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徐志摩后人:不会说中文,无法体会祖父诗作的美,对祖母记忆很深

2024-03-16文化

2012年,央视找到徐志摩嫡孙徐善曾,请其帮忙筹拍一部有关徐志摩的纪录片。徐善曾的长相,简直是徐志摩年轻时的翻版。

通过徐善曾,摄制组又见到了徐志摩嫡孙女徐稘。 这是徐志摩后人第一次在媒体面前正式亮相,可惜他们不会说汉语,他们知道祖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无法体会祖父诗作中的美。

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祖国,在国外定居,对中文早已淡忘。

他们对祖父的印象,只停留在别人的描述中,但他们对祖母张幼仪的记忆,都是满满的细节。

很多人都以为,张幼仪当年一定是爱极了徐志摩的,其实,真还不见得。

不过,有一说一,如果没有张幼仪,徐家后人估计很难拥有纽约的豪宅。 那栋豪宅,位于纽约中央公园西道,这个地段,至今的房价,都是全球最贵。

徐家有钱,但离巨富,还差点。

徐申如在海宁硖石,算得上有点头面。徐家的酱园、钱庄和绸布号,让这个家庭根基深厚。

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时任浙督秘书,通过他牵线,替15岁的张幼仪订下了这门婚事。可以说, 张幼仪的一生,很多大事,都是由哥哥们主导的。

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情感,很多时候,是人们将一个被弃女子的人生故事,强行涂满了浓墨重彩的颜色。

事实上,张幼仪嫁给徐志摩,第一反应不是爱,而是怕。

怕离婚,怕做错事。因为她从洞房夜开始,就没见过徐志摩什么好脸色,嫁入徐家不久,从好事的佣人口中得知,当初自己还没过门时,徐志摩看着她的照片曾嘟嚷,「土包子」。

张幼仪怀上孩子后,徐志摩比谁都开心,因为他终于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可以出国留学了。

张幼仪从没想过要跟着丈夫一起走出国门,直到孩子出生后,被二哥问起,她还没有这个想法。

那是1918年12月,张幼仪回娘家,二哥张君劢问她,打算什么时候出国团聚。她从来没想过,自然答不上来。

二哥告诉张幼仪,这样长期分居两地不合适。不过,张幼仪回到徐家后,仍未对徐父徐母提起半个字。

半年后,二哥见到妹妹时追问才知,徐志摩出国许久,未曾给张幼仪写去只言片语。张君劢发现事情不对劲,自己主动找到徐父,把事情说了出来,希望徐家能让张幼仪也去到英国。

徐父一听,有道理,这之后,张幼仪才到达英国,和徐志摩居住在沙士顿。

张幼仪克服了所有的不适,一心一意给徐志摩做生活保姆,却仍换不来徐志摩一丝笑脸。再次有了孩子,还被徐志摩要求她立即打掉。

这次,张幼仪终于没有顺从,两人一整晚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徐志摩一声不吭,连早餐都没吃,就离开了家。之后连续一周,不见人影。

身在异国他乡又怀有身孕的张幼仪,绝望无助之际写信给二哥,说自己可能会离婚。没想到,二哥张君劢的回复简直让人崩溃:

「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张家太过看重徐志摩,即便徐有负张幼仪,张家兄弟仍想尽量让妹妹守住这段婚姻。

之后,二哥将张幼仪安排到德国求学。张幼仪生下次子后,知道与徐志摩的婚姻已彻底失去希望,终于签字离婚。

张幼仪离婚后,也有人追求过她。不过,当初为她与徐家牵红线的四哥张嘉璈告诫她,「五年之内,不能跟任何男人同进同出。」四哥担心,一旦张幼仪有了新的感情,外人会以为徐志摩婚姻的解体,原因出在张幼仪身上。

张家如此这般,究竟为何呢?是因为他们看重徐家的财富吗?其实,张家无论从地位还是财富上来说,都远胜徐家。

别的不说,就拿张幼仪母亲去世来说。为了拉拢张嘉璈,蒋介石一进张家门,倒头便拜。由此可见,张家的地位,不一般。

张幼仪从德国回来后,无论是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还是担任云裳公司的总经理,这背后,都离不开张家兄弟对她的支持。

当时来往女子商业银行的,都是名媛富太,云裳公司也是上海最为高端的时尚汇集地。

1934年,张幼仪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国家社会党,张幼仪还被邀请管理该党财务,威风八面。

那些逆袭故事的后面,隐藏的家族实力,大多时候都被掩盖了。

不过,即便张家实力虽在徐家之上,离婚后的张幼仪,也没少得到徐家资助。

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后,徐申如每月都给张幼仪汇去200元。这笔数目,相当于当时庚子赔款留学生每人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徐申如同时也把自家在上海海格路125号的华山路范园别墅,送给了张幼仪。一来是出于愧疚,二来也是政商圈不大,毕竟自己儿子对不住人家,这样做,也尽量少落人口实。

徐父的遗嘱里,早把财产分为三份,老俩口一份,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份,另一份,是留给张幼仪和孩子的。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徐父憎恨陆小曼,虽然每月给这位遗孀提供一些生活费,但原本留给徐志摩的三分之一家产,自然落不到陆小曼头上。而徐家老俩口自己那份,在他们去世后,也自然留给了张幼仪。

按理来说,张幼仪手头的资产,足以保证她和孩子后半生富贵无忧。不过,她并不满足于此。

1937年,张幼仪判断,战争要开打了,她拿出全部资金囤积一大批军服染料。战争打响后,物价飞涨,囤货居奇,张幼仪手里的军服染料价格涨了100倍。

她果断出手,挣得盆满钵满。可她赚的是抗日军费,她也并未对此有丝毫良心不安。否则,也就不会再有后续事情。

通过囤积染料大赚后,张幼仪又囤积棉花和黄金。国难当头,她凭着自己的背景和资源,坑国坑民。

囤积棉花时,大量抗日军人寒风中瑟瑟发抖;囤积黄金时,加剧通货膨胀,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

张幼仪赚足了后,离开大陆去到香港,最终定居美国,买下豪宅。

于国之大义,张幼仪实有亏心。不过,对于家人,她又用心竭力。

为了给儿子徐积锴张罗婚事,张幼仪没少花心思。她问过徐积锴喜欢什么样的姑娘,徐积锴张口就说,「漂亮的」。

张幼仪也清楚,当初自己的相貌不合徐志摩心意,从结婚开始,徐志摩就不愿多看自己一眼。于是,她为儿子订下了一牌友家的女儿张粹文。

张粹文生得清秀高挑,徐积锴一见钟情。小俩口婚后甜甜蜜蜜,张幼仪经常找儿媳谈心。

她把自己和徐志摩的旧事翻出重提,告诉儿媳,夫妻间,势均力敌才是关键。

张粹文只有高中文化,听了张幼仪的劝,开始把全副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张幼仪替儿媳请来家教,英法德三国语言全部传授。

样貌品行本就出色的张粹文,在婆婆的培养下,成了那个时代的标杆。

1941年,徐积锴土木系毕业,准备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这时,张粹文已为他生下四个孩子。张粹文放不下孩子,没想出国,这时,张幼仪说了句:「如果你不去,徐积锴也就不准去。」

她太清楚长期的异地分离会导致什么了,她把照顾四个孩子的责任一肩揽下,鼓励儿媳陪儿子一同出国。

此时的张幼仪已经40多岁,四个孩子,最大的6岁,最小的才1岁。她怕儿媳走自己的老路,宁愿自己辛苦,也要让儿子儿媳不分离。

张粹文跟着丈夫出国后,专攻设计,她设计的服装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名店展示,倍受追捧。 这一生,因为婆婆张幼仪的支持,张粹文一直和丈夫并驾齐驱,两人到老都十分恩爱。

内战爆发后,张幼仪带着四个孩子和全部财产,从内地辗转到澳门、香港。她带着四个孩子在香港等了3年,才等到美国移民局批准。只是,孩子可以去美国,张幼仪,被拒签。

张幼仪独自留在了香港,直到20多年后,才得以和子孙在美团聚。

不过,在香港的二十多年间,张幼仪,并不孤独。

邻居苏纪之是名医生,有自己的私人诊所。苏纪之比张幼仪小三岁,两人渐渐有了感情。

张幼仪对苏纪之的孩子还是不错,但对其他人,就显然过于苛刻了。 苏纪之诊所的员工,包括张幼仪的亲戚,都不喜欢她。

张幼仪的亲戚陆锡瑶,曾照顾过张幼仪月子。可张幼仪对陆锡瑶,丝毫不讲亲情。

陆锡瑶在诊所帮忙行医,到了发工资时,被扣减三分之一的薪水。张幼仪说:「你每天下午只工作了两小时,而不是四小时,所以你的薪水只能按小时计算,不能按整日结算。」

陆锡瑶忿忿不平,找到苏纪之,苏纪之把钱补给她后,补了句:「以后你有什么事,直接和我说。」

可见,连苏纪之也是知道张幼仪有多精明的,并不太认同她这点。

不过,苏纪之和张幼仪的婚姻,还是到了白头,关系也不错。多年后,苏纪之陪她重走英国路,还曾去过张幼仪与徐志摩住过的沙士顿旧宅。

对于张幼仪来说,她与徐志摩最大的差距,其实不在才学与见识,而是性格本身。

从骨子里来说,张幼仪是个现实精明的人,徐志摩则充满了理想的浪漫主义,诗意又飘缈。

这些差距,会曝露在生活的琐碎细节当中。

诗意与现实,怎会相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