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樊登老师推荐:阳明心学入门书【王阳明新传】

2024-06-07文化

知道王阳明,也知道他的心学很厉害,但王阳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他的心学主要思想是什么?这些并不清楚。

在没读书之前,很多事情都是得过且过。有时会想,我知道又能怎样,不知道又如何呢?这对我的生活又不会产生什么实际意义。

于是自己就心安理得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

从去年我开始大量阅读,阅读之余会写一点体会一类的小文章。整个人的心态和思想也随着读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而然地生发了很多的好奇心。

比如后世为什么这么尊崇王阳明,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又代表着怎样的深意?

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冈田武彦亲自访问了我国八个省份80多个县市,跋涉1万多公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王阳明的生前事迹,著就【王阳明新传】一书,被称为「人人都能读得懂、悟得透、用得上的阳明传记」。

樊登老师认为,这是一本体量适中,读起来没有压力,又能很快了解王阳明生平及思想的入门读物,适合刚接触王阳明及心学的读者。

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

01有所作为的人,大都从小就有不凡的志向

王阳明,本名王云,号阳明。因其出生时祖母梦见一个神仙怀抱婴儿脚踏祥云而来,所以取名王云。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个路过的和尚说「云」字泄露了出生的天机。

后来祖父为他改名叫王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祖父希望他仁德,守住自己的本心。

改名之后,他就能开口说话了。

12岁的王阳明,一天问他的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读书登第,光宗耀祖」。王阳明却摇摇头,他认为「唯为圣贤,方是第一」。

一个12岁的孩子,就能有如此的胸襟。他的这番话,其实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祖上多代都潜心研学,到了父亲这一代,虽然开始做官,但始终没有丢下读书这件事情。

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已深深地刻在他的骨子里。他立志要用功勤读,成为一代圣贤。

02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阳明心学的精髓之一。纵观王阳明一生,在没有龙场悟道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在践行这句话了。

王阳明少年时所处的时代边境并不太平,他胸怀经略四方之志而习练骑射,学习兵法,漫游居庸三关,考察边境情势。从政后先后成功平定了南赣、两广地区的盗乱以及宸濠之乱等重大叛乱,破除了「百无一生是书生」的巨俗偏见。

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只要有所准备,书生也堪大用。

他在青年时代参加进士考试,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又以失败告终。当时有人因为考试失败而感到羞愧难当,王阳明安慰他们「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世人都为考试失利而羞耻,我却因为考试失利这件事扰乱了我的心志而羞耻。外在的物质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世界,各不相同,心外无物十方空。这句话已然表明彼时的王阳明已经开始注重自己内在的宁静而非外在世俗的评价。

03致良知是他一生的追求

人孰无良知乎,独有不能致之耳。

作为一个文人,王阳明在军事上立了很多功,他曾多次奉命镇压民众的「叛上作乱」,都很成功。他认为,「民虽格面,未知格心」,比「山中贼」更难破的是「心中贼」。他的「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

在【告谕浰头巢贼】中,他对聚众落草的盗贼首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剖析理解他们落草的苦衷,逐条分析其为寇的利害,并坦陈自己在「杀与不杀」之间的艰难权衡,以「真心」打动贼首望风而降。

即使是山中的盗贼,也有良知。【孙子兵法】中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因为多年来对人性内在的关注,所以他才能用良知破除他们的「心中贼」。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