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石狮」历代演变趣闻

2023-12-14文化

在北京大街小巷转悠,常看到商家大门口左右两边的石狮子,如果到故宫、颐和园、天坛......更是满眼啦。

商家门口左右的石狮子▲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

一雄一雌、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也有雕成张着嘴的);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也有雕成闭着嘴的)。 所以大家也可以从狮子爪下的东西来辨别:如果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是雌狮。在问口摆石狮子的主要目的是为表吉利和辟邪。

门口右侧雌狮▲

狮子「原籍」不在中国,但「狮文化」却在中国十分丰富,中国什么时候有狮子?

大约在公元87年,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

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这种石狮被称为「三王狮」。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

三王狮▲

中国最早的石狮(类似狮子的石兽),是东汉高颐墓前的石狮,建造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高颐是东汉益州太守,墓地在四川雅安。

石狮在东汉和两晋时期,并没有受到重视,仅仅作为一种石雕守护墓地,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雕塑的兴盛,石狮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了大量的石狮雕塑,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狮在造型上越来越像狮子。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大地上散布着大量的石狮,尤其在山东嘉祥、南京、句容、丹阳等地更多,它们大多呈「行走状」,昂头扬颈、挺胸收腹、肌肉结实、体魄健硕,他们主要的作用是石相生,以增添皇陵的肃穆和威严。从雕塑学的角度来讲,这些石狮,雕工精美、线条流畅、庄园华丽、气势恢宏。这些石狮用梁思成的话来说:是中国石狮的经典之作,是波斯石狮的子孙,由此,石狮在中国遂自渐成一派。

石狮在中国遂自渐成一派▲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雕狮子的雕刻形象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

这个时期石雕狮子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这与当时佛教文化的流传是分不开的。佛教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原,到了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个发展阶段,成为了中国主流的宗教之一,狮子在佛教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就带动了石雕狮子的发展。根据佛教中看,狮子能「食虎豹」,是「百兽之王」,而且狮子是不少佛教人物中的坐骑,更是佛教中的守护瑞兽,因此对狮子的形象备受推崇。

在三国孟康注的【汉书】中看:「狮子似虎,正黄,尾端绒毛大如斗。」可见狮子的威猛和霸气所在,这时期的石雕狮子也广泛地应用在陵墓之中,雕刻的形象作为昂首抬头,迈步向前,体态则是相当丰满,雕刻的风格以浑圆俊美以及豪放为主。北朝时期石雕狮子相对来说在气势上得到了减少,造型比较写实,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而且开始从站立的石雕狮子形象转变为蹲踞式。

雄狮摸绣球▲

石狮演变到了唐代,亦逐渐进入巅峰时期。

其造型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俊美秀丽之气,唐朝的石狮大多是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构图,石狮形象威武而生动,凶猛而不恶,加上华丽的底座,具有建筑美和重量感。唐代的石狮大多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唐代的石狮是中国石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世界上被誉为「唐狮」。宋代石狮的特点,是保留了唐狮的优点,在造型上更加写实,在体型上稍微小巧。宋代石狮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开始走向生活化,开始普遍放置在宫殿、府第、祠庙、园林,开始立于大门两侧,古人云:石者实也,狮者思也,多有守住前人伟业之寓意。

石者实也,狮者思也▲

到了宋元,蒙古人进入中原,启用了大量的工匠修造宫殿、石狮。

经过唐代发展,宋朝开始没有了这种强烈的建筑感雕刻,石雕狮子转而成为了一种装饰性的雕刻作品,不再只是摆放在陵墓之中,开始在很多寺院、庙宇以及住宅和园林中得到了应用。宋元时期的石雕狮子比较写实,石狮子造型上讲究的是精巧和细致,雕刻的工艺非常高超,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保留的宋元石雕狮子,在柔美的线条中展现形象,在纯熟的雕刻工艺中荟萃文化。此外,这个时期的石雕狮子开始有了很多装饰性雕刻,比如脖子上有了项圈、铃铛等等,减少了狮子本身的威严,反而增添了一丝活泼趣味。

蒙古统治者不太讲究石狮的造型,几乎任由工匠自由创作,这下好,石狮的造型开始千姿百态、光怪陆离,而且不同地区的工匠,生产不同形象的石狮,如果把这些石狮摆在一起,那简直是一次「怪狮汇」。元代石狮的多样化,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破坏了原先相对统一的石狮造型,优点是极大的丰富了后世创作石狮的造型,所以,直到今天谁也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种石狮?明清两代的石狮又相对进行了规范,仍以唐狮宋狮的造型为创作主体,不同的是构思更加精巧,刻画更加细腻,狮身的纹饰也更有美感。

园中石狮▲

明清时期,石雕狮子的形象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官方了,反而随着各地文化民俗的不同,在自身的宅院建设中广为使用。

这个时期,佛教文化没有了以往的发展态势,也就将石雕狮子本身的寓意衰退,转为了比较地道的装饰性雕刻建筑。明清民居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门口会摆放一对石狮子,不仅仅是装饰,也是起到了「镇宅平安」、「驱魔招福」的作用。此时石雕狮子的雕刻风格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造型趋于多样化,动感性比较强,刻画的形象细腻而又精巧,装饰性比较华丽,整个形象相当考究,在民间的各种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石雕狮子的形象,主题很多,包括「狮子绣球」等等,成为了工艺性比较强的雕刻作品,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明清民居建筑中石狮▲

在历经了封建社会的演变,民国时期的石狮子很大一部分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刻工艺。

但这个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狮子的雕刻上,西洋风格的融入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雕刻形象。这比较显著代表的应该就是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在银行门口摆放的石雕狮子,很多都是这种西洋风格的作品,呈现坐地式,鬃毛比较多,写实性更强。

狮子的雕刻▲

其实中国的狮子雕刻一开始就脱离了真实狮子的原形,充满了神异感。

民间认为「狮子似虎,正黄有髯彤,尾端茸毛大如斗」多是根据传闻进行形象创作的。工匠们发挥艺术想象力,采取浪漫而神瑞化的装饰,塑造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人们还认为狮子威武凶猛必能驱魔,加之佛教的传入更把狮子神化起来,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是法的拥护者和守护者,是释迦左胁侍文殊菩萨的坐骑,人们对狮子寄托了神通广大、威力无比的遐想。

狮子似虎,正黄有髯彤,尾端茸毛大如斗▲

石狮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的最大寓意是祥瑞之兽,有避灾驱邪、除凶镇宅、彰显权贵的作用。

石狮最初是单只,后来才出现了一对。石狮在中国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石狮主要摆放在室外,它和瓷器、字画不一样,它要站立在天地之间,经历风雨的考验。石狮的主要材质是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岩,材质的优劣,决定着石狮的寿命,所以不能以石狮被侵蚀、被风化的程度,来衡量石狮的年份,所以许多散落在民间、在旷野的石狮,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它的诞生时间。石狮中也有很多看上去并不像狮子的石狮,这主要原因是工匠有意为之,故意改编,将石狮进一步神话,总体来说,石狮并没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形象,只要符合狮子的主要特点,都可以称为狮子。

宫殿门口石狮

石狮不仅在中国到处存在,在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

朝鲜半岛、日本的石狮就比较多,史书记载日本的石狮是唐代时随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石狮中,也有从印度直接传入,从印度传入的叫「狛犬」,其形象大部分和狮子相和,但头上有角。琉球群岛是一个十分注重石狮的地方,一直视石狮为吉祥之物,直到现在仍有大量的石狮,有的造型具有中国特征,有的造型具备日本风格。

卢沟桥石狮▲

石狮在亚洲其他国家中,也普遍受到欢迎。

诸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都有,新加坡又叫「狮城」,在新加坡就有世界闻名的「鱼尾狮」。石狮在各个国家中其寓意也和中国相仿,代表着勇武、强大、坚定、吉祥。在全世界范围内,石狮和狮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华人,可以这么说,凡是「唐人街」的地方,有华人聚集的地方,不可能没有形态各异的石狮,不可能没有欢快跳跃的舞狮,不可能没有充满古风的狮头帽、狮头鞋和其他带有狮文化的相关产品。石狮是狮文化的起点,狮文化能在全世界繁衍、发展,是全球华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昂头石狮▲

走笔至此,耳边想起孩提时常吟诵言简意赅的民谣:「摸摸石狮子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子背,好活一辈辈;摸摸石狮子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狮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源广进如水流 。」

【咏卢沟桥上石狮子】——佚名

威严尊贵石狮雄,纳吉驱邪美德崇。

永定长河音若瑟,波罗热赞力如虹。

倭军略地机心险,灵兽昂头蕴意忠。

佟宋二臣骸骨处?清风摇柳月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