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当家中亲人离开的时候

2023-12-08文化

文章来源 / 怀左

最近读过的两部小说里,都写到了家人离开的场景,我看的时候,都不敢共情。一部是【罪与罚】,另一部是【沧浪之水】,前一本里面写到主角的母亲离世,后一本开篇就写了主角父亲离世到下葬的种种细节。

读来,让人无法喘息。

十七八,二十多的时候,我基本不会去考虑死亡问题,可三十以后,父母偶尔也会突然说起。基本这样的话题,我会听,但都不敢接话,快速用一句「没必要聊这个话题」搪塞过去。

最主要的其实还不是自己的年龄,而是父母的日渐衰老,提醒后来人,别忘了死亡那个大课题。

小时候我和我爷爷住在一起,村里的一个大南窑,冬暖夏凉,但采光不好。在我小学阶段,爷爷和爸爸花钱请人做好了一副棺材,但因为没地方可放,后来就放在了住的那个大窑洞里,垫高,盖上塑料布,上面再放些较轻的东西。

可能也是年龄小吧,一开始我也不怎么害怕,习惯之后,渐渐遗忘了棺材的存在。但如果专门去注意时,总觉得屋子里有一种压迫感,只得快速转移视角。也许,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直面死亡。爷爷十二年前去世后,我基本没再进过那个窑洞,院子逐渐荒芜,封存在了记忆里。

亲人陆续离开的感受,异常悲痛,仿佛人生的支柱在一根根崩塌,而且那种伤痛并不是瞬间性的,此后会慢慢蚕食一个人的精神。活着的人,得去依赖其他支柱,有几根算几根,牢牢抱住。

【三国演义】里,关羽去世的消息报到刘备那边时,刘备悲痛欲绝,等张飞来问他,为什么不为二哥报仇时,他再次破防。而那时候的张飞,也已经方寸大乱,被小人杀害后,刘备整个人也失去了往日的镇定,后打吴国未果,随两位兄弟而去。

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电视剧里最大的一场葬礼,是为诸葛亮办的,秋风五丈原,丞相永远地离开了蜀国。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葬礼,还有过年过节时候的烧香拜神,基本就是家人让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但要问所以然,说真的,我并不知道,其实很多大人也不知道。

上个月有次晚上我往家里走,看到街边有人画圈烧纸钱。火焰闪动,空气里都是灰烬的味道,那一瞬间,我突然理解了其中的原因和人们心中的悲痛。

苏轼的【江城子】里写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些不思量,自难忘的哀痛,只能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仪式去寄托。想念去世的亲人时,这些仪式,就给了人发泄的渠道。

悲痛到无法言语,像夜奔在无人的荒野上。

人这一辈子,或早或晚,都会经历巨大伤痛。想来这就是人的宿命,来世间这一遭,该经历的都得经历一遍。

用各种方式纪念离开的亲人,还有一个深层原因, 即给家庭中成员以凝聚力,避免大家因为亲人的死亡而崩溃,导致家庭的瓦解。 尤其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个人的独立性与自足性比现在弱,人们更需要抱团取暖。如果是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顶梁柱人物离世,会给活着的家庭成员带去巨大的伤痛,随后,就是长期持续的迷茫。

接下来该怎么办?

方向在哪里?

以后遇到事时该找谁?

无数次会想起那个人,有时候以为就在家中,可话还未出口,却惊醒,想起已然不在。那个称呼你再也没法那样叫了,像终止符一样,在生命中戛然而止。

永远失去。

从这个角度看葬礼,还有之后的各种纪念先人的仪式,除了让人缓解悲伤,本质上也是一次次增强血缘关系凝聚力的过程,在教育未普及的年代,为其赋予神圣的特征。

再去看葬礼上的一些仪式,比如超度亡灵,是建立在人们相信灵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方式,为死者提供灵魂迅速进入天堂的途径;再比如烧纸钱、纸房子、纸鹤、花圈等,是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不愁吃穿,能安详幸福……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相信基础上的,非经验仪式和手段。

给生人以慰藉,给群体以凝聚力。

这并不是科学能解释的事情,一方面科学本身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传统自有传统的力量,而人的情感,也真的需要寄托的渠道。

我想起我结婚那年,婚礼第二天,我爸妈让我对着我爷爷奶奶的相片磕个头,让我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孙子结婚了。往下跪的时候,我心里还带着轻松,再抬头时,已泪流满面。

写到这里泪水出来了,先这样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