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炭烘白茶、炭「焙」白茶,是噱头?还是白茶之光?

2024-05-07文化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这两天老S很不舒服。

打电话给他的时候,老是爱接不接的。

知道他做茶很累,但这时候必须要时时保持联系才行,这时候正是各款明星产品制作过程收尾的时候,哪款先烘,哪款后烘,包括烘的数量,都要及时沟通,定下来。

以确保预订的客人能及时收到货。

尽可能一次性完整地收到货。

但老S一副很疲惫的样子,说不了两三句,就把电话给了嫂子,让我们俩去沟通。

他呢,烘茶去了。

嫂子清脆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很辛苦哩,炭烘了十几二十天了,他一直说腰痛,睡也睡不好,这两天热起来,吃也吃不下了哩。

我可以想象老S现在的心情。

那就是早点交货,冲刺阶段了,再忍忍就过了。

快点打发了我这个烦人的客户,他才能养养他的老腰。

哼,关于他的腰伤,说来话长。

当年,第一次扩建的时候,整理仓库,为了省钱,自己一个人把那么多的茶扛上扛下,归置整齐,腰就有了轻微的扭伤。

这么多年过去,春茶季一直亲力亲为,冲锋在第一线,各种重活累活抢着干,腰能好起来,才怪呢。

秋天放松期的游泳,确实可以让他的腰伤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转过年,春茶季一来,繁重的劳动之下,又复发了。

尤其今年,炭烘白茶期间,请了老师傅过来坐镇,为了多学一些技巧,自己亲自上阵不说,还坚守第一线不肯撤,那老腰,更加僵硬了。

我跟他说,你儿子不是回来了么,叫年轻人多干一些,多锻炼一下也好。

他用中国父亲面对儿子时惯常的嗤笑说,他,还是算了,这么多好银针,做坏了怎么办?

看吧,儿子跟白茶之间,他明显更爱后者。

【2】

有人说,炭烘白茶是噱头。

想到老S今年为了炭烘白茶累到挺不起来的腰、累到吃不下饭的胃、累到瘦了二十多斤的体重,我觉得还是应该反驳一下。

确实,有一些人,宣传自己家的茶是炭烘白茶,其实只是电烘。

并且还不是讲究技术的电烘,而是随便开起来烘一烘的那种电烘。

达不到含水量标准的那种电烘。

因为这种制茶人,对待白茶的态度是马虎的,敷衍的,不认真的,所以他的茶是没有特色的。

香气没有特色,滋味没有特色,汤感没有特色。

与同类产品竞争起来,并没有竞争力。

但茶已经做出来了,不卖掉就砸在手上了——毕竟做茶也是有成本的,茶青是有成本的,采茶是有工钱的,制茶是需要建厂,需要电费,需要请工人的,而仓库也是需要建造成本与维护成本的。

这些成本,都是要预先支付的,就等茶卖掉了,再将这些成本收回来,并且还要靠卖茶的盈余养活一家老小。

茶一旦卖不掉,不但成本收不回来,全家的生活都会成问题,且这些成本有可能还有一部分是借款来的,每个月还有利息要还....

所以这些掌柜必须要把茶卖出去。

怎么卖呢?

产品没有特色,只能在工艺和产区上做文章。

说是优秀产区出来的,但不久就会被识破——人家叫你在太姥山发货,结果是从点头发的,消费者也不傻,一次两次就露馅了。

当然还有那种玩「皇帝的新衣」套路的,说自己是福鼎茶农,结果一发语音,一口山东普通话,发货地还在青岛.....

一来二往之后,这些掌柜们发现,产区的文章也并不那样好做,便只能鼓吹工艺了。

但不巧的是,白茶的工艺又超级简练,大的只有萎凋+烘干两道,小的也只是一些辅助性的,像捡剔,装箱这些琐碎的细节。

即使是主工艺的「萎凋」,亦无多大的文章可作。

便只有「烘干」一途了。

是以,各路想象当中的炭烘白茶,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每年春白茶上市的间隙,一股脑儿地冒了出来。

虚构自己家的白茶是炭烘,目的也只有一个,便是为自家这工艺不佳乏善可陈的白茶,找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特点。

这样,这款香气平平滋味平平汤感平平的白茶,才能拥有一丝特色,在销售时,在与同类产品同场竞技时,获得来自消费者青睐的目光。

【3】

那么,炭烘白茶是不是就只存在于销售话术当中,实际上并不存在呢?

非也。

炭烘白茶是存在的,只是数量非常稀少,且价格高昂,市面难寻罢了。

从前,在工业化大生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年月,在电和气还没有被发明和开发出来之前,人类能使用的可产生热量的能源,就是木材。

翻阅历史便可以知道,人类文明之所以可以持续发展,便是因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技术。

有了火,人类才有熟食吃,才可以远离细菌的困扰,战胜疾病,延长寿命,并生育和养育更多的后代。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木材、炭火,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须能源。

比如制瓷,比如做茶。

蒸青绿茶需要炭火,炒青绿茶需要炭火,武夷岩茶焙火需要炭火,白茶的烘干,亦是用木炭燃烧后的炭温来完成的。

炭烘白茶,在现在,是一种白茶类型和名称,但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是所有白茶共同的工艺流程和标准。

它是传统的,亦是经典的。

它是存在的,并不是一个莫须有的噱头。

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多少代白茶人精心钻研的成果。

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经典的致敬,我们都不可以草率地称炭烘白茶为,噱头。

忘记历史,便意味着背叛。

【4】

炭烘白茶其实是一件其为苦累的活。

抛开炭烘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好的体能,极细致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要求之外,炭烘,非常考验制茶师的意志。

就像跑马拉松,不是一分钟两分钟的坚持就可以的,是几个小时的漫长的体力与意志力的角力。

一款茶的炭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以一个茶厂拥有一个炭烘师傅为例。

一个普通炭烘师傅可以照管6-8个笼,一个笼一天烘三场,一笼可以炭烘7.5斤白毫银针毛茶、5-6斤白牡丹毛茶、4-5斤春寿眉毛茶。

如果体能好,三场都能坚持下来的话,6-8个笼一天能烘白毫银针150-160斤,白牡丹140-150斤,左右。

假设一个小型茶厂年产1000斤白毫银针成品、产2000斤白牡丹成品,产3000斤寿眉成品,而它们都将制作成炭烘白茶。

那么,实现上述目标,白毫银针需要烘6-7天左右——前提是这6-7天的天气都适合炭烘白茶——没有闷热不透气的南风天。

白牡丹需要烘13天,寿眉需要烘25天,左右。

这漫长的烘干期,天天呆在炭烘房间里,机械而枯燥地地劳动着,一直低头弯腰,时间长了,头晕脖子痛腰僵硬,是再正常不过的身体反应。

尤其,早晨4点要起来打火,打两小时,6点开始上笼烘,一直要烘到夜里10点以后。

等最后一笼茶彻底冷却了,再装箱封存,再把所有的炭火挪到户外灭掉,再收拾好房间卫生....

这时候就算饿极了也不想吃东西——谁的胃受得了天天弯着蜷着?

这时候脖子还能直起来腰还能挺起来,都是硬汉。

一般人是吃不了这个苦的。

二般人也吃不了。

就算吃得了,也坚持不了——那可是漫无天日的几十天,闷在一间小房间里,只低头做事,还是枯燥的重复劳动,还要时时警惕着火温的高低,一点点的疏忽都有可能烘坏一笼茶。

要知道,一笼茶的单价都在几百上千元!

这损失要撂老S身上,会心痛一百天。

​【5】

是以,市场上真正的炭烘白茶,少之又少,凤毛麟角。

聪明的人,都不会去挑战炭烘白茶,因为消费者也喝不出来炭烘与电烘的区别,又何必折腾自己的身体,去做什么劳什子的炭烘?

尤其,炭烘对技术的要求甚高——老S千叮万嘱我不能写出来那些技术要领——都是花大价钱请师傅来厂里手把手学的——一般人也舍不得花这个学费。

正因为炭烘技术具有这样的高岭之花风范,世上少见,它才成为了某些人宣传的卖点,卖货的话术。

幸而,我们家的茶友是幸运的。

今年的高端白茶,依旧是在国营老厂老师傅的亲自指挥下,老S亲身上阵做出来的。

希望列位看官,笑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