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儒家思想的本质,递减的减法思维(个人版)

2024-07-01文化

前言:独立思考是揭开历史真相的关键,需要审慎地分析各种历史资料,辨别真伪,从而挖掘被掩盖的真相。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要敢于质疑权威,不被固有观念所束缚;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急于求成。

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减法思维还是加法思维,本质上都是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做减法,是为了聚焦资源从而保障其所在领域的专业性,最终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做加法,关键是因为有人才与资源的积累,才能做延展性的经营扩张,兼顾做强做大。

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说,为防止人才流动带来的风险,大BOSS与HR会采取减法思维与加法思维交叉并用的策略,最常用的有职能切割与强调深度专业化。此处不做展开讲述,不然会脱离主题。之所以会先提及商业经营与内部管理,是为了铺垫主题。

特意说明:一个优秀的老板,要有对全局的掌控力,但也会懂得分权与分钱。

想要说清楚儒家思想的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从管理运营的角度来阐述儒家递减的减法思维 。

1、儒家的天命论

墨子对天命论的释义: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最通俗的解释:听天由命。

减去独立的人格,减去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这就是儒家天命论所要减去的真正对象。儒家的天命论,优先标的的目标是底层的民众。 他们既没有财力,更没有精力去读书,所以他们是最好愚弄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他们负责生产、劳役。

独尊儒以后,民众还是战场上的炮灰,爵位就别想了,拿命挣来的赏银不被血刮就该烧高香了。在古代,豪门以私学传家,寒门以诗书传家,百姓以耕战传家,这就是阶层所划分的格局。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正如孔子所说的,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又如孟子说的 劳心劳力。 历代纯儒要的是老百姓安于被奴役的命运,是农民就世世代代做农民,是奴仆就世世代代做奴仆,不要试图改变与生俱来的身份与命运。

儒家的天命论并不是孤立的说教,而是通过一套组合拳来实现的。有说教、有规矩、有软刀子、有刑罚,不怕你不听话,总有法子能治好你。

儒家的孝道奠定了父母绝对的话语权,涵盖子女的人生规划及婚姻大事;儒家的尊师奠定了老师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的能力及升迁难以直线突破,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在苦熬中蛰伏,二是转换阵营。不管是哪一种, 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在这种威压之下,只有依附关系,只能妥协,没有平等也没有对等,故而 做人的学问 就变得极为重要,各种心术也被开发到极致。 独立的人格,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帝王。 当「学而优则仕」的儒生涌入官场,会助推官本位的浪潮及形式主义。

文章道尽天下事,不肯俯首问苍生。是对形式官僚主义最生动的写照!最凄惨的便是底层的百姓。

孽子、不孝、欺师灭祖,类似于这样的道德谴责,不是简单的毁掉一个人的信誉和名声,而是会毁掉一个人生存的根基,这是一条隐形的潜规则。吴起、陈汤都是很好的案例。如果道德谴责也治不好你,那么就用规则来治好你。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农耕时代,为逃离家法族规而离开乡土的头铁百姓,基本就只能选择做草寇了,而这又是官府铲除的对象。

至此,天命论形成闭环。 儒家的天命论,最能发挥功效的场所就是乡土社会 ,其次能发挥功效的是教学。自古皇权与法皆不下乡,是不愿吗?准确的答案是不能。

综上所述,围绕「 天命论 」的一套组合拳,减去了独立的人格,减去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2、儒家的礼

死要面子活受罪 ,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先秦时代,这句话会投射到丧礼之中。但随着儒家思想的光环通过中间层传导到整个社会,这句话将影响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

儒家的尊师重道既是传统,同时也是规矩。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在 现实层面强化尊师 的理念 。「尊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人情往来的礼节来表达,逢年过节要不要表示?老师的生日要不要表示?老师娶妾要不要表示?还有师母及老师的儿子等,遇上喜事好事,要不要表示?

学生对老师的敬意越虔诚,学生的未来就越有前程。 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会透过老师的交际圈扩散出去,这就是学生实现晋升所必须依仗的「 」。老师的学生不会只有一个,想要从众多的师兄弟中脱颖而出,除了能力以外, 虔诚的人情往来成为不可或缺的杀手锏, 而这些又极为仰仗家境。

碰上深明大义的老师,是幸事;遇上表里不一的老师,就得投其所好,可贫穷的学子就尴尬了,除了溜须怕马还是溜须怕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气会蔓延开来,终会沦为追求名利的普遍潜规则。

儒家的礼,最特别的是丧礼,这是儒家独特的伦理主张,是对外诠释孝道的最佳方式,呼应的是「以孝治国」的 理政治念。

孝道

表达孝道的方式为 生前敬孝 死后敬孝 。儒家选择了侧重后者,内在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制度性+仪式化的丧礼需要邀请亲朋好友,这既有人文的关切情谊,又有见证的深意。而后者才是儒家所关注的重点,丧礼的规制规格与虔诚奉孝的真心是捆绑在一起的,外人的见证即监督,孝道与名声也随之捆绑在了一起,没人敢担负「 不孝 」的骂名,这事关前途。

儒家的丧礼太过考验钱包 ,所以才有了「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儒家「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看来是一笔占比较大的开销,不然不会让寒门之子这么尴尬,就更别提在底层挣扎求活的百姓了。朱元璋与其二哥为求安葬父母的那一幕,要多卑微有多卑微。

儒家的礼,是为了尊礼而尊礼。不管是为了维持关系的人情往来,还是彰显孝道的丧礼,看似减去的是兜里的钱财。可对穷苦人来说,花掉的却是维持生存的本钱。儒家的这一减,减去的是骨气啊!

管子说: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寒门也好,百姓也罢,若自力更生都不能富足,谈什么礼节与荣辱。在农业时代,绝大多数人能够积累财富的途径只有种地。农业不仅要看天,更得看权贵集团的心情。而古代的财富从来都是流向中间阶层的权贵,并向中间阶层的头部集中,土地兼并是王朝无法摆脱的噩梦。

无怪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减去独立的人格,减去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减去骨气。 这就是儒家递减的减法思维,这也是儒家的厉害之处。为什么历朝的农民起义都是官逼民反的结果,为什么是在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才造反,与本文提到的减法思维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