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晏殊词中不写金玉锦绣,却自带「富贵气象」,他是如何做到的?

2024-05-24文化

宋朝晏殊身历富贵数十载,早已看透富贵之态,追求的是超越富贵之外的高雅情趣和天然韵致。

他以清雅笔风写富贵之态,其词雍容典雅, 他这一典型词风也被宋初词坛许多词人奉为圭臬

那么,晏殊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作品中的「富贵气」塑造成功的?

晏殊作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善诗词,尤工小令,追步冯延巳。而其诗歌受当时西昆体的影响而又有所不同。但晏殊对诗歌富贵气象的追求,却真实体现在诗词的创作中。据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晏殊对于李庆孙【富贵曲】的批判,实则不喜其将金玉等词全用于文章中,来表示其富贵,认为「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

而晏殊所追求的是虽未言金玉,而自见其富贵矣,重在是对诗歌总体富贵气象的追求。「气象」一词,可以说是对诗歌总体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晏殊不拘泥于对意象的细致描写,而想要表现的是意象所构成的阔大的富贵景象。

以作品【寓意】为例。此诗所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怀人之景。首句写乘坐精美香车的美女已难寻踪迹,接着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一句,运用了互文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笼罩在月光下,微风吹拂着柳絮与梨花的富贵人家所见之景,作者于这样的环境中,勾起了无限回忆。 在寒食节之中,一番萧瑟之景更增添了作者的无限愁思。

而于此寂寥的寒食春景中,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之情,更令人悲伤的是想寄书信却「无由达」。不过晏殊毕竟是一位理性诗人,于是最后一句不再让伤感之情泛滥,而是以理节情—「水远山长处处同」,从而使得整首诗哀而不伤,余音袅袅。

晏殊于诗中刻画了高雅文人于庭院中怀念旧人,本无意于富贵,却于悠闲愁绪之外,自带一种富贵气息。 实际上,晏殊的诗作是对富贵气象的批评,其实也是对雅的追求。

整首诗虽无华丽的辞藻,但「油壁香车」「梨花院」「柳絮池塘」等词显然是作者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本无意于此,却处处透露富贵气息。重要的是,晏殊重在借景抒情,托出了花间词的脂腻气,展现出一种圆融的诗歌风格,使得诗歌整体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象。

作为文人,晏殊不喜言金玉锦绣之句,从他自身的作品以及所推崇的作品来看,也足以证明他所追求的其实是诗歌整体呈现出来的一种宏大富贵气象。

又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晏元献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玉枕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人皆以为知言。」

前一句乃宋初诗人寇准之句,同样官至宰相,诗学晚唐,但寇准此句诗却过于直露地彰显富贵之姿。戴着金腰带却嫌太重,累了枕着玉枕却嫌太凉,而晏殊对此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富贵。

而后一句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宴散】,而此句则写作者宴会散后归去之景,作者并没有直写宴会的华丽之景象,而是以一种极度平常的心态,展现了宴散之后笙歌仿佛犹在,而楼台上的灯火逐渐熄灭的场景,表现了作者不同寻常的感受,体富而不观富,重气氛而轻物欲,透露了作者极为富贵闲适的心情。

晏殊对此诗的肯定正是对于这一种富贵心态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诗歌富贵气象的一种表现方式的肯定。由此可见,作者所极力追求的是诗歌总体的富贵气象,而不是直露地展现富贵生活。诗歌的富贵气象是富贵闲适心态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对雅的追求。

重意象之选择

晏殊批评诗之外露的富贵气,而重诗之气象,此在意象的选择上,也可看出他的用心良苦。晚唐五代词之兴起,自冯延巳、温庭筠等,就喜在诗中表现一种富贵气象,而其所采用的方式,不过是通过对富贵生活的描写来展现,故在意象的选取上,也多写富贵人家之景物。

如温庭筠的词作中,多采用带有「金」「玉」以及颜色的意象,而这正是晏殊所避免的 。作为一生生活在富贵环境中,晏殊对这样的强说富贵,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富贵,所谓真正的富贵来源于长期浸润,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富贵气。

所以晏殊诗词中的意象,可以说是一种由生活感悟而来的一种淡然,其诗词故能在经历了晚唐五代花间词风的影响余波下,别开生面地展露出另一种风格,这也是他作为一位富贵文人对雅的追求。

通过对晏殊作品的研究,我们看到,虽其作品中也带有锦绣珠玉的词句,但相对较少,而他更喜欢从大自然中去寻求意象,从而展现出一种圆融平静、富贵闲散的诗歌风格。 此外,晏殊对这类意象的选择,相较于细致的描写细碎之物,更倾向的是能展现出一种气象。

晏殊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包括燕子、庭院、花、酒以及夕阳等自然意象,并不带有刻意描绘富贵气象而作的意象的堆积,他更偏重于在自然的表现中,展现富贵气象的一种安稳舒缓、圆融平淡之气。

对节序更替、岁月流逝的慨叹是晏殊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他常取「燕」来表示,如「似曾相识燕归来」「海燕辞巢翅羽轻」「双燕欲归时节」等,燕子冬去春来,年年如此,每逢见到或是归来,或是离去的燕子,总能引起他心中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光流逝,而人生有限,故总有一股忧伤徘徊于晏殊的笔端。

「夕阳」也是晏殊常用的意象,如「夕阳西下几时回」,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内心充满了惆怅,不禁发出了疑问。晏殊借这些清新脱俗的自然意象,在诗词中将自己的情感说的自然、坦诚,加之他士大夫的书卷气息以及富贵文人的清高儒雅,因而使得其诗词呈现出从容淡雅、富贵且有闲思。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说:「公风骨清羸,不喜肉食,尤嫌肥膻。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故公于文章尤负赏识,集梁【文选】以后迄于唐别为【选集】五卷,而诗之选尤精,凡格调猥俗而脂腻者皆不载也。」

韦应物的诗歌较之晚唐五代的其他诗人,在意象的选用上少有粉脂气,呈现出一种闲淡平和的审美倾向。 而晏殊对韦应物的喜爱,正符合他对诗歌的审美追求与批判,晏殊的作品也正是他追求富贵气象而批判脂腻气的具体实践。

【宋史·晏殊传】说他「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可见,他的实际创作也是表现这一旨趣的。在意象的选择上,晏殊对富贵气象的追求是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儒家强调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对于很多问题上的过与不及,最终都强调达到一个中和的结果。

晏殊反对那些带有粉脂气的意象,对突出展现富贵场景,强说富贵的现象不满,而是赞同一种富贵有闲思的诗歌风格,是摒弃继晚唐五代的花间词人和宋初西昆体诗人的弊病,站在自己的社会地位上所提出的一种折中的审美追求。

以理节情

在晏殊的诗词创作中,其题材内容有限,多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之词,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忧愁。但在情感的表达上,他却有理有节,呈现出一种以理节情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色,体现在诗词创作中,则节制了作品中情感的滥觞,使之恰到好处,达到对雅的追求,而不致使诗歌过于直露,甚至低俗。

这种以理节情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晏殊诗词创作所追求的结果。 宋朝尚理,晏殊作为北宋初的文坛领袖,加之其长期的富贵生活,他对理的节制不仅表现在意象的选择上,同时展现在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中。

以作品【浣溪沙】为例。此诗包含的情感甚广,由时光易逝、生命有限转而写到离别之情更难消,由酒筵歌席的欢愉之景,再写到落花风雨更增添离别的愁苦。由此,作者最终得出怜取眼前人的结论。

整首诗歌是写离愁之苦,但于其中增添了对有限人生的慨叹,然而作者并未一味地沉浸其中,而是主张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同样,面对满目的空旷,落花与风雨增添悲伤,但晏殊却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抓住眼前人。

此首词中,晏殊取景甚大,使词意凄凉哀伤而又闲雅蕴藉,不同于同时代柳永在词中情感直露的特点,晏殊则显得较为文雅,这种文雅加之在其词之中无意显示出的富贵气,形成了晏殊对富贵气象的追求。 此词是晏殊词作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最为经典。

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然作者笔锋一转,以似曾相识的燕写出美好的事物虽易逝去,但消逝的同时也仍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此而索然无趣。作者于这淡淡的忧愁中,表达了人生的哲理,也带着对宇宙的思考。

其情中有思、以理节情的写法,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这种哀而不伤的表情方式,使得诗歌总体呈现出一种意蕴深沉、含蓄隽永。

作为一位长期沉浸在富贵生活中的文人,作者完美地控制了伤感情绪的蔓延,是对生活生透彻深悟之后,做出的理性表达,这是一般穷苦诗人基于现实生活与人生经历之后所不易到达的境界。

结语

晏殊不仅在意象的选择上有所节制,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有所节制。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晏殊的诗词创作都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富足的生活使他沉浸在富贵气之中,而他在诗词中对富贵气象的追求,也在有节制的意象选择与情感的表达上展现出来,因而构成晏殊关于「富贵气象」的理论。

自晏殊之后,文坛评论诗词多谈及富贵态。 晏殊作为北宋初的文坛领袖,诚然,其诗词中在情感与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也不能由此否认晏殊词的价值。

他对诗歌富贵气象的追求,以及在意象上对脂腻气的批判和以理节情的诗歌情感表达方式,都透露出他在宋初文坛西昆体盛行的环境下,对诗歌写作的新要求,也展现出其独特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