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是否一道美食,可以让你想起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8月31日下午,作家、学者潘城携新作【小快朵颐】,与杭州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安峰(阿六头)一起做客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新华书店,与读者共赴一场文学「美食盛宴」。
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快朵颐】,是作者潘城积累多年而成的饮食小品文集,以每篇千字左右的短文组成,语言洗练幽默,妙趣横生。百余篇小文在正面描写「吃喝」美食的同时,侧记了许多有名或无名的人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时代变迁与人情冷暖。
活动现场 浙江摄影出版社供图
用食物勾连起时代的侧影
「有个词叫大快朵颐,形容吃饭时耳朵、腮帮子都在动。但我觉得做人做事,不求‘大快’,‘小快’即可。少吃多滋味,饮食也是如此。」
现场,作者潘城聊起了【小快朵颐】的缘起。由于多年来往返全国各地,喜爱美食,作为嘉兴籍作家,潘城应【嘉兴日报】之邀,开设「小快朵颐」专栏。
写着写着,许多关于饮食的记忆「活」过来了,于是,潘城坚持每周一篇,从不间断,而一百多种食物背后各种各样的人物,也逐渐勾连起了一个时代的侧影,并最终编汇成集。
【小快朵颐】潘城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潘城认为,小品文从宋元文人笔记发展,到了晚明张岱,达到散文的一个高峰。自己也希望把这批文章写小一点,吃得要少,文体要小,格局要小——「小江南的小城之春。小弄堂、小辰光、小径、小店、小灶、小菜、小酒,小快朵颐……」
分享过程中,潘城回忆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美食,往往不是什么名贵食材,而是家常饭菜。
比如,一道鱼头滚豆腐,在潘城家乡有一种风俗,吃鱼头可以顺便占卜,如果两块鱼头上的骨头立住,就代表着有客上门。
「从前慢,吃一次鱼头滚豆腐,或是远方来客人,都是很重要的事。」潘城感慨道,现在我们吃到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但似乎和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远。所有食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当我们品味老味道时,其实是试图通过食物,重新寻找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而在安峰看来,从【小快朵颐】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安峰把周作人、汪曾祺、王世襄等名家的作品吃透了,但在输出时,化为了自己的血脉,「铁马金戈是一种风格,小桥流水也是一种风格,可以说,这本书与潘城的精神内涵、他的自身修养是紧紧相连的。」
活动现场 浙江摄影出版社供图
舌尖上的江南味道
作为一部饮食小品文集,【小快朵颐】中既有对于饮食文化的独特观点,又饱含了潘城借饮食寄托乡愁与抒发漂泊感的情味。
以江南美食为经,海外饮食为纬。全书一半的篇幅写的是嘉兴、杭州、上海一带的「江南饮食」:
「文人标榜食蟹文化,总要提「蟹八件」,那是苏州兴出来的,或锤、或钳,或撬、或挑,高明者吃干净整只蟹,能将空蟹壳、空蟹脚完整还原。这种文雅吃法的前提大概是衣食无忧,有身价的人或诗书人家为了吃相好看,流行起拆蟹工具。吃大闸蟹就得牙舌并用,灵巧自如,或啃、或咬、或嘬、或舔,连吃二三只,舌尖鲜得发痛,方能尽兴。」——【大闸蟹】
「无论如何,粽子必须有角,所以历史上北方把粽子称作‘角黍’。【荆楚岁时记】载:树叶裹米投江用以祭祀,可以消灾。此后就与屈原有了关系,成为‘爱国主义食物’。粽子为什么有角?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大致有这么个逻辑,模仿牛羊等牺牲的头用以祭祀,因而有角,且要放肉。但粽子从功能上说,其实是古人出行、劳作时最简单美味的‘便当’。」——【天下第一粽】
安峰手绘「思维导图」 浙江摄影出版社供图
谈起江南美食,对杭州本土饮食深有研究的安峰,还现场拿出了一张自己阅读【小快朵颐】后手绘的「思维导图」。杭州菜历来分为「湖上帮」和「城里帮」两大流派,「湖上派」用料以鱼虾和禽类为主,「城里帮」则擅长烹制肉类。安峰从两大流派故事谈开去,将【小快朵颐】中的细节穿针引线,娓娓道来,赢得现场读者的连连掌声。
安峰表示,毫无疑问,潘城是饱含着情感在写作,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能在粗茶淡饭中体会到生活本味。人和食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
正如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评价的那样:「精妙的小品文字,学者的视野见识,吃喝的趣味背后总有独特的记忆与心灵闪现。」
潘城,学者、作家,嘉兴人,现居厦门。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出版长篇小说【药局】,专著【茶席艺术】【隽永之美】【一千零一叶】【人间仙草】【小快朵颐】等。在【文史知识】【随笔】【农业考古】【香港文学】【延河】【文学报】【江南】等处发表文章。科普作品【竹林碳觅】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策划的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神药】获美国电视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