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的2023年度阅读报告

2024-01-03文化

盘点了一下今年读过的书,35本。年初制定的「一年读50本书」计划,完成率为70%。在这35本书中,因为有意地追求阅读与工作相结合,所以其中社科经济类书籍居多。

在这35本书中,有8本,是我想推荐给你的,尤其是最后一本,可以帮你判断当前的周期和未来的趋势。

当然,踩坑自然也是难免的。在这35本书中,既有林毅夫等所著的【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之类拼凑而成的蹭热点应景之书,也有大岛祥誉所著的【麦肯锡工作法: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和黎甜所著的【结构化思维】这种略显小儿科的浅薄之书。

当初之所以选择买来读它们,大约是受了热词搜索和书籍推荐页文案的影响,这种踩坑也是一种警醒:尽量别追热点,即便追热点,也不要轻易相信购物链接上的推荐文案。

不过,这35本书,绝大多数读下来都让人受益匪浅。比如马伯庸【两京十五日】的荡气回肠,以及对大运河价值的倾力呈现;比如陆铭【向心城市】对城市化中心集聚规律的揭示,比如蔡崇达【命运】对家庭人生命运冷峻而醇厚的抒发, 比如【大周期: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生存法则】对当前经济周期所处阶段的论述,读后都有满满的收获感和充沛的满足度。

我从这35本书中,选了8本重点推荐:

1、【命运】,蔡崇达著,广州出版社

【命运】这本小说的格局很宏大,用一个家庭几代人的个体命运,标注历史的痕迹。用一个小镇的人来人往、众生际遇,凸显国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云。它把历史的动荡,通过一个小镇上面的各种人的反应,不着痕迹地传递过来。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命运,那些苦命的人的命运。就像书里面说的,好多人如此艰难而又必须沉默地蹚过一个又一个日子。总体来看,这本书有点南方版或者沿海版【活着】的气象,只不过,跟余华的冷峻和收放自如比起来,蔡崇达这本书略显啰嗦。

2、 【两京十五日】,马伯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是一本历史悬疑小说,读起来有一种荡气回肠、欲罢不能的沉浸感。

说的是:大明太子朱瞻基陷入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不得不与一名小捕快、一位女医师、一个芝麻官,各怀目的地奔赴一场逃亡之旅。这场限时十五日的逃亡,沿千里大运河展开。他们星夜奔驰,从南京到北京,展开了一场拯救之旅,一场自我救赎之旅,一场寻找自我之旅。

与其说这是一场关于四个人和其背后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传奇,不如说是一条千里长河的现实描绘,明代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和社会面貌,次第而出。

书中,先后借用扬州盐商汪极、带领纤夫反抗的孔十八和太子舅舅张泉的视角和见解,论述定都北京和千里漕运的伟大意义和巨大作用。所以说,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是一本荡气回肠、波诡云谲的悬疑历史小说,也是一本写给明代大运河的情书。这是一次对千里漕运的深情告白和由衷赞美。

3、【向心城市】,陆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这本书里,廓清了很多对于大城市的认知误区,比如用控制人口规模的方式治理「城市病」、城市人口越多污染和拥堵越厉害、大城市只想要高端人口而排斥低端人口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传递了三个「向心城市」的趋势「: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

陆铭在这本书中,谨慎地宣告:「向心城市」的时代可能悄悄来临了,「向心城市」现象——人口向中心城市周围的都市圈和城市群集中一一将持续发展下去。

这本书分析说,城市发展有三个规律: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率越高;第二城市人口的分布,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趋势都是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第三,在一些经历过工业化,然后转向服务业为主的大城市及周围都市圈范围;人口出现了分散化再向市中心集中的趋势。

如果你想买房,又拿不定主意买哪里,读读这本书,或许会有启发。

4、【定见未来: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约翰奈斯比特 著 中信出版社

弄清楚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当然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出哪些会变化哪些会不变,就能够有效地应对现实和未来。

奈斯比特新版的这本【定见未来】,就是告诉你11种思维模式,帮你判断哪些种类的信息是对你和你的事业最重要的。书里面说,不要被琐事牵绊,而是要牢牢盯住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信息的数量,而是质量。不管我们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都应该区分表面变化和实际变化、本质变化和一时的时尚。

比如,在这11种思维模式中,第一种是「很多事情变了,但大多数事情没有变」。很多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做事方式。其实,在世界历史上,大部分事物都是稳定的。比如,不管足球场上的带球技术如何迭代,阵型怎么变换,步法怎么创新,球星怎么换代,但是把足球踢进球网才算赢的规则没有变,足球是圆的也没有变。变化的是细节,而不是原则。

奈斯比特在书里面说,不管别人的宣扬如何铺天盖地,只要我们能够分辨出常量与变量,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应对新的市场,并从变化中获利。掌握书中的11种思维模式,你就可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力量,积极跳脱惯性思维,从而拨云见日,看透变化,掌控趋势。

5、 【自我突围】,施一公著,中信出版集团、大象出版社

作为施一公的第一本书,【自我突围】有着浓厚的自传色彩,让我们有机会一窥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和真知灼见。

书的字里行间饱含对祖国、母校、故乡、亲友、师长、学子的深切情感,对理想和对科学精神的韧性追求,以及对教育行业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才培养、中国科学发展、教育改革、学术环境的深刻洞见。但最让人动容的,除了他对父母、爷爷等家人的真挚情感,便是浓厚的「河南情结」。

【自我突围】第一篇的标题便是「我是河南人」。他在书中坦露心迹:「不管是饮食还是其他方向,我现在很多做法都离不开家乡河南的影响。不管是在国外求学时期,还是在国内高校作报告,只要有人问,我都会骄傲地说,我是河南人。」

读过这本书,不仅为施一公高尚的爱国情怀动容,也被他炽热的家乡情结打动。对儿时的回忆、对亲友的思念,无不流露出施一公对河南的浓厚情结,对身为一名河南人的高度心理认同。

6、【变与不变】,彭志强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在剧烈变动和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如何把握一份对未来的确定性?【变与不变】这本书,就从企业创新和投资的角度,提供了未来定位和趋势分析的一种视角。

这本书的作者彭志强是盛景网联创始人,也是知名的中国创新事业的研究者、实践者、投资者。他总结了25年创新投资与研究的心得,来审视当下中国面临的变与不变。

按照这本书的分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化时刻存在,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应该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量」,包括人口减少与老龄化、气候变迁与碳中和、中国经济K型分化等,尤其是对中国经济形势将呈现「K型分化」的判断,是一位资深投资人对产业前景的方向性、前瞻性判断。彭志强认为,新能源、碳中和、半导体芯片、医疗健康、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正在强劲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而教培、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将逐步衰退,房地产、消费互联网、文化娱乐等行业显著下行。中国经济呈现出的这种极为显著的「K型分化」特征,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增长的必然方向。

同时,中国经济也有四个「不变」:即坚守「真正创造客户价值」不变、坚持「科技驱动创新」不变、坚信「中国国运」不变、坚定「企业家精神」不变。

洞察「变」与「不变」,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国运的脉搏,才能真正掌握面向未来20年的时代密码。

7、 【断舍离】,山下英子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断舍离】这本书不光是教你「收纳术」「整理术」,而是从收纳整理中,获得一种启示,推而广之到人际关系、感情、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这本书系统梳理了断舍离的思维逻辑,也就是立足当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在内心建立一种「出」的意识,用新陈代谢的方式来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轻盈。

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扔东西」「收纳术」「整理术」,「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更深层次的断舍离,是要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从这个角度来说,断舍离,即「出」之美学。

当然,这本书的大量篇幅,是教你怎么扔、怎么收纳、怎么整理,为此,书中详细讲解了「三分法」「7·5·1法」「1 out 1 in法」」one toush法「」自立自由自在法「等杂物收纳管理方法。但书中更用大量的篇幅来讲述如何在信息、烦恼、生活、结婚、家务等方面用断舍离的哲学方法得到自在人生,让读者在阅读中更容易对照自己的人生领会到断舍离的精华。

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断舍离」不仅是对物品的整理,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整理。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其最大的目的是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8、【大周期: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生存法则】,正和岛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我想告诉你的是,世界科技现在马上要进入持续30年的大发展周期,我们赶上了。」【大周期: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生存法则】一书传递了一种观点——世界发展自有规律,经济运行亦有周期。所谓「小成靠勤奋,大成靠周期」,说的就是要顺时应势,在经济周期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大周期】这本书,由众多著名的经济学家、财经作家合著而成,有的挖掘经济周期的深层逻辑,有的分析行业发展进程,也有的站在企业角度探索如何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按照书中所述,支配经济社会运行的周期有很多,常见的就有「康波」周期律、熊彼特周期律、不平等周期律、组织兴衰律等。

尤其是,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全对科技周期的判断,让人印象深刻。在经济学界的长周期理论中,主导经济兴衰律的是技术创新。每次革命性的科技出现,都会带来人类经济活动的长周期演变,长周期是最具决定性的,是趋势所在。据本书判断,在未来数字革命带来的科技周期中,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体有可能进入一个黄金增长期。

从我国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再结合本书论述,便可发现一个愈加清晰的战略取向——力图以创新驱动发展,以高密度、高强度的科技创新,开启一个全新的增长周期,通过把握科技周期,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