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二之十

2024-07-17文化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卷二的第十部分。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80】

捻道人之心无二,徐遵明之指心为师,亦何异陆子静哉?但风尚不同,尊卑迥绝耳。道光间香山黄子高篆法茂密雄深,迫真斯相,自唐后碑刻,罕见俦匹。虽博大变化,不逮完白,而专精之至,亦拔戟成队。

【今译80】

像捻道人的心思没有不同,徐遵明以手指心作为老师,这和陆子静又有什么不同呢?只是风尚不一样,尊卑差别极大罢了。道光年间香山的黄子高的篆法茂密雄浑深刻,极其接近李斯的风格,在唐代以后的碑刻中,很少有能与之相匹敌的。虽然在博大变化方面比不上邓石如,但在专精到极致方面,也能像成队的兵器一样突出。

【原文81】

此犹史迁之与班固,昌黎之与柳州,一以奇变称能,一以摹古擅绝,亦未易遽为优劣。世人贵耳贱目,未尝考古辨真,雷同一谈,何足以知之?番禺陈兰甫京卿出于香山,亦自雄骏也。

【今译81】

这就如同司马迁和班固,韩愈和柳宗元,一个以奇特变化被称赞有能力,一个以临摹古人而擅长到极致,也不容易立刻评判出优劣。世上的人看重听到的而轻视看到的,不曾去考证探究分辨真假,都一概而论,怎么能够了解呢?番禺的陈兰甫京卿是从香山出来的,也自然有雄奇骏逸之处。

【原文82】

杜工部不称阳冰之篆,而称李潮。吾邱衍谓潮即阳冰,人或疑之。【唐书?宰相世系表】雍门子,长湜;次澥,字坚冰;次阳冰。潮之为名与湜、澥相类,阳冰与坚冰为字相类。甫诗曰:「况潮小篆逼秦相。」而欧阳【集古】、郑渔仲【金石略】俱无潮篆,其为一人,无可疑也。

【今译82】

杜甫不称赞李阳冰的篆书,而称赞李潮的篆书。吾邱衍说李潮就是李阳冰,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雍门子有长子李湜、次子李澥,字坚冰,三子李阳冰。李潮的名字与李湜、李澥相似,李阳冰的字与李坚冰相似。杜甫的诗中说:「况潮小篆逼秦相。」而欧阳修的【集古录】和郑樵的【金石略】中都没有李潮的篆书,所以李潮和李阳冰是同一个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原文83】

秦分体之大者,莫如少温【般若台】、【黄帝祠宇】,次则【谯敏碑额】,字大汉寸六寸。若曹喜【大风歌】,字亦尺馀,亦秦分体之极大者,但非汉人书耳。

西汉分体亦有数种,今举存于世者别白著焉。其东汉挑法者详【本汉】篇。

【今译83】

秦代分体篆书的大字作品,没有比李阳冰的【般若台】、【黄帝祠宇】更大的了,其次则是【谯敏碑额】,字大超过汉朝的六寸。而曹喜的【大风歌】,字也有一尺多,也是秦代分体篆书的极大作品,但不是汉人所书。

西汉的分体篆书也有几种,现在列举存世的作品来加以区别说明。其中东汉的挑法,详见【本汉】篇。

【原文84】

【秦权量刻字】

【鲁泮池刻石】

【中殿刻石】

【建平郫县刻石】

【永光三处阁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

【裴岑纪功碑】

【石门残刻】

【郙阁颂】

【戚伯著碑】

【杨淮表记】

【会仙友题字】

【原文85】

右以篆笔作隶之西汉分,【食官钟铭】、【绥和钟铭】亦同,魏太和【石门摩崖】由此体也。

【今译85】

以上是以篆笔写隶的西汉分书,【食官钟铭】【绥和钟铭】也是这样的字体,魏太和时期的【石门摩崖】就是源于这种书体。

【原文86】

【北海相景君铭】曳脚似【天发神谶】,汉铎有永平二年者,丰茂似【郙阁】,亦可附焉。

【今译86】

【北海相景君铭】的曳脚笔法与【天发神谶】相似,汉铎中有永平二年的作品,其风格丰茂类似于【郙阁】,也可以归为这一类。

【原文87】

【三公山碑】

【是吾碑】

【天发神谶碑】

右以隶笔作缪篆,亦可附于西汉八分。【虑俿尺】同。王弇州曰:「【夏承碑】有四分之篆,【天发神谶碑】有五分之篆,即所谓八分书是也。」

【今译87】

【三公山碑】

【是吾碑】

【天发神谶碑】

以上是以隶笔写缪篆,也可附于西汉八分。【虑俿尺】也是如此。王弇州说:「【夏承碑】有四分之篆,【天发神谶碑】有五分之篆,这就是所谓的八分书。」

【原文88】

【三老碑】

【尊楗阁记】

右由篆变隶,隶多篆少之西汉分。建武时之碑仅此。

【今译88】

【三老碑】

【尊楗阁记】

右边是以篆笔写隶的西汉分书,建武时期的碑刻只有这一种。

吾于汉人书酷爱八分,以其在篆、隶之间,朴茂雄逸,古气未漓。至桓、灵已后,变古已甚,滋味殊薄吾于正楷不取唐人书,亦以此也。

【今译89】

我对于汉人写的字中,非常喜爱八分书,因为它处在篆书和隶书之间,质朴繁茂、雄浑飘逸,古老的气息还没有完全消散。到了桓帝、灵帝之后,改变古法已经很严重了,韵味特别单薄。我对于正楷不选取唐人写的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原文90】

本汉第七

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者,自吴碑之【葛府君】及元常【力命】、【戎辂】、【宣示】、【荐季直】诸帖始。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于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上下百年间传变之速如此,人事之迁化亦急哉!

【今译90】

本汉第七

真书的变化,大概是在魏、汉期间吧?汉朝以前没有真书这种字体。真书流传到现在的,从吴碑的【葛府君】以及钟繇的【力命】【戎辂】【宣示】【荐季直】等字帖开始。到了王羲之、王献之这里就变化得很完备了,一直到现在,于是成为重要的法则,没有什么小的改动。这上下百年之间变化得如此迅速,人事的变迁也这么急促啊!

【原文91】

自唐以后,尊二王者至矣。然二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之雄奇也,盖所取资皆汉、魏间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后人取法二王仅成院体,虽欲稍变,其与几何,岂能复追踪古人哉!智过其师,始可传授。今欲抗旌晋、宋,树垒魏、齐,其道何由?必自本原于汉也。

【今译91】

自唐代以后,对王羲之、王献之的尊崇达到极点了。然而王羲之、王献之难以企及,不仅仅是他们笔法的雄奇,也是因为他们所汲取的都是汉、魏之间奇特瑰丽伟大华丽的书法,所以体格古朴,意态奇特多变,后人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仅仅形成了院体,即使想要稍有变化,又能有多少变化呢,怎么能够再追得上古人呢!智慧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现在想要与晋、宋抗衡,在魏、齐树立壁垒,那途径是什么呢?一定是要从根源追溯到汉代。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卷二第十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