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沿着季风的方向】|沿着季风的方向,行走在亚洲之南

2024-01-29文化

这本书的颜色我极为喜欢,有种专属于热带的极致的生命之色。

阅读旅行类的文字,能够上瘾,好像不知不觉,就随着作者的笔触,行走到远方。

作者刘子超是一位资深行者,和普通的游客不同,走马观花式的行走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要,有历史学科背景的他,加上宽泛的阅读量和有别于他人的行走经验,让我们能够在他的字里行间看到属于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上的深沉,这不是一些轻飘飘的旅行能够给到的,当然,这也是我们通过地域式行走来感知一个地方脉搏的方式。

季风,当属于是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海陆温差越大,越能给季风以动力。因为自小生活在季风影响的地方,所以在初中学习地理时,对季风气候的认识就好像是后知后觉的,华北平原上的温带季风气候,让我天然对这块知识点熟络起来,也是自小在田野中摸爬滚打,当天然的积累触碰到地理知识的时刻,醍醐灌顶般,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贯通起来,连老师也惊异于我掌握这类知识的速度,而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些早已浸透在骨子里的认知,只是被唤醒了而已。

及至年长,有机会看看外面世界时,走到雅鲁藏布江谷地时,能够感受到滚滚而上的暖湿气流,带给中国西南边陲数千米间垂直海拔上的极致变化,让我对季风的认识变得具体。虽无机会去到热带季风气候所影响的地方,却很能够理解湿热气候下的国家、民族和民众的生活具体。

与热带所形成的丰饶植被相悖的,作者行走在东南亚和南亚的部分地区所遭遇的地域贫困,是令我这样的读者惊异的。在我的认识里,我时常把人类之生存比作丛林,在热量和水分充足的地方,丛林是天然的景致,却不想这些地区孕育了丰饶的丛林却未能让人类过上与之相匹配的生活。

在【沿着季风的方向】中,作者带着走过了印度、柬埔寨、泰国、菲律宾、老挝等国家和地区,依旧是保留了他娴熟的书写路子,从现实的图景中捕捉历史与政治交割的影子,而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所不能逃过的必然,所有丰饶的贫困的表征都与当地的文化肌理和历史相关,所有民族的信仰的,都与其历史发展脉络相关。

在这本书中,所牵涉的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多样,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在季风弥漫的地域中盘踞,国家或民族间有着来自历史深处的纠葛和矛盾,势必也有着国家间的飞地,这些属于形而上的政治文化领域的存在,影射在百姓生活中的,好像是「残灯无影」却影幢幢一般,若隐若现。在平淡的生活之外,贫困或许是主基调,每一个地方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悲欣,守护着属于这个地方的信仰与生活节奏。在外人看来的或许肮脏的、简陋的甚至鄙夷的生活方式,都有自有其体系和逻辑闭环的方式,验证着属于一个地域的「存在即合理」道理,这也是专属于一个地区和国家所自有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作者为了试着融入当地的生活,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逻辑,在看起来卫生状况很不好的地方,和当地人一样吃手抓饭,一边忍受着看似无法忍耐的卫生状况,再一边用当地的信仰安抚着内心,以这样的方式死掉也不错,大有一种我来过就足够,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率真与坦诚。

去看看大千世界,去接受异于自己认知的世界观,让自我的三观不断颠覆不断重塑,是我们更好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不为自己设限,不为认知划定界限,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或许是作者告诉我们最实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