现实。因此,一种新的治理秩序也正要「破茧而出」。

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要「破茧」?就是因为,一方面它是对眼前现实的诊断与回应,另一方面它也是对未来的畅想与期待。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出发,分别来讲解「现实」和「未来」。

建立一个有共识的社会

首先,我们来看,「现实」的世界出了怎样的问题。

在前面我们说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不仅关系到公共卫生、人类健康,而且还引发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某些事件的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但彼此之间的争论又是极其激烈的,使得整个社会的舆论场都变得硝烟弥漫。

在这背后反映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遇到了「共识」问题。

所谓「共识」,就是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一些想法、概念、价值观。如果一个社会的共识牢固、坚定,那么这个社会就更稳定、更和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共识的社会就不会有矛盾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争论、冲突、竞争,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向前演化所必需的一种动力机制,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好这种动力机制,把冲突转化为动力,而不是让冲突阻碍社会的进步。

在一个有共识的社会里,同样会存在争论和冲突,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立场、观点的不同,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完全认同同一件事。但是,在有共识的情况下,人们的争论首先是基于逻辑的,是尊重知识的,这样的争论为的是把事情辩明;争论过程所导向的是秩序的「迭代演化」,是风险社会的「自我升级」。

相反,在一个没有共识的社会里,因为没有大家共同尊重、认可的东西来作为基础,所以,人们的争论就只是基于各自的立场,有些人甚至仅仅是为了宣泄情绪。这样的争论过程不会尊重最基本的知识和逻辑,目的只是让己方获胜;争论过程所导向的是秩序的自我败坏、社会的风险叠加,由此让社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回到我们当今的世界现实中来,其实早在疫情爆发前,我们的社会就因为各种各样其他的事件引起了人与人之间的立场冲突,这一点在西方世界尤其明显。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一系列的「黑天鹅」事件,从二十多年前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些年的「黑命攸关」运动,以及最近的疫情。它们普遍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争论,造成了影响巨大的公共性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打破了「岁月静好」的虚幻,直接击穿了信息茧房的壁垒,使得所有人被迫走出自己的茧房,重新进入同一个事件的场域,面对同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其实,在人类历史中,类似的事件发生过很多次。这些事件都曾经激发出人类群体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在过去,这是刺激社会进行大辩论,社会共识迭代升级的好机会,也带来过人类社会的进步、甚至飞跃。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里,我们的社会本身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最近十几年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很多人已经不习惯和不同的观点共存了,社会的公共空间,面临着逐步缩小的窘境。

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的身边是不是也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呢?

尤其是我们身边的年青一代,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信息茧房的存在。看自己最感兴趣的视频、听自己最喜欢听的音乐,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接受了无数的同类信息却茫然不知,还以为自己了解到的是社会和世界的全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旦出现了社会性的公共事件,让人们不得不走出茧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时,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共识问题。因为,任何人突然间看到大量和自己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时,都会自然地想要反驳他人、维护自己,这样发展下去,往往就变成了宣泄情绪的争吵和指责。

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中,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争端,争论的双方没有基于逻辑辩论的习惯和愿望,所以会采用各种方式和理由来驳倒对方、取得胜利。在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缺失了共识。

那么,应该怎样弥补社会的共识问题,让我们的社会走向更加健康、向上的方向呢?从疫情期间、以及疫情后的社会经验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我们必须都认识到,如果想让我们的社会有效地应对风险,在未来更好地处理可能影响到每个人的危险和威胁,就非常需要社会的基础共识。

其次,我们要主动地走出自己的茧房,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想一想同一件事情别人会怎么想,他们想的对不对、好不好,同时,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了和别人对话、交流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大家「共同的伤害」出发,找到重建共识的起点。比如,我们都经历了疫情的侵袭,有了非常强烈的共同体验。这就让我们有了类似的记忆,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

最后,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突破当下的困境,像历史上的先辈那样,取得社会发展的飞跃,就必须要有新的「想象力」。我们需要去除那些旧观念、旧思想的遮蔽,坦诚地直面事实的本身。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那些看似激烈、实则没有任何意义的争论。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接下来,我们再把视角从社会、个人,转到国家、民族的层面,看一看当今世界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以及我们中国如何应对挑战、获得成功。

我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老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强国的警觉,他们始终在维护自己主导的旧的国际秩序,对中国的强大十分警惕,担心中国抢走他们的领导权、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许多国家想方设法地通过种种手段来限制中国、阻碍中国。

可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基础信任关系已经遭到了侵蚀。

事实上,这种中西之间的对抗,也不是最近才发生的。比如我们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光刻机为例。我们知道,这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卡脖子」干涉的一个重点产品,为了防止中国制造出世界领先的芯片,西方国家限制我们进口国外生产的光刻机,而光刻机又是生产芯片的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光刻机进口的限制就已经开始了。

在1996年,全世界有33个国家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叫作【瓦森纳协定】。在这个协定的成员国中,除了通常所理解的西方国家,还有东欧国家,以及南非、印度、俄罗斯等国。

在这个协议中规定,这33个成员国共同承诺,不向非成员国出口该协定清单中列出的高端技术和军民两用产品。中国不是成员国之一,自然也就属于被禁止出口的国家。

正是由于这个【瓦森纳协定】,中国开始无法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刻机——荷兰的阿斯麦尔(ASML),于是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就比世界先进水平始终差了一代以上。

那么,从这个协议出发,到了今天,如果由于疫情导致的不信任,使得西方国家继续升级【瓦森纳协定】,那么这个协议中对中国禁止出口的产品清单有没有可能继续变长,甚至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瓦森纳协定】呢?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这种可能性完全不能排除,因为西方的贸易政策导向一直在变化,保护各国的本国利益成为了他们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点,其实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中也能看出蛛丝马迹。

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航海大发现以来,人类社会就走入了近代历史的新阶段,也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海陆秩序」的对抗史。

依靠海洋的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商业贸易的手段,侵占世界资源、挑战旧的帝国,成为了近现代国际秩序的制定者。而陆地国家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失去了利用海洋发展商贸、推动工业进步的时机,在近代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阶段,现在才逐步走出了历史的阴霾,重整旗鼓、努力复兴。

我们中国,在传统上就是陆地国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如果想要在新时代的海路秩序的对抗中,找到我们的机遇、取得真正的复兴,就要求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现实中寻找机会。一方面自立自强,努力发展我们自己的力量,同时又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努力拥抱全世界最先进、最有前景的观念,让我们不再重蹈历史覆辙,开辟出全新的发展局面。

未来往何处去

好,说完了现实层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就可以用「破茧」的思维,来展望未来,思考世界往何处去,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又有怎样的机遇。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现在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当今以及未来的核心产业,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我们才能找到世界发展的根本大势。

自从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出现以来,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各种技术,诸如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都在深刻地改造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世界运转的基本逻辑。

其实,在过去几百年里,每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核心产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是纺织工业。人们通常说蒸汽机的使用带来了工业革命,但蒸汽机只是一种新的动力来源,本身并不构成巨大规模的产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纺织业才真的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并对传统社会形成了深刻的改造。

接下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是重化工业,这是现代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提供了现代工业经济所必需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和机器生产能力。

在那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是电子技术产业,其生产过程以重化工业为基础设施,而以新的电子技术为重点,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生活的种种便捷。

而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它的核心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它的特点是,一切都还在发展中,没有定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是创新。

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国家,还是个人,只有把握住了「创新」这个关键中的关键,才能在未来跟上信息革命的脚步,获得自己的成功。

那么,如何做到创新呢?我们要找到这一轮创新的两个立足点,或者说是它的两条「支撑腿」。其中的一条腿是「技术创新」,也就是说,你掌握了更新、更好的技术,就能创造新的、淘汰旧的,「占山为王」。

而创新的另一条腿是「商业模式创新」,也就是说,可能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但是你改变了做生意、做项目、做事业的方法,通过布局的改变、策略的更新,利用原有的资源条件,取得更好的收益,这也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创新。

如果说在企业、个人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跟上时代、获得成功,那么,到了国家层面,应该如何通过创新、创造取得成功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打造和利用好国际经贸循环中的一种「全球双循环」结构。这里说的「双循环」指的是,世界经济转型的大势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经济反过来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秩序,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同样离不开中国。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是少有的同时拥有四次工业革命的产业的国家。我们拥有全世界最为广阔的市场,同时还拥有全世界最全、最高质量的基础工业制造能力,可以说既是「世界市场」,又是「世界工厂」,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所以,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洗牌」的时代,那些我们熟悉的经验和认知,可能多半都会失效,因为世界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它再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那样。

因此,想要在未来获得成功,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民族,都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投身于创新、创造的热潮,在一个大洗牌的时代,利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更大的勇气,突破自我、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