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收藏 鉴赏 | 玠庵经眼录

2024-06-18文化

访古的故事——玠庵经眼录

开栏语

2024年 玠庵经眼录主笔 林学春

笔者素有好古之癖,并赶上了时代所给予的便利,古玩书画经眼者颇多。除了馆藏之外,于拍行和私家所藏中上手也很多,眼界渐开。平时每得一器摩挲赏玩,陶然自乐,见古书画辄于笔墨间,领略时代气息探究源流。查证资料或求教于师友时,若释疑滞心内则喜。云烟过眼积累不少照片与资料,现今信息时代,见到巨作名品不算难事,故仅择亲见或拙藏中,个人觉得格调高有意趣,艺术上有独特性的古代艺术品,以图片为主略赘文字,在【文化生活报】设「玠庵经眼录」专栏加以介绍。

人生在世,俯仰间已成陈迹,古玩书画所藉以世代流传者,对个人来讲是悦古怡情,对民族来讲是文化的守护与传递,所谓文化长存国运久远。拙颖不文,所述不过一孔之见,若对读者与从事相关行业者稍有裨益,倘蒙师友指疵不吝赐教,则幸甚!时甲辰开岁玠庵谨识于梅花古砚楼。

PART 1

明漳州窑人物香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笔者于莆田荔城区一小古玩店,偶得此物。花了二千元人民币,以当时市值来讲不算便宜。

人物通体施 米色窑开细冰纹 ,线条衣纹凹处积垢呈深褐色。赤足而立,侧首托腮开相奇古,凸目须发微卷,袒右臂一袖垂腰间,背一葫芦瓶瓶口小缺,足踏祥云,下承原配红木座。

明漳州窑人物香熏(局部)

从造型看与明末德化瓷塑、永春木雕、同安牙雕时代风格相近。

其所奇处,从袍衣下摆与下身分作两截,下截中空,承以细沙,插上小香炷点燃,上下扣合自然妥帖,烟从葫芦口冉冉而出。

明漳州窑人物香熏(局部)

人物侧首口唇微张面容欣然,观烟云舒卷,妙哉!古人深谙物理,于衣下摆处设计一入风口,上下对流,从而保持香炷不灭。 传世香熏甚多,若此件者则仅见。

明漳州窑人物香熏

至于人物身份属性,有人说是道家,有人说是释者,持道家意见者说葫芦为道家法器,持释者意见说葫芦只是生活器具而已,并举怀素诗证曰: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拙见亦释亦道皆可,胸罗万象云烟过眼,惟静观以自得。

PART 2

「起舞弄清影」

明苏东坡木雕小像

中国的雕塑艺术,相较于书画来讲,一直不太受重视。因多数雕塑为宗教服务,而归于匠作之列。

雕与塑是两种手段, 雕是指在木头或石头等材质上,以刻刀去掉多余的部分, 用的是减法 ,比较有名的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青州石造像、宋金木雕等等。塑是指用泥土和以麻料稻草及各类纤维,内里用金属或木头扎架子,再堆塑刻划人像, 用的是加法 。泥塑代表作有山西太原晋祠宋代塑像、平遥双林寺明代彩塑,瓷塑有明代德化何朝宗造像等。

除了寺庙大型神佛造像之外,民间尚留存了不少佳构。笔者从事雕刻多年,一直也比较留心相关物件。

「起舞弄清影」明苏东坡木雕小像(局部)

2011年在沪上古玩店,重金请回一尊檀香木雕高士像,高仅二十多厘米,然气宇轩昂、面如冠玉,双目有神丰额大耳,两腮颌下唇边尚留须孔,古代造像须发常用人发或马尾来装饰。身着道袍外套披风,头戴东坡巾足登云履,云袖轻舒,翩然而舞。

「起舞弄清影」明苏东坡木雕小像

从手法看应该属于明代闽南地区风格,无款识,所刻高士亦不知为何人。

从衣着气质来看很接近古画中苏东坡形象,「起舞弄清影」意态超逸,有如苏公再世。

宋代以后各地建了不少苏公祠,然造像以端坐为主, 像如此鲜活有生命力的,堪称独一份。

拙意揣度为东坡先生像,自然是一家之言,在此谨求教于广大读者与各路方家高明,期待有更有力的佐证,和别样的诠释。

PART 3

晚唐太子佛铜像

点击图片查看全图

相传释迦牟尼降生于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古印度的加毗罗卫国(即如今的尼泊尔),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经「兜率天降生,白象入胎,胎中说法」,后从母亲右肋降生于蓝毗尼园无忧树下,一出生即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时九龙吐水、天花香飘。

后来每年四月初八定为「浴佛节」,释迦降生时名「悉达多」,被尊为太子,故其降生像被称为「太子佛」。

明 铜释迦太子像

首都博物馆藏

如今可见到以释迦牟尼降生为题材,最早的石刻有公元前「键陀罗」时期浮雕,「摩耶夫人分娩浮雕像」,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尊有「弘治元年」纪年款太子像。

唐代汉白玉童子坐像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河北博物馆藏

太子佛像传世,常见于明清时期,大部分都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这也跟中国人自唐以后,以左为尊有关。传世太子佛像,或披以天衣或裹肚兜,赤身则罕见。

晚唐太子佛铜像

此尊「太子佛铜像」为传世品,岁月留痕包浆浑厚,高约十九厘米,上身胸腹双手及面部漆金,下身连后背,发际线至后脑勺,呈黑漆古状。曲臂右手指天,左臂后探伸指指地,俩手皆屈无名指搭于拇指上,似在说法。

整尊铜像写实而概括,饱满圆润,特别是在胸廓腹部、双腿膝盖与脚踝的处理上,以简洁精到的手法,展现出高妙的写实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腿脚细微处,还遗留了塑形修胎时,竹刀刮削的痕迹,刀棱相接富有节奏,虽相隔千年,似乎还可以听到,竹刀刮削时发出轻微的声响,与雕塑者专注的心息。

笔者从古玩店,请到这尊「太子佛」,已五年了,供在书案上日日礼拜,随着认识的加深,断代从初定早明,到如今定为晚唐。

主要基于三点,其一:右手指天,尚右的风俗与古印度契合。二:人物塑造写实而传神,与河北博物馆,所藏唐代汉白玉童子残躯,时代风格接近。三:传世的明清「太子像」,与之相较,造型装饰手势皆不同,艺术水准与时代气息亦相差甚远。

拙下以粗陋的认知来断代,纯属自以为是,还请高明者赐教!依拙见, 此尊「太子佛」,不管是什么年代,都不愧是我国古代雕塑中,一件上乘之作!

【文化生活报】玠庵经眼录专栏

(发表于2024年第1-3期)

玠庵经眼录主笔 林学春

PROFILE

林学春,闽侯人。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画研究会监事长,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书画部主任,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35-0042

新媒体责编 | 叶靖芳

新媒体主编 | 邹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