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闲侃人生「三吃」

2024-01-31文化

翻看80后作家刘汀小说集【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书中提到「早饭吃什么」「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刘汀从最基础的需求「吃饭」出发,绵延出都市生活图景。

对普通人来说,吃饭可以说是人们的最大的生活哲学,最为基本和常规的社交,都是在饭桌上进行的。「那饥饿的是我们的心,而忧伤的是我们的胃。因此,这并不是一本有关选择困难症的书,它在本质上所要问的,仍然是我们如何处理生活问题。」不难发现,书中各篇小说间,情节相互牵扯、交叉,共同铺展了日常图景,在城市或漂泊或打拼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吃饭可以说是人们的最大的生活哲学

一日和友人聊天,说起吃饭的讲究「三吃」:第一是和谁吃;第二是在哪里吃;第三是吃什么。用英语更简练:whom-where-what。这三个讲究于每个人的顺序不同,从不同顺序可窥见不同人生。

whom-where-what

人类的基因是在对抗饥饿过程中进化而成,但工业革命以来这260年,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生产的食物远大于身体需求,而基因不能适应,于是营养过剩成为当下90%疾病的源头。所以少吃一两顿饭是利大于弊,上述三条如果都不咋的,我宁愿饿一顿,否则我只是像动物一样为活着而吃。可是,我的顺序为什么是whom- where-what?多数人是把what放在前面。

人类的基因是在对抗饥饿过程中进化而成

我相信吃喝是人类共同乐趣,而和谁一起吃是乐趣之冠。和有趣有思想的人一起吃饭,粗茶淡饭也是快乐的;和厌恶的人一起吃饭(这种场景其实每天都在发生),无论吃的是什么山珍海味,都是痛苦的。

如果大家想到和厌恶的人吃饭的场景,就会同意我把和谁一起吃放在第一选择。至于第二和第三的排序可能分歧很大。许多朋友会反驳我「在大排档吃饭,只要好吃,和好朋友一起吃,也是很快乐的」,甚至会有朋友建议我删掉where。只要有了好的whom和what,where就不重要了,更不用排第二。

我首先要纠正一下,where不是以星级或装修来简单定义。Where的定义包括风景、回忆、服务等。比如你和恋人第一次约会的地方,一桌一椅都能带给你许多美好回忆。比如有的大排档,老板娘永远对你那么热情,而且还风情万种,你也会觉得是好地方。

where不是以星级或装修来简单定义

于笔者而言,where的优劣标准顺序是服务、卫生、风景、位置、回忆。

京畿餐馆几千家,我常吃的不超过10家,就是因为和厨师和服务员熟悉了,服务更好更亲切,而且卫生靠谱。餐馆卫生与否绝不能看表面,要靠实践检验。即使在星级酒店,如果总是换餐馆,难免会碰到让你拉肚子的地方。当然,我最喜欢吃饭的地方永远是家里。

但我把吃什么排在第三,则可能千夫所指,如果在网上发帖,估计会被网友们的唾沫淹死。What绝对是食客们的首选。多少人为了美食跑遍全世界,多少人为了30分钟的美食愿意排队几小时。在我年轻时,吃什么绝对是最重要的。可是随着年龄渐长,我不会为了一碗所谓绝味的卤肉饭或牛肉面排队,也不会飞去异国寻美食,更不会为了美食接受不喜欢的人的饭局。我现在甚至不愿开车超过一个小时去吃大家众口称赞的美食。有朋友告诉我北海道那个餐馆八角鱼如何好吃,我听了只是呵呵。

多少人为了美食跑遍全世界

当然我要声明,排序是非常个性化的事,这个排序本身是不同性格不同阅历的投射,我的排序纯属我个人偏好,许多朋友把吃什么排第一位,我也完全理解。但我相信很多年过50的朋友们,会慢慢接受我的排序。

吃的排序

说一件「三吃」很开心的事情,一个月前,笔者出行吉林,游索长春满州国遗迹之余登上长白山饱览天池美景。

许是因为在雪山上享用了道士所安排的烤羊架,美味无比,所以回到城市品尝东北菜居然没有留下任何味蕾的记忆。

享用了道士所安排的烤羊架

下一站到了更北的黑龙江,终于在哈尔滨吃上了东北菜,而且是在必到的老字号「顾乡饭店」,还偶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真令我乐开怀。

顾乡饭店拥有70多年历史,最初在1947年由成子阳所创建,店址选在自康熙年间即存在的「顾乡屯」内。上世纪50年代,顾乡屯并入「道里区」,而顾乡饭店也改为国营企业,规模颇大。到了90年代,饭店由于原址拆迁而停业,店中伙计学徒各散东西,其中有个厨师叫赵记,因为念念不忘过去的辉煌岁月,于是在2001年重新张挂起「顾乡饭店」的招牌,把老店的东北经典菜式一道道传承下来,发扬开去。

顾乡饭店拥有70多年历史

饭店外的温度近零下30度,被冻得面庞发紫者莫以为入座后可以先吃个热汤。这里是东北,讲究豪迈,哈尔滨又称「冰城」,要暖身,厨房立马给你大锅猛火炒出「地三鲜」。

所谓「三鲜」,也不是什么海鲜,而是马铃薯、茄子、青椒。前二者滚刀切,后者三角切,硕硕大块,先沾匀干淀粉油炸,使外亮内熟却不浸油。另炒煮酱汁,爆蒜后加入蚝油、老抽、盐、糖,勾个芡,略略淋于三鲜之上。三鲜既脆又糯,干身亮芡十分入味。

大东北「三鲜」

接着另一道标志性菜式「锅包肉」上桌。猪里脊肉切片,浸沾粘稠度高的太白粉浆,入中高温油锅,初炸定型锁汁,复炸使外脆里嫩,再倒入酱汁中快炒,上铺些许萝卜丝葱丝。和地三鲜一样,酱汁量不能多;不同的是加糖与白醋,或柠檬汁,走开胃的酸甜口路线。

再来两道菜,一则「杀猪菜」,一则「铁锅炖」,东北农村本色尽显无疑。

「杀猪菜」本是东北地区过年菜,如今也成了招牌特色菜。一大铁锅上桌,里头炖三绝:五花肉、血肠、酸菜。其中血肠最特别,往肠衣中灌入猪血和去腥的蒜泥,热炖后凝固滑润,入口即化,带有微苦的余韵。

「铁锅炖」的锅小一些,一般炖肥美的鲤鱼或草鱼(即鲩鱼),以花椒料酒香菜催出香辣主味,配香滑豆腐、大白菜、粉条,十分「送饭」,难怪北京很多职场同仁微信提醒不容错过。一顿吃下来,对东北菜的整体印象是调味恰到好处,并无大甜大咸,很容易下饭。末了缺个甜品,我信步走出饭店,邻近买个「马迭尔冰棍」,在寒夜中和「他乡的故知」快乐地吃将起来。

「杀猪菜」本是东北地区过年菜

虽然东北的「三鲜」很多人认为土,又缺乏名馆佳肴氛围,但是满足了笔者的「三吃」要素.......不亦乐乎!

【上元竹枝词】清代: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