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云冈之昙曜五窟:帝王与佛的共生

2023-12-31文化

在中国古代, 把皇权的「合法性」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太多了。 像周武王降生时有凤凰托梦;魏文帝曹丕出生的时候天上有「圜如车盖」的青色云团;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时更是「神光异常」。

「昙曜五窟」第20窟内景

但是 直接把皇帝塑成大佛 受万世崇敬的操作你见过吗?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中每一尊主像都代表着一位北魏的皇帝。后世信众朝拜,究竟是拜佛祖,还是拜天子呢?

01

昙曜-一代高僧开石窟

昙曜五窟之所以叫「昙曜」,是因为这五窟是 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的。

昙曜是一位高僧,来自凉州,大概在甘肃境内。南北朝时期,佛教东传,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侧形成了两条通道。

唐代丝绸之路

北道以龟兹为中心,南道以于阗为中心。 龟兹以小乘佛教为盛,在此地多凿石窟,而于阗则以大乘佛教为盛,在此地则多建塔寺。 这两地的佛教及艺术,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首先汇于凉州。

昙曜像

在此种环境影响下,出个高僧昙曜也不甚稀奇。 【魏书·释老志】记载:

和平初(460 年)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453 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 昙曜白帝于京城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也就是说,文成帝非常认可昙曜的佛法水平,所以让他主持开凿昙曜五窟,为这几位帝王「塑金身」。

云冈石窟莲花大道

02

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昙曜五窟指的是云冈石窟第16-20窟,开凿于北魏年间(460-465年),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

北魏是一个佛教长足发展的朝代,在那个时候佛教甚至也有点为皇帝服务的意思,北魏初期有个高僧叫法果。这位高僧曾执言,僧侣佛门,一不拜父母,二不拜皇帝王者,只拜佛拜法。但这位高僧从山野来到平城以后宣布:

能鸿道者人主也, 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魏书 · 志 · 卷二十】

瞧瞧,法果和尚对皇帝的溢美之词,我不是拜皇帝,我是礼佛呢!

云冈石窟平面图

20窟-云冈的门面

按照营造顺序,最早开凿的就应该是第20窟了,从20窟到16窟,分别对应着 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太子以及文成帝。 至于营造顺序,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是第 20-17-19-18-16 这个次序。

20窟全貌

说起第20窟,一看图就明白是哪个了。这尊露天大佛,可说得上是云冈石窟的「门面担当」了。其实露天大佛本来可不是露天的,是年深日久,石窟顶部塌毁,才成了今天的「露天大佛」。

露天大佛细节

石窟内部平面是近似梯形的形状,四角呈圆弧状。 北壁就是露天大佛 ,东西壁本来应该都有胁侍佛和胁侍菩萨。但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除了露天大佛和左胁侍佛外,其余尊像几乎崩毁。

胁侍佛

露天大佛的背光覆盖整个北壁,由内侧向外依次配列 坐佛、供养天人、火焰纹, 东西壁胁侍佛带头光,头光外层并列半忍冬纹,和身光火焰纹重叠。

大佛双手结禅定印,顶部为磨光肉髻。袈裟的衣纹都是凸起的条带,上有刻划线,且泥条头部尖细,具有很强的塑像效果,实际上这种条带装饰是对犍陀罗雕像的模仿与改造。而且这种袒右肩的服装, 是明显的印度早期佛像服饰风格。

袒右肩的袈裟

不仅仅是衣饰,这露天大佛双肩齐挺,胸部厚实,身材魁伟,体型健壮,身体略略前倾,又体现了秣菟罗佛像艺术风格。

菩萨形飞天

主像之外,最有名的恐怕要数这一窟的「菩萨形飞天」,她头戴花蔓宝冠,圆形头光,辫发,圆脸,颈饰项圈,臂腕佩钏镯,长裙贴腿,露足,手捧花盘向佛, 具有古印度贵族的装束特点。

拓跋珪像

话又说回来,露天大佛代表的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他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魏书】中评价他:

帝有高天下之志,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

开国皇帝配最好看的洞窟,也是相得益彰啊。

17窟-唯一的菩萨

第17窟的主像是一个 交脚菩萨 ,而不是佛,他的背光覆盖整个北壁,外层是火焰纹、内层是并列半忍冬纹。

17窟交脚菩萨,戴宝冠,着臂钏

他头戴宝冠,身披缨络,胸前配蛇纹带,大臂上还戴着臂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身穿羊肠长裙。

左手依靠古希腊式立柱支撑, 具有浓郁的古印度情调 。表情柔和,说不上眼中的那份悲悯是给自己啊,还是给苍生。

坐姿胁侍

左右的东西壁上有两尊胁侍,龛壁上还有千佛的式样,两尊胁侍一坐一站,都身着 通肩袈裟,这种服装源于犍陀罗艺术创造出的第一个佛像。

站姿胁侍

有趣的是,第20窟和第17窟都开凿得比较早,可能北魏的工匠们还没有摸准云冈的「脾性」。刚刚已经叙述过,露天大佛之所以是露天大佛,是因为 洞顶塌毁 了,这就是工匠们没有把握住云冈岩石的特性, 没有把山体脆弱的部分清除再进行开凿 ,才造成的失误。

而17窟明显能够看出,主尊的比例不太对,到脚的部分就多少有点刻不下了。

窟壁小龛

这一窟的主像对应着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他是一个比较仁慈的贤良太子,太武帝下诏灭佛时,父子产生矛盾。屡谏不从,当时还是太子的 拓跋晃私下设法保全了很多无辜的僧侣, 可惜他最后被人陷害,忧虑致死,帝位是后世追封的。

【魏书】曾这样评价过他:

(拓跋晃)明慧强识,闻则不忘。及长,好读经史,皆通大义。

他活着的时候没做过皇帝,所以可能为他造像的时候就造了菩萨像,而非佛像。

19窟-三世佛分开放?

这一窟呢, 主像可以说是云冈第二大的佛像了 ,占据了窟内大部分空间,背光甚至覆盖了整个北壁。结跏趺坐,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

19窟主像

主窟平面有点椭圆形,下面排列坐佛。 南壁上层东西隅各雕一立佛,都穿着通肩式佛衣、右手当胸、垂左手,颇有些犍陀罗式风格。这一窟其实供奉的是三世佛,其他两尊像在窟外, 这也是北魏首创的造像方式。

窟外耳洞,内有坐佛

西侧的立佛左下部分有个跪坐童子,立佛用左手摸着童子的头,这应该是罗睺罗的因缘故事。

罗睺罗是悉达多王子,也就是释迦牟尼的亲儿子,七岁那年跟着佛陀修行,在他二十岁那年,释迦牟尼为他开示了【小罗睺罗经】,最终尊者罗睺罗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 这罗睺罗因缘,也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

罗睺罗因缘

这一窟主像对应的是 明元帝拓跋嗣 ,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文武双全,治国有方,修订律法,重用能臣,使北魏更快地从部落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窟壁小龛

【北史】中曾这样评价他:

明元承运之初,属廓定之始,于时狼顾鸱峙,犹有窥觎。已加以天赐之末,内难尤甚。帝孝心睿略,权正兼运,纂业固基,内和外抚,终能周、郑款服,声教南被,祖功宗德,其义良已远矣!

西明窟倚坐像

18窟-灭佛者就是佛?

这18窟就有点地狱笑话的感觉了,这一窟的主像对应的是 太武帝拓跋焘 ,而让拓跋焘「青史留名」的事件,正是「太武帝灭佛」。

拓跋焘像

他在位期间虽然 统一了北方,击败柔然、南伐刘宋、征服鄯善、龟兹等国。同时也厉行汉化改革,甚至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也算得上一位有功绩的帝王。

【北史】评价他:

太武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夷险。平秦、陇,扫统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绝迹,廓定四表,混一华戎。其为武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至于初则东储不终,末乃衅成所忽,固本贻防,殆弗思乎。

但是他厉行灭佛,死在他手下的佛教徒不计其数,结果自己去世后还被塑了佛身,不知道拓跋焘本人知道了会是什么感受,那些跪在他面前礼佛的佛教徒,又会是什么样的想法。

18窟主像

这尊主佛像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 据说,他袈裟上的每一个小佛都代表他杀过的佛教徒。 手心向里的独特姿势也被看做是对受害者的抚慰。

主尊颈下刻有三道折痕,穿着右袒大衣,就像「湿身」了一样,肌肉曲线若隐若现,双脚和肩膀一样宽,虽然风化严重,但还是可以隐约观察到其重心略偏左脚,右腿稍微弯曲, 形态与秣菟罗风格相似,弯曲的幅度小于犍陀罗造像。

衣饰上的千佛细节

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侍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

胁侍佛与窟壁弟子

左胁侍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据说 每一个弟子都代表他在位时曾经征伐过的某个西域国家。

提瓶静立的弟子,身上仍有色彩

这些弟子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虽然很美。但拓跋焘被一群自己的刀下亡魂围在中间,总有些瘆得慌的感觉。

戴花冠的弟子

16窟-俏皮一笑

第16窟的主像是立佛,汉式服制,头发刻为波状,身光火焰纹是云冈造像前期(460-465年)样式,不过整体完工应该是要晚一些,大概中期工程(465-494年)末左右。

16窟主像

主像是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 褒衣博带式袈裟 ,胸前结带下垂,属 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头部雕刻承袭了犍陀罗风格,脸型瘦长。他的表情是笑着的,不完全是佛陀的那种悲悯,倒有点俏皮的样子。

主像头部

周壁上层有华盖饰和千佛龛,中层主要有七大龛,包括明窗下的三龛,也就是中间坐佛龛和左右的交脚菩萨龛、南壁的东西坐佛龛、东西壁的二佛并坐龛,呈东西对称性配置。

明窗东壁,上有千佛与小佛龛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和主像是皇帝发愿营造,因某些缘由本尊造像被中止,而佛龛是皇帝以外的人捐造,与朝廷事件无牵连,造像工程才得以继续。

东壁中部第3层龛主尊左胁侍菩萨头部(左)

明窗西壁第1层龛主尊交脚菩萨(右)

这一窟对应的是 文成帝拓跋濬, 云冈石窟其实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立的,他息兵养民、诛杀叛臣、平定叛乱、改革官制,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北史】评价他:

文成属太武之后,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帝与时消息,静以镇之。养威布德,怀缉中外,自非机悟深裕,矜济为心,亦何能若此?可谓有君人之度矣。

窟内全景(部分)

03

结语

把皇帝塑成佛像,受万世崇敬,却要在人质疑时说上一句「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在诚心参拜的那一刻,拜的究竟是佛,还是自己的贪嗔痴念?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