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没有逻辑,万古如长夜!有了逻辑,拨云见日!

2024-07-09文化

少则明,多则惑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纷飞的世界里。

特别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一早醒来,信息就像泛滥的洪水,沿着各个通道汇集,过量信息反复叠加,形成泡沫,将人淹没。

古人的困惑,是没有信息,如在一间黑屋子里。

现代人的困境,则是信息超载,如强光之下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就像患了雪盲症。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过于强烈的光亮不仅使眼睛迷乱,也会吞噬掉一切自行显示者,制造出比幽暗更普遍的黑暗。

如何走出古人的「黑屋子」,同时避免现代人的「信息雪盲症」呢?

我想应该是逻辑,缺乏逻辑的人们将会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迷失、难以明辨。

如今,只有逻辑能力强的人才能去伪存真。

逻辑的价值,在于证明,或者证伪。由此,经由感官获得的感觉和理性分析所得的经验,均可被验证和筛选,对的留下,错的舍弃,使一切知识都建立在逻辑检验的基础上。

没有逻辑,不影响天马行空的幻想,然而,未经逻辑检验的空想,既无根据,也不可靠,更无法令人信服。

举个例子:讲个故事

教授:「年轻人,我看你长嘘短叹,愁眉苦脸,莫非遇到了什么难处?」

小伙子耸耸肩说:「我只是非常讨厌,上节课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半天无聊的逻辑,我觉得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教授冷脸道:「原来带给你烦恼的是,你认为学习逻辑是浪费时间?」

年轻人:「是的,浪费时间,我之前十几年都没学过逻辑,不一样活的好好的?」

教授哂笑:「你本可以活得更好,活得更辽阔,更自我。」

年轻人:「我不明白您的意思,难道你认为逻辑真的很有用吗?

教授伸出两根纤细的手指:「有什么用是个很功利的问题,那我就给你两个同样功利的答案,但你要记住,逻辑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教授斜眼看向小伙:「

逻辑的第一个用途在于人的外部,它可以帮你极大地拓宽认知的边界,而第二个用途则在于人的内部,它可以帮你真正地主宰自己。」

小伙子一脸费解:「您啥时候成玄学教授了?说话云山雾绕的。」

教授推了一下眼镜:「我问你,地球有多大?」

年轻人:「......周长大概四万公里左右?书上是这么写的。」

教授:「书上要没写呢?」

小伙:「那您这就是抬杠了,我不能用皮尺去量吧?」

教授:「是的,你不能,这世界上没人能用皮尺去量地球,但在逻辑的帮助下,算出地球的周长用我这手里的这根直尺就够了。」

年轻人此时给教授做了一个「请开始表演」的手势。

教授:「我们只需在夏至那天,等到太阳最高时,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某个位置,把这个直尺立在地上,就能知道地球的周长。」

说着,教授在纸上画了一个示意图,「彼时,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我们将直尺影子的末端与直尺本身的顶部相连,就能得到阳光在直尺处斜照的角度a,

这个角度与整个圆周的比值,就是直尺所在地与北回归线之间最短距离和地球周长之比。」

年轻人拿过纸一看,惊了:「还真是!」

教授:「这都是中学几何知识。」

说着教授挥了挥手里的直尺:「你不需要用皮尺绕地球一圈,就可以通过一根短短的直尺知道这个自己几乎不可能直接测量出的结果,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它像杠杆一样放大了你的认知。」

「放大认知?」

年轻人似乎还有些困惑。

教授用手指向自己:「人眼只能看到380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人耳也只能听到20到2万赫兹之间的声音,即听觉响应范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年轻人摇了摇头。

教授:「这意味着对于这大千世界来说,我们人类又聋又瞎,无数的信息根本就在我们小小的感知范围以外,光靠这样的感知器官想认识这个世界实在太难了。」

「那该怎么办呢?!」 小伙子焦虑起来。

教授:「好在我们有逻辑,世间万物都处于彼此的联系之中,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将感知到的事实串联起来,就可以用已知预言未知,而这种正确串联事实的方式,就是逻辑。

无论是浩大如海王星那样的宇宙天体,还是渺小如希格斯波色子那样的微观粒子,都曾经仅仅存在于逻辑之中,存在于已知指向的未知之中,但最终它们还是被观察印证了,

正是逻辑指引我们走出了浑沌,如果我们这个物种仅仅被囚禁在感观的小小监狱中,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小伙子愣在原地。

教授看着小伙子:「认识这个世界,光用眼睛和耳朵是不够的,还需要用逻辑去拓宽认知的边界。」

说完,教授用手指点了点小伙子的太阳穴。「那您之前说逻辑帮人主宰自己又是怎么回事?」

教授:「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喜欢发表观点,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吸收别人观点时要格外谨慎。」

小伙子:「为什么呢?」

「因为观点进入一个人的脑子后,就会影响这个人的行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在听到别人的观点时,应该像海关人员那样仔细对这一外来观点进行检查,

否则就是在放弃自己精神领土的主权,任由别人往自己脑子里走私观点的后果就是最后变成一具蛋白质傀儡,被肆意地玩弄和利用。」

教授说到这,面容严肃起来。

小伙子冷汗冒了出来:「那应该怎么检查别人的观点呢?」

教授:「分两个层面,第一,看这一观点在事实上是否可靠全面,第二,看这些事实被串联起来的方式是否正确,即是否符合逻辑。」

「也就是说...」

「没错,一个没有逻辑的人很难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会渐渐成为别人观点的宿主,只有捡起逻辑的武器,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教授说到这,意味深长地看着小伙子,「这便是逻辑对于一个人外部和内部的价值。」

小伙子看着教授,沉默良久,说:「教授,我懂了,谢谢您,但我有个问题。」

教授:「请讲。」

小伙子:「您刚才提到的那个关于地球周长的问题时,没有考虑到空气折射可能带来的干扰,而且地球也不是一个均匀球体,周长有长有短,同时局部地形也可能影响观测。」

教授笑了,转身离去:「你学得很快,我很欣慰。」

再举个例子:

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教逻辑学,其中,一个学生很有心。他分析到:人们在跑空袭警报的时候,一定是先把贵重物品带上。

什么最贵重呢?金子。

有带金子的,就有丢金子的。

所以,每次空袭警报解除之后,他都第一个返回,仔细沿路寻找。果然,他捡到过两个金戒指。

其实,这就用到了逆向思维逻辑推理。

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店。

旅行者说:「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

老板说:「五先令一份,先生!」

旅行者说:「请给我拿两份。」

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包,旅行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先生!」

旅行者说:「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黑啤酒,可以吗?老板!」「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

老板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

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气地说:「先生……」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非要我在这里住下?」

老板说:「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

旅行者说:「我不是用夹肉面包换啤酒了吗?」

「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生!」

旅行者说:「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

「是啊,他没有吃我的面包。」

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完任旅行者扬长而去。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使这些对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

所谓偷换概念,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将一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的夹肉面包」。

当老板指出旅行者面包钱也未付时,旅行者又把话题由「未付钱」转移到「没吃」,而由「没吃」又推出「不付面包钱」。

这一系列的辩词貌似有理,都是违反逻辑学的同一律的。

引用:【道德经】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是说所求者少,则所成者大。于自然之道,草木独干而生,则卓然挺立,不扶而直;于社会之道,君主专心治道,则国富民强,天下大治。

【鬼谷子】云:「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力不达

」,多欲必然难有事功,因此「少则得,多则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