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不是三年,我们都理解错了

2024-01-06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平时随口说的一句谚语,一个成语,简单几个字,却浓缩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讲的是三国时期的吕蒙发奋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求学后,就从一介武将变成了文武双全的东吴名将,让众人赞叹不已。

此后,人们便借着吕蒙的事迹,来 形容那些通过不懈努力,快速成长的人。

再比如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只用了短短的八个字,就将华夏汉字的艺术性和意境感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当我们和一个几天未见的好友相见时,往往都会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表达自己的殷切思念。 那么这个成语中的 「三秋」, 实际上是多久呢?真的是代表三个秋天吗?

「三秋」的多种意思

在中国汉字中,关于「三秋」的解释有很多种,比如三年、三个秋天、一个秋天三个月、秋天的第三个月。

「三秋」代表三年

现在来看,大多数人都会把「三秋」视为三年,一年一个秋季,三秋就相当于过了三个秋天,也就是三年。而且在古代,人们常用「今秋」表示今年,「来秋」表示来年。

比如唐代李白的【江夏行】: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这其中的「三秋」就是指三年。

又如宋代李弥逊的【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中的 「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 在这里,作者将一日写成「一月」,三年比作「三秋」。

「三秋」代表一个秋季

在古代,人们将每个季节进行了细分,分为孟、仲、季三个小季节,所以秋季所对应的七月、八月、九月又可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或者叫上秋、中秋和末秋,合称「三秋」,也就是一个秋天的三个月。

宋代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说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里就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一种来自秋季,一种来自夏季。

「三秋」代表秋天的第三个月

有的时候,「三秋」也可以指代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的九月。

比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用到过这个词: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这句诗词中的「三秋」,就是指农历九月。

还有唐代李峤的【风】所写: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其中的「三秋」指的也是农历九月。

「三秋」代表九个月

「三秋」还可以表示三个秋季,一个秋季为三个月,三个季节就是九个月。

比如唐朝的孔颖达在【孔颖达疏】中有写: 「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在这首诗中,三秋的含义就是九个月。

说到这,我们再来分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这个三秋又是上述中的哪一种呢?

如隔三秋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原文所写的是: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其中的「葛」是指葛藤,「萧」是蒿香,「艾」为苍艾,三者都是植物。 而后面的三月、三秋和三岁,则是三种植物对应的生长周期。

在古代,采摘植物一般都是女子做的事, 所以这首诗写的其实是一个情郎对心爱之人的殷切思念,通过植物漫长的生长周期,来表达心中的情愫。

他说:一日未见你,就像采葛一样漫长,好似过了三个月,因为葛藤一般是三个月才会长成;

三个月太短,他又说:一日未见你,就如同采萧一样悠长,好似过了九个月,因为蒿香的生长期是九个月;

九个月还是不够长,他最后说:一日未见你,就如同采艾一样长久,好似过了三年,因为苍艾的生长期有3-4年之久。

简单的三句话,就将情郎对心上人的情愫展露了完全,把那种层层推进,愈发浓烈的爱慕之情全都体现了出来。

总而言之, 这首诗中的「三秋」指的就是三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 而如果将它换成其他的「三秋」,比如一个月,三个月,三年,都会和前后的时间不搭。

所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就是,一天未见,就像隔了九个月那么长。

当然了,由于这首诗词的年代过于久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所以我们也不能准确判断出诗中的真正涵义。

而且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 「三秋」所指的时间长度各有不同,但都可以用来表示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也不必过于较真。

不过,一个词语能流传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适用,这也证明了中华文字的艺术性和稳定性。

来源:每日一首古诗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