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明谓「虚」,实为「骗」也

2024-06-18文化

朱自清【说扬州】中将「扬虚子」大体概括为喜欢大惊小怪 虚张声势,大夸其词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个自诩扬州人的无力的解释而已(把坏事尽量往好了说)。「虚」不实也!实为骗也!

说话不能无凭无据,我会从以下两个案例来证明我所说的名「虚」实「骗」。

一、【天下水陆路程】

某些扬州人为了证明淮安不是淮扬菜发源地总喜欢拿【天下水陆路程】中的一段话「扬州之北食品贱而不佳」来证明其说法的正确。

1.那么问题来了这「扬州之北」的扬州说的是扬州城之北,还是扬州府之北呢?

说的是扬州城,联系下文就可知道,「临清州出卫河,直抵直沽……天津卫上水至通州」。临清州是府吗?不是 ,临清州属「东昌府」

注意到没有,临清州、直沽 、天津卫 、通州皆是「城」名而非「府」名。历史上从来没见过直沽府、天津卫府、通州府[捂脸]。那么扬州城之北说的是哪呢?很明显说的是扬州城北面的高邮县 宝应县。

2.【天下水陆路程】是什么时候的书呢?作者徽商黄汴明朝人(网络查询疑似明隆庆年间)。

虽然淮扬菜号称源自春秋,但是淮扬菜真正成形,成系统却是在清朝。无论淮安还是扬州介绍淮扬菜,无不把重点放在清朝,比如淮安的「河工之宴」(两淮地区河督府系统与漕督府系统之间的往来宴请)和扬州「盐商家宴」。

一个城市的兴旺有三个必要条件「地理位置,政策,资金」比如现在的上海 深圳。同理清朝时期,因为河督 漕督皆驻毕在淮安(有政策),京杭运河咽喉之地,号称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所,淮安以北运河只给走官船 民船不给通行,普通人北上需在淮安改水路为陆路(有地理优势)。修理河道,管理漕运,都拥有大量的公款支配权(有资金),这必然促成淮安地区的兴旺,作为城市兴旺的附属品「淮扬菜」发源于淮安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杨度在【都门饮食琐记】中说到,「而淮扬因河工盐务关系,饮食丰盛,肴撰精洁」。其中的河工就是说的以河督为首河务系统。

利用明朝的【天下水陆路程】,故意隐瞒扬州城之北的事实,故意跳过清朝历史,来证明淮安不具备淮扬菜发源地的条件,不是「虚」是「骗」

二、历史上真的有淮扬府吗?

扬州的淮扬菜博物馆,此馆也是好笑,2005年开馆直到2009年才获得中国烹饪协会的授权,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先上车 后打票」。和淮安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不同,淮安是2009年9月获得授权10月开馆。

言归正传,在扬州淮扬菜博物馆中有那么一段文字介绍「历史上的淮扬」。

其介绍开头就恬不知耻的说扬州别称淮扬,其依据是清康熙【扬州府志】内容「明太祖在至正二十二年命淮海府改淮扬府,二十六年复为扬州府」。

明太祖真的把淮海府改淮扬府了吗?

据明太祖亲自下令编撰,1385年承送朱元璋本人的【大明清类分野之书】记载「庚子年立淮海府壬寅年改维扬府丙午年复改扬州府」

国家图书馆官网截图

如果说【大明清类分野之书】比较冷门那么【明太祖实录】作为研究明史的基础著作总不冷门吧!

国家图书馆官网【明太祖实录】

还是「淮海府壬寅年改维扬府」。

在明知明初扬州改名这一行政命令改「维扬府」的情况下,偏偏拿三百多年后的康熙【扬州府志】做证据,糊弄参观者,是「虚」吗,不是实实在在的「骗」。

三、清朝淮安人吃蚯蚓?

扬州有一位省红楼理事会理事,天天正事不干,也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翻出来一篇民国时期文章【重阳吃曲鳝记】。大体意思就是说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李国瑞的满人将领,此人嗜杀成性,统兵二十余营,驻扎在洪泽湖畔,自己常驻清江浦,一日突然要吃鲜鱼舌,因为时间短,找不到那么多鱼,淮厨就用蚯蚓为食材冒充鱼舌,李国瑞这货愣是没吃出来[捂脸]还大加赞赏的故事。这明显是借故事体现淮厨厨艺高超,且笑话满人无知到文章。

但是到了这个红楼理事会理事这里就成了淮安人吃蚯蚓的证据,搞起了地域黑。

为了黑淮安人,此贼不辞辛劳,不用贴图,自己亲自打字,故意将文中「一段冒充鲜鱼舌的故事」隐去。变故事为事实,真是其心可诛。

有人说,他就是转述了一个故事而已,没有搞地域黑,真是这样吗?

看到了吧!他故意隐去有关「故事」的一段动机很清楚。

这是「虚」吗?这明明白白就是骗。

诸如霁海之蓝这类全家在丽春院讨生活的花柳犬花柳鸡,这种事情干的更多,已经拉黑,不屑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