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孔雀东南飞】中,有哪些难解的婆媳问题

2024-04-03文化

因为焦仲卿与刘兰之感情好,婆婆不高兴了,再者,刘兰芝有自己的想法,个性鲜明,更惹得婆婆厌恶。

首先说容貌,刘兰芝很漂亮,在被赶出焦家后,依然有很多媒人上门来说亲,县令家的三公子, 「窈窕世无双」 ,还有太守家的五公子, 「娇逸未有婚」 ,可以说条件都比焦仲卿要好,刘兰芝长兄训斥刘兰芝,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有这么多提亲的,而且比焦仲卿家世更好,可见刘兰芝容貌很出众。而且文中有直接描写刘兰芝装扮后的样子,都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美女。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再说能力,刘兰芝被遣,回到家,她的母亲很吃惊,她的女儿会织布、会裁衣,能弹箜篌,能读诗文,懂礼仪,以为会得婆家喜欢,万万没想到会被婆家赶出家门。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还有家境,刘兰芝进退有序,有才艺知礼仪,这说明娘家家境不差,要不然不会将她培养地那般好,而且原文中也描写了刘兰芝的嫁妆,可以说很丰厚了,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刘兰芝在焦家,自认为没有过错,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天不亮就开始织布,天黑也不得休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三天织五匹布,但是焦母依然嫌慢,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刘兰芝已经明白,他们家的儿媳妇不好当,是婆婆在故意和她找茬。

所以,焦母不喜刘兰芝,原因就是下面这两方面:一是因为刘兰芝有自己的想法,焦母不好控制,二是两个小年轻感情太好了,撒狗粮,被婆婆所不喜。

先说刘兰芝的性格。刘兰芝的性格在文中刻画的非常明显,她坚强、倔强、清醒,有自己的想法,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封建社会非常难得,但也正是她被焦母刁难的原因。

刘兰芝坚强而又倔强,面对婆婆的刁难,她忍无可忍,提出 「请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你这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用 「请归」 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反抗,这在封建社会来说,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在回娘家的时候,早早就起床梳妆打扮,她要体面离开,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梳洗打扮,件件事情要做四五遍,生怕哪里不精致,可见她很倔强,离开也要笑着离开。刘兰芝虽然生在古代封建社会,可是我却觉得她比我们现代人更加想的开,反观现代有些年轻人,分手后有很多人各种不体面,哭哭啼啼的、报复泄恨的、互相撕逼的……

刘兰芝又是清醒的,焦仲卿告诉她,阿母逼迫我,你暂且回家去,我去官府回来接你回家,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刘兰芝很清醒, 「勿复重纷纭」 ,不要再反反复复说这样的话了,可见,她知道,她很难再回到焦家,但是她还是希望焦仲卿能记住他说过的话,接她回去,可见她心中虽然清醒,但是感情上,不愿意割舍,希望两人还能在一起,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两人互道誓言。

焦母认为她 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所以久怀忿,一定要 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她已经为焦仲卿找好了合适的对象,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焦母认为秦罗敷贤惠,可能是觉得更好控制,不像刘兰芝,有自己的想法。

刘兰芝与焦仲卿感情很好。焦仲卿是一个府吏,在家时间少,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新婚夫妻,相聚日子少,小别胜新婚,两个年轻人亲亲我我,估计焦母看不下去了,养了十几年的儿子眼里只有媳妇,老母亲不能忍啊,所以看媳妇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焦仲卿向母亲求情,要留下刘兰芝,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这个焦仲卿,告诉母亲他们以后死了也要相伴,这不是更加惹的焦母厌烦了吗?焦母很明确地告诉焦仲卿,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赶紧打发走,焦仲卿下跪求情,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好家伙,居然威胁老母亲非卿不娶,这相当于火上浇油,果然,焦母气得锤床怒斥儿子。儿子越是维护刘兰芝焦母越是生气暴躁,这说明什么?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别人在你耳边说那个人好你会很烦躁的。娶了媳妇忘了娘,大概是每个当母亲不愿意承认的心酸,更何况是孤儿寡母,对儿子的依赖更甚。

这与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何其相似。唐婉聪慧,饱读诗书,与陆游是青梅竹马,二人婚后也是伉俪情深,惹的陆母不喜,逼迫两人离婚。与刘兰芝一样,唐婉有才有貌,性格飘逸脱俗,不拘小节,而且两人感情太好了,陆母认为儿子沉溺于其中是堕落的表现,逼迫陆游休了唐婉。与焦刘不同的是,两人各自嫁娶,但是心中都留有彼此的位置。一别多年,在沈园邂逅,物是人非,无语凝噎,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知道后,也写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 难、 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
瞒、 瞒 、瞒 !

陆游和唐婉也因为这两首诗,他们的爱情被一直传唱,打动了许多人。同样的故事还有沈复与芸娘,【浮生六记】中,沈复在闺房记乐中写芸娘聪慧, 「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芸娘在学说话时候听人吟诵【琵琶行】就能背诵, 「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之句」, 在书麓中得到【琵琶行】,根据自己背诵的挨子去认,认识了字,而且还会作诗,可见非常聪慧。然而,太聪慧会遭人嫉妒,在坎坷记愁中,沈复写道, 「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芸娘因为识文墨,遭到家里人的排挤和挖苦, 「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 三娘 。后忽呼为 三太太 ,始而戏呼,继成习惯,甚至尊卑长幼,皆以 三太太 呼之」。 沈复是老三,家中上下叫芸娘「三娘」,后来被戏称「三太太」,逐渐发展到长幼尊卑皆那样叫。(凡夫妻年未三十即呼太太,前辈未有此,大可笑也)。芸娘先后被公公误会,被婆婆不喜,两人被逐出家门,生活一度非常困苦。

有人说焦仲卿、陆游是妈宝男,其实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具体事情要放在具体年代去理解,在现代社会,这样的男人是没有担当的,但是在古代, 「孝」 为先的封建社会,子女不能忤逆父母,现代人很难理解,父母做错了也不可以吗?在【浮生六记】中几个小片段,我深刻体会到了。

沈复的父亲误会芸娘,写信给沈复, 「汝妇背夫借债,谗谤小叔,且称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谬之甚!我已专人持札回苏斥逐,汝若稍有人心,亦当知过」 ,沈复的父亲认为芸娘荒谬有悖礼节,诽谤小叔,称婆婆为「令堂」,公公为「老人」,要逐出家门。沈复是怎样的呢?看到这封信,如闻晴天霹雳,即刻写认罪书, 「如闻青天霹雳,即肃书认罪」 。可见封建社会父母的威力,最后,他们夫妻被赶出家门。还有一个情节,芸娘生病,她的姊妹遣人问讯,被他父亲误认为是憨园(妓女,芸娘欲让作沈复妾)派来的,大怒, 「汝妇不守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宽三日限,速自为计,退必首汝逆矣」 ,这些话相当严厉了,想要处死你情有不忍,姑且宽限你三日内迅速搬出去(此时是两年后误会解开父亲让搬回去),迟了就按忤逆和不孝父母之罪论处。

看到这个罪名,特意去网上搜了一下,一看,大吃一惊,居然这样严厉。

封建社会对父母不孝顺,是「十恶」之一,不孝,父母可以到官府告子女「忤逆」,一旦罪名成立,子女会受到最严厉的刑罚惩处。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 ,据说这是夏朝法律就已确立的原则。隋唐以后的不孝是一组被认为严重违反孝道的罪名,严重则处绞刑。

所以,父母发怒,子女如惊弓之鸟,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古代的「孝」在子女心中的分量,根本就不敢反驳父母,或许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敢不敢一说,而是认为不能。如果遇上父母棒打鸳鸯的,大概就只能是悲剧收场了。古代的悲剧那么多,并不是他们不会反抗,而是这种礼教深深地束缚住人的思想、人的自由,而且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没办法撼动。

所以,焦母不喜刘兰芝,当她要遣刘兰芝走,焦仲卿只能求情,求而不得,只能忍痛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