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荣国府闹元宵闹的是什么?被当成笑话取乐的,是宝钗和薛家一家人

2024-02-25文化

刘姥姥逛大观园时是什么待遇,薛家人在荣国府就是什么处境。

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荣国府给了她女清客的地位,这段情节中所有的爆笑点都是刘姥姥带来的。

可刘姥姥是一个村妇,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没有资格混顶级贵妇的社交圈。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段情节再华丽,她也只能,或者用一个稍显贬低人的词汇,她只配在荣国府的社交圈子中出现一次。(我最喜欢刘姥姥了,在这里向她致歉,不是我贬低她,是豪门贵妇没人会真心把她放在眼里的。)

顺便说一句,贾母或者凤姐给刘姥姥的大都是面子情,只有很少的惜老怜贫的成份,可多年以后换来的是刘姥姥的真心回报,刘姥姥的善良在小说中熠熠生辉!

豪门贵妇没人真心把刘姥姥放在眼里,可她们对女清客的需求却是一直存在的,荣国府有一条明显的时间线,在年节的时候都会大排宴席、大搞庆祝。

荣国府想要搞庆祝,那就必须用人烘托出欢乐的氛围,这个人会是谁?

是凤姐吗?

首选当然是她,她就相当于荣国府宴席的固定主持人。

可凤姐的搞笑程度不够,因为真正的搞笑是浑然天成的,就像刘姥姥的那句: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能达到的笑点,是凤姐永远达不到的高度!

在荣国府,宝钗和薛家就是这样搞笑的一家人。荣国府的人,有时候会故意拿薛家一家人开玩笑取乐。可薛家人毕竟是亲戚,除了贾母本人之外,没有人会直接针对这一家人。

可让读者意外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没人拿薛家人搞笑的时候,宝钗和薛家人能主动出错,把笑料递给读者……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本事!

尤其是荣国府闹元宵的时候,薛家人把搞笑能力运用到了极致。

闲话少叙,直接上论据。

一.元妃省亲恰逢元宵节,整个过程宝钗一直在出错被嘲笑

荣国府过得最盛大的那个元宵节,自然是元妃省亲的那一次。

元妃省亲,体现的是皇家的排场、是荣国府盛宴,这件事情几乎和薛家人没有关系,和小女孩薛宝钗更是完全没有牵扯。

薛宝钗可以把自己混在众人堆里,随着母亲和小姐妹行礼就行了,这样她就不会出现一点差错。

有的时候人不能太强出头,无过便是功。

可薛宝钗从来不是这样的人!

【红楼梦】的作者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对林黛玉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多,同时在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时,对薛宝钗的心理却不提半字。

在那个时间点,作者只描写薛宝钗做什么,宝姑娘是怎么想的,那就得读者自己去分析了……

元妃省亲的时候,命小姐妹和宝玉作诗应景。

其实任谁都明白,给贵妃娘娘献的诗作,那就是应制诗,诗的内容核心是颂圣。

换句容易理解的话就是,元妃娘娘当众命小姐妹和贾宝玉作诗拍皇帝马屁。

写应制诗,应该在荣国府的少奶奶和小姐的计划之内。作者就给林黛玉,做了这样的心理描写: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庚辰双行夹批:这却何必

我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可同时也并不觉得这个人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比如对作应制诗这种事,我与评书人的看法相同,这却何必!

林黛玉这个小姑娘还是缺乏历练,太过书生意气,面对元妃省亲这种大场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千万别想着大展奇才。

真到了场面上,林黛玉还是很快端正了态度,没抢其他小姐妹的风头。林黛玉很快看清了元妃的真正目的,贵妃娘娘让小姐妹做事都是应景,人家真正想捧的只是她亲弟的贾宝玉一人。

然后呢?

林黛玉也审时度势,顺着元妃的心意,将一首【杏帘在望】送给了贾宝玉。

顺便说一句,这首诗那是拍皇帝马屁的绝唱: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首马屁诗拍的入情入景、生动活泼,用那时的话说,必然能使得龙颜大悦。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那薛宝钗呢?

作者没有描写薛宝钗想什么,却是直接描写的薛宝钗做什么。

作者没写薛宝钗想大展奇才,可宝姑娘偏偏也帮助了贾宝玉作诗,那宝姐姐是怎么想的?

这就值得读者去琢磨一下了……

正做「怡红院」一首,起稿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推他道:「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

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朝韩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

读者在这段情节中能看出什么?

能看出,薛宝钗无书不读、才华横溢?

能看出,宝姑娘情绪稳定、端庄大气,应对大场面也丝毫不露怯?

能看出,宝姐姐聪慧机敏、反应快?

其实读者都被贾宝玉和贾宝玉背后站着的作者带偏了,作者借贾宝玉之口表面上明夸宝姐姐:

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意,笑道:「该死,该死!眼前现成的句子竟想不到。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可实际上呢?

薛宝钗给贾宝玉这个绿蜡的典故经不经得起推敲,那就要看读者能不能从中读到细节了。

古文人诗词读得多,很容易就能从中看出强烈的搞笑意味,可现代人有几个会读全唐诗?

现代之人能看几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就不错了,钱珝的诗很少会有人注意的。

因为现代读者没有看过这首【未展芭蕉】的全文,因此很容易就会觉得薛宝钗真是又有才、知识面又广,可如果读者看过【未展芭蕉】的全文,会立刻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宝钗用绿腊的典故真是又可笑、又荒唐。

不卖关子直接上论据,这是未展芭蕉的全文: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首诗,把一个娇羞的少女暗藏心事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很美、很有意境。可哪怕这首诗再美、再有意境,也是少女思春的调调,后来,大观园群芳结诗社的时候聊聊这种诗无伤大雅,可这首诗绝不是用于元妃省亲这种场合。

元妃省亲,那是国事行为!

绿蜡这个典故,贾宝玉可是真用了,并且由贾元春带进了后宫。

然后呢?

贾元春未必知道这个典故的出处,可贵妃娘娘身边的宫娥彩女,一定有比薛宝钗更有才华的,那些宫中女官,指不定在背后怎么嘲笑薛宝钗的失仪呢!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薛宝钗到底知不知道【未展芭蕉】这首诗说的是什么?

哪里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知道、二是不知道。

无论是哪种可能性,薛宝钗都已经成为荣国府元宵节的笑话了。

如果薛宝钗知道【未展芭蕉】全诗,她还在贵妃娘娘面前替贾宝玉用了绿腊这样的典故,那她就是故意让贾宝玉、甚至是站在贾宝玉后面的荣国府在整个后宫丢尽脸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薛宝钗不至于这么狠。

那就意味着,薛宝钗不知道这首【未展芭蕉】诗说了什么。

薛宝钗就是老师用填鸭式教学,画题画出来的伪学霸,她其实和平凡的读者没什么区别。

普通读者也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能背诵全篇【岳阳楼记】的人,少之又少!

冷烛无烟绿蜡干,这句诗比喻生动情景交融,宝姐姐大概率只背了这一句 ,可让宝姐姐没有想到的是,下一句人家作者偏偏话题一转,写道了芳心犹卷怯春寒……

宝姐以为的咏物诗,偏偏内核是少女思春。

宝钗在元宵节,丢人是丢大发了。

宝姐姐想在宝玉和贵妃面前展示才华,却没想到用典搞笑;

宝姐姐是比谁都想要一个才女的名声,却没想到当众丢人。

没有人算计的时候,宝姐姐都丢了大人,若是真有贾母在成心算计呢?

元妃省亲这一年荣国府闹元宵,作者给了非常多的笔墨。薛宝钗过生日,荣国府小姐妹做灯谜,都在荣国府闹元宵的场面中。

这一年薛宝钗的生日,那是由贾母亲自给过的:

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

一些读者由此认为,这是贾母疼爱薛宝钗,把薛宝钗当成孙媳妇对待的表示。

真是这样吗?

如果作者只写了这一段话,那还真意味着贾母对薛宝钗无比疼爱。在荣国府,就连贾母亲孙子、亲孙女的生日,一般也是由王熙凤给张罗着过的,国公夫人很少管这种小事了。

可偏偏:作者在后文中又补了这样一句话: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这句话就意味深长了,在那个时间点,薛宝钗进荣国府都好几年了,怎么可能才过第1个生日!

现在来算一下时间线:

元妃回宫后,正月二十一荣国府给薛宝钗过生日。

元妃被封为妃,之后修建大观园,这段期间薛家人已经住进了荣国府。

这是多长时间?

林黛玉说过,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再加上筹备和软装修的时间,大观园建成大概是快两年的时间。

这快两年的时间里,薛宝钗可都住在荣国府,贾母没给她过生日。

之前呢?

薛家人一家经历了秦可卿完整的故事,从秦可卿健康出场一直到秦可卿死亡,这大约又是一年多的时间。

也就是说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的时间点,薛家人至少在荣国生活三年多了。

这符合生活的逻辑,薛宝钗待选,十三岁选秀,她十二岁左右进京都备选,十五岁的时候进京都三年左右,这是正常的生活轨迹。

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聚宝钗已经进荣国府三年多了,贾母硬要说给她过头一个生日,这可不可笑。

更可笑的是,薛宝钗还要硬着头皮陪贾母过完这个生日。

贾母这是很疼爱薛宝钗吗?

如果这样都叫疼爱的话,那么世上就没有故意给人难堪这种说法了。

贾母喜欢薛宝钗吗?

对于一个表面上举止端庄、周到的小晚辈,贾母没有不疼爱的理由,可贾母疼爱一个晚辈的前提是,这位晚辈不能过分牵扯荣国府的格局,比如晚辈不应该去干涉贾宝玉的婚事。

而薛宝钗却偏偏弄出了什么金玉良姻……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贾母已经失去了疼爱薛宝钗的可能性。

贾母明着表示疼爱,实则给薛宝钗一次难堪,如果薛家人能感受到这份难堪之后收手,那他们之间还是相亲相爱的两家人,毕竟在大面的情上,谁也没撕破脸。

可惜薛家人就是装不懂,这才导致了荣国府在过另一个元宵节的时候,对薛姨妈的直接炮轰。

这件事情,在下一段详述。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看荣国府小姐妹做灯谜。

其实对于贾母和邢夫人、王夫人这种夫人级别的人物来说,她们看晚辈小女孩做灯谜就是图一个热闹。

而晚辈小女孩呢?

这些晚辈小女孩只要欢乐的在长辈面前玩耍、作灯谜,把气氛炒热,她们就算在长辈面前尽了礼数和孝心。

对于一个世家小姐来说,应付闹元宵、作灯谜这种阖家欢乐的场合,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被薛宝钗搞砸了。

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其他人做的灯谜,在一般人的眼里看来,元春作的炮竹灯谜,炮竹很符合节日气氛;

迎春作的算盘灯谜,算盘象征着财富和聪慧很吉利;

探春作的风筝灯谜,风筝象征着祈福和吉祥同样符合节日气氛。

惜春作的海灯灯谜太凄冷了,这个灯谜做得很不应景。

还有另外一个不应景的灯谜,就是薛宝钗所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陰荏苒须当惜,风雨陰晴任变迁。

一看到这样一首灯谜,很多读者甚至于书商都觉得,一定是林黛玉所作。

为什么?

因为他们就觉得这首诗,就是林黛玉的悲伤的调子。可这个灯谜,我认为和林黛玉无关。不只是因为,很多版本的【红楼梦】原文就是这首灯谜是薛宝钗所作,还因为这首灯谜写的是一个少妇婚后的心情。

红迷都知道,林黛玉没有活到结婚的那一天……

同时,在这一天贾宝玉也没有写灯谜,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又是一对儿,作者同时没有安排这两个人写灯谜,那一定有其他的深意暂且不表。

只说这首灯谜是薛宝钗所作,那是大概率的。

荣国福利闹元宵,越大的豪门就越迷信、越讲究吉利,可薛宝钗呢?

宝姑娘一开口就烦、就内心煎熬,像贾母那样的长辈,哪能看得上一个小女孩,张口、闭口就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对于薛宝钗,作者已经不是暗示,而是借着贾政的心理活动公开批评了: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红楼梦】中第1次对元宵节的描写,在薛宝钗不停地出错中结束。谁也不能否认,宝钗是这段情节中最出彩的一个人物,可她的出彩是可以被人当成笑话取乐的。

【红楼梦】中第2次对元宵节长篇幅的描写,来自于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前后几回,这几回不只薛宝钗,整个薛家人都被荣国府嘲笑。

二.搞笑一家人

在元宵节之前,大观园群芳在暖香屋制灯谜,其中最出彩的,自然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薛宝琴写的十首怀古诗谜底究竟是什么,到了今天都有很强的讨论价值。

鉴于篇幅,我引用两首给读者看一下: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我为什么引用这两首灯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首最具有讨论性;

因为从这两首诗中,能看出薛宝钗的为人。

请读者注意,我并没有笔误,我说的就是薛宝钗不是薛宝琴。

薛宝琴在这两首灯谜或者是诗中,引用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典故。

小红就是红娘,出自【西厢记】。

梅花观是个虚拟地名,出自【牡丹亭】。

曾经,林黛玉也用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典故玩文字游戏。

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林黛玉说了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和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两句话。

然后呢?

薛宝钗对林黛玉进行了一大番说教:

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

很多读者因此认为宝钗真是个知心姐姐,她帮林黛玉指出错处、改正缺点,还没把这件影响林黛玉名誉的事情传出去。

宝钗对林黛玉可真是好!

我觉得宝钗对林黛玉的言论,都是在 Pua林黛玉。只有像林黛玉那么心思纯净的小孩子才那么好骗,才能被宝钗哄了几句就认错。

【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国民度太高了,称得上高到众所周知的程度!

不只林黛玉,太多的小女孩都知道【西厢记】和【牡丹亭】大概的情节。

连荣国府的小戏子,也彩排过【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段戏文荣国府的小戏子就唱过……

当情况发生逆转,引用【西厢记】【牡丹亭】典故的人变成了薛宝琴,而置身事外的是林黛玉的时候,读者才能看清楚宝钗和黛玉人品的高下。

林黛玉的人品,要比宝钗好太多了。

同样是看「禁书」,当看书的是林黛玉的时候,薛宝钗把黛玉 Pua了一番;

当看书的是薛宝琴的时候,薛宝钗就开始当众装糊涂:

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这时候宝钗既不会冷笑,也不会 Pua自家的妹妹了。

而林黛玉呢?

如果我是林黛玉,我会把曾经宝钗对我的态度一股脑的还回去。

可世外仙妹不是我,人家是真有气度和容人之量:

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在林黛玉的口中,宝琴写这两首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

宝琴的诗是好诗、人是好人,姐妹之间没有波涛汹涌,曾经的往事一笔带过。

这就是林妹妹思想的高度!

至于宝姐姐,无论是人品还是格局那差太远了。

这个时候读者再看宝姐姐对林妹妹所谓的好,是不是显得特别虚伪和搞笑。

情节继续,到了【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回。

从这一回中,读者如果抠细节能抠出很多东西。

且说宝琴 是初次进贾祠观看,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

这一回中,薛宝琴已经进贾府宗祠祭祖了,这说明荣国府认宝琴做干女儿,那是正经认的。

经此事以后,贾氏一族的族人将视薛宝琴为自家女孩,琴姑娘没有嫁给贾氏一族任何男子的可能性了。

那些认为贾母喜欢薛家姑娘,想把薛宝琴嫁给贾宝玉的读者可以洗洗睡了,贾母真想把宝琴嫁给宝玉,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让宝琴参加贾氏一族祭祖的。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贾母对宝琴的好都流于表面,国公夫人可以允许宝琴表面上成为荣国府自家的女孩,却不准宝琴有任何成为自家孙媳妇的可能性!

那宝钗呢?

薛家人和宝钗在荣国府经营了这么多年的金玉良姻,却一朝被薛宝琴的光彩给比了下去,薛宝琴就是贾母婉拒金玉良姻的筹码。然后贾母又以认亲为名义把薛宝琴捧上去,让宝琴失去了嫁入贾氏一族的可能性。

那薛家人算什么?

薛家这一家人,在荣国府不过就是一个供人消遣的笑话罢了!

情节继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回的元宵节过得无比热闹。

荣国府不只有自家人,还有李纨的婶子李婶带着两个女儿,有薛姨妈带着宝钗、宝琴两姐妹,还有邢岫烟……

这样一场家宴,真是无比热闹!

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

这时候大家最容易聊八卦,那么八卦谁呢?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最大的八卦,自然就是贾母说的「掰谎记」: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接上文,薛家人始终不肯放弃经营金玉良姻这个噱头,这个时候贾母就要下重锤了。

贾母说的那个,见了清俊男人就想终身大事的女子到底是谁?

这个话题持续了几百年,还具有非常高的讨论度。

不卖关子,贾母说的这个人是薛姨妈。

太多读者,都把这段情节集中解读到这个女子到底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上了,可其实这个方向是不对的。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那是贾母和荣国府的主场,贾母一向以自家的规矩和体统为荣,自信家中不会出现才子佳人的故事。

事实上也是如此,千金小姐和男人私定终身这种事情,在荣国府从未发生过!

退一万步说,就算那个小姐真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贾母也不会当成八卦去说的,因为那丢自己家的脸。

薛宝钗十二三岁就住进了荣国府,如果宝姑娘有什么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么一定是和荣国府男子发生的;

林黛玉是荣国府的养女,如果林姑娘有什么才子佳人的故事,那就是荣国府没教导好孩子。

无论怎样,丢的都是荣国府的脸,以贾母的人情练达,她不可能当众内涵薛宝钗和林黛玉,做这么傻的事情。

当读者放弃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个角度的时候,就会发现「掰谎记」的主角很好找。

为什么?

因为只要读者揪着薛宝钗或林黛玉不放,那么答案永远不会出现,因为贾母说的就不是她们两个人,怎么会有答案呢!

这时,咱们再重新看一下贾母的掰谎记: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

所谓四大家族里面的书香门第,只有史家和薛家的祖上符合这个标准,荣国府和王家都算不上,荣国府和王家都是以军功封爵。

可贾母会公开讽刺自己家吗?

当然不会,那贾母此时说话的指向性为一,就是薛家。

咱们继续往下看。

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

贾母说的这段话的指向性更明显,就是薛家。

虽然都是王家姑娘出身,可王夫人和王熙凤身边的陪房婆子无数,薛姨妈的身边竟连一个有名有姓的陪房婆子都没有,这在贵族圈子是罕见、而且惹人笑话的事情!

顺便说一句,由于薛姨妈身边连个像样的陪房婆子都没有,直接导致了薛宝钗身边缺少体面的教引嬷嬷,这同样让薛宝钗被人嘲笑了几百年。

当然这种事情不能怪薛宝钗,主要怪她的母亲薛姨妈没有长辈的体统。

中年的薛姨妈身边没有陪房婆子,这可以间接地证明,少女时代的薛姨妈身边也缺少服侍她的丫鬟。

这个时候,读者还可以通过薛宝钗的角度去看薛姨妈,宝钗身边常年跟着的就只有一个丫鬟莺儿,文杏那个小丫鬟约等于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间点,薛宝钗已经住进荣国府七八年了,就算文杏跟着薛姨妈一家进荣国府的时候才5岁,这时候也该十二三岁是个大孩子了,可以承担起二等丫鬟的差事了。顺便说一句,二等丫鬟是可以跟着主人出门的。可这个文杏,仿佛就没长大过一样,薛宝钗的身边从来只跟着莺儿,这是不是太奇怪了!

薛宝钗身边的丫鬟配不足,只能说明薛姨妈对这件事情完全不在意,这又一次间接地说明了,薛姨妈很习惯自家人身边只跟着一个丫鬟,因为那就是薛姨妈本人的习惯。

这时候读者可以往深一层去想,为什么王夫人和王熙凤都嫁进了国公府,而薛姨妈会嫁给一个商人呢?

读者要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可是亲姐妹,按照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原则,正常薛姨妈也应该嫁入世家大族的。

可薛姨妈偏偏嫁进了薛家,为什么?

对此,有些读者的解读是,王子腾想要求发展,干脆用薛姨妈的婚事来换钱,来丰满自己的羽翼。

可这是无稽之谈。

因为薛姨妈的婚事,发生在【红楼梦】主线情节的30年前,那个时间点大约就是王熙凤口中的:

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

那个时候的王家,是王熙凤爷爷做主,还轮不到王子腾去嫁薛姨妈。

同时呢?

那个时候的王子腾多说出20出头,一个毛孩子想要谋一个职位,几千两银子足够,还不至于用毁掉亲妹妹婚事的方式去换钱,这点钱,王家还拿得出来。

人家可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不缺钱。

那薛姨妈为什么嫁给了商人之家?

此时的答案为一,那就是薛姨妈和薛老爷互相看对眼儿,上演了才子佳人的故事。

然后呢?

王家老太爷也无奈,就算是门不当户不对,也只能把薛姨妈嫁给薛老爷了。

薛姨妈的婚事,类似于被逐出家门,就是她没有庞大的嫁妆、产业和陪房的原因。

之后呢?

薛姨妈嫁给薛老爷之后,几十年就没进过京都,没回过娘家;

就住在金陵的王家长子,王熙凤的父亲,同薛姨妈也没什么联系,薛蟠出了葫芦案,薛姨妈写信要向荣国府求助,也不敢求助在身边的大哥。

这就是薛姨妈上演才子佳人故事的下场。

这本来是薛姨妈的短处,却被贾母公开给说了出来。而薛姨妈呢,需要姨妈本人还要应酬着贾母。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只要薛姨妈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只能是在场的亲友。

只要薛姨妈自己觉得那不是自己,掰谎记的主角到底是谁?这个话题就会争论百年!

荣国府的元宵节,宝钗和薛家一家人,就被荣国府用来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