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纯粹理性批判|②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革命」

2024-01-31文化

康德说:「到现在为止, 大家总以为我们的一切认识都应该投合对象 ;但是在这个假定之下,凡是想凭借概念先天地建立某种关于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知识的一切试验,统统都失败了。因此大家不妨试验一下: 把对象设想成应该投合我们的认识 ,看看这样是否会把形而上学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些。这样, 我们的设想就同哥白尼最初的思想非常近似 。」

【纯粹理性批判】要点解读之二

仿几何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先例,给形而上学来一个全面的革命

(原创)

阅读提示

1787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自比哥白尼,宣称他在哲学中完成了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一革命,看似简单而实则影响非凡。

导语

理性的认识可以用两种方式同它的对象发生联系 :一种是只对其对象以及对象的概念进行规定,另一种是同时也使其对象成为现实。前一方式的知识是理性的 理论知识 ,后一方式的知识是理性的 实践知识 。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其中都含有先天的部分。 数学 和 自然科学 是理性的两门 理论知识 ,其任务都在于先天地规定自己的对象。

数学,从人类理性史上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时期起,就在令人钦佩的希腊民族中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自然科学 是在经历了好几百年纯粹的盲目摸索后,方才走上科学的道路。 形而上学 ,是一门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尽管比其它一切理性知识都更为古老,却迄今从没交过好运,未能走上科学的道路。

接下来,我们摘要解读康德哲学之「 哥白尼式的革命 」的 思想来源 及 核心理念 ,最后简要概述康德哲学革命的 历史影响 ——这部分内容来自作者的补充。

1.康德哲学革命的思想来源

数学在很长时期里 , 特别是在埃及人中间 , 一直都处于盲目的摸索之中 ,后来之所以一变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我们认为要归功于 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是某一个数学家在某个尝试过程中幸运而偶然触发的一个想法所引起的。从那个偶发的创见开始,数学在一切时代和无限领域里所要采取的可靠道路就开辟和标明出来了。这场远比绕行好望角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思维方式的革命,其经历情况及其幸运的首创者的姓名,都无从可考。

在第一个论证等腰三角形的人的心中 , 肯定闪现过这样一道亮光 :他不应该只追踪在图形里已见到的东西,也不应该死盯着这个图形的单纯概念,相反,他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概念先天地展现那种图形,并把图形的种种特性提取出来。而且,为了确有把握地认知某种先天的东西,他也决不可以把任何其它的东西加进这个图形里,因为这个图形里的东西只能是他原先按照自己的概念放进去的那些东西。

自然科学是以经验原理为根据的科学 , 在它踏上科学的阳光大道之前 , 经历了更加曲折而缓慢的进程 。培根所提出的发现科学道路的英明倡议,一方面促成了这一发现,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鼓舞了这一发现,但这同样要靠一个突然闪现的 思维方式的革命 才能予以解释这一发现。当 伽利略 让一个由他自己选定的球体从斜面上往下滚落的时候,或者当 托里拆利 让空气托住一个他预先判定是与他已知的一根水柱等重的时候……在这些自然科学家的心目中或许都闪现过这样一道亮光。

这一道亮光使他们恍然悟解到: 理性所洞察到的东西 , 原来只是它自己按照自己的方案制造出来的那种东西 ; 理性必须带着它自己的那些符合于恒定规律的判断原则 , 走在前头 , 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 , 而决不能完全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如果不这样,那些并非依照预定计划而观察到的种种偶然现象就根本不会在一条必然性的规律里联系到一起,而必然规律正是理性所寻求和需要的。因此, 理性必须一只手拿着唯一能使种种符合一致的现象结合成为规律的那些原则 , 另一只手拿着它按上述原则设计出来的那种实验 , 走向自然 , 向自然请教 ;不过,作为求教者,理性并不是一个小学生,由老师愿意讲什么就只好听什么,而是一位承审法官,强迫证人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所以,自然科学也应当把对它十分有利的 思维方式的革命 完全归功于这样一种突然闪现的创见: 必须以理性本身放进自然中的东西为依据 , 向自然本身寻找 (而不是给它臆造) 那种必须在自然本身才能认识到 、 而单在理性自身中一点也认识不到的东西 。就这样,自然科学方才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2.康德哲学革命的核心理念

在形而上学这里,科学的道路仍然没能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这样的道路不可能有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自然又总是教唆我们的理性去无休止地努力,把探索这条道路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呢?

在我们看来,数学和自然科学都是通过一次一蹴而就的思维方式的革命而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而这两个值得充分注意的先例也足以引人深思:到现在为止, 大家总以为我们的一切认识都应该投合对象 ;但是在这个假定之下,凡是想凭借概念先天地建立某种关于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知识的一切试验,统统都失败了。因此大家不妨试验一下: 把对象设想成应该投合我们的认识 ,看看这样是否会把形而上学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些。这样, 我们的设想就同哥白尼最初的思想非常近似 :原先哥白尼曾设想太阳及整个星群是围绕着观测者旋转的,可是这样他对天体运动总是解释不好,于是他第一个想到,让观测者旋转而让太阳及整个星群不动,看看是否可以解释得好些。

在形而上学里,关于对象的直观问题,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试验。假如说直观的表象必须投合对象的状况,那我们就看不出人们是怎么能够先天认识对象的某些状况的:但如果说对象的状况必须投合直观的表象,那我们就完全能够想象这种可能性了。因为这些直观总归必须变成认识,我们就不能死抱住它们停止不前,而必须将它们作为表象联系到某种作为对象的东西上去,并以表象来规定对象。

这样一来 , 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好办的前景 。这是因为,经验本身是一种需要知性概念加以综合的认识,因而我们必须假定这些概念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已经先天地存在于我们心中,所以经验的一切对象都必然要投合这些概念,并一定要与这些概念符合一致。对于那些根本不能在经验中提供给我们的、只能而且必须是由理性去认识的对象进行思维,将可以为我们所设想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极好的试金石,从而证明: 我们从事物身上先天认识到的东西 , 只是我们自己放进事物中去的那种东西 。

同时,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 我们的先天认识能力 , 决不能越出可能经验的界限 ——然而, 越出经验范围却正是纯粹理性先天最本质的意图或抱负 ——显然, 我们所设想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能有效防止纯粹理性越出一切可能经验的界限 。

如今, 这种尝试已如愿以偿地成功了 。 它已表明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 ,即在经验知识或知性概念应用于解释自然这一方面, 可以走上科学的道路 。人们按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既能顺理成章地说明先天知识是可能的,又能给作为自然先天基础的那些规律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明,而按以往的研究办法这两点都是决不可能办到的。

由此可见,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的任务就在于: 仿几何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先例 , 给形而上学来一个全面的革命 , 以根本改变形而上学的传统做法 。【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论著乃是一部方法论,并不是一个科学体系本身;但是,它不仅在外部界限上、而且在内部结构上,都已经给「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 」,勾画出整个轮廓了。

3.康德哲学革命的历史影响

康德的哲学革命, 不仅「调和」了近代唯理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之间的「纷争 」, 而且还「净化」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心灵 」,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理性」必须联系「经验 」, 而在这种联系中理性是「自由」的 、 但不是「僭妄」的 ,主要体现在康德哲学的三个「 首次 」上。

一是,康德首次提出: 知识是理性和经验的「合成品 」。【纯粹理性批判】首版后不久,就有人刊登文章说:康德的「这个著作是一个超越的(高级的)唯心主义体系」,实际上不过是贝克莱的教条主义的翻版。康德回应说,一切纯正的唯心主义者,他们的论点都包括在这样的一个公式里:「 凡是通过感官和经验得来的认识都不过是纯粹的假象 , 只有在纯粹知性和纯粹理性的观念之中才有真实性 。」而一贯支配和规定他的唯心主义的原则却同这种纯正的唯心主义正好相反:「 凡是单从纯粹知性或纯粹理性得来的对事物的认识都不过是纯粹的假象 , 只有在经验之中才有真实性 。」康德认为,他的唯心主义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唯心主义,而且通过它,「 一切先天的知识 , 甚至几何学知识 , 才第一次获得了客观实在性 」。

二是,康德首次提出: 理性是自然的「立法者」 。康德认为, 我们的一切认识不是应该投合对象 , 而是一切对象应该投合我们的认识 」——换而言之, 不是根据客观对象来「校正」主观认识 , 而是根据主观认识去「校正」客观对象 。这是因为,我们通过感性所认识到的一切内容只是现象,即对象的种种杂多表象,而根本认识不到对象的本身,即他所谓的「物本身」,所以,自然的统一性不能基于存在的杂多表象即感性认识来解释,而应根据自我意识即理性思维的先天统一来解释——简而言之,自我即理性是自然的立法者。自此以后,理性的绝对自主性,即理性是自由的或自发的,便成为哲学的普遍原则。

三是, 康德首次把困扰近代哲学发展的三个问题 ,即「 上帝存在 」、「 意志自由 」和「 灵魂不朽」 ,「 逐出 」了唯理主义 认识论 的领域—— 这也是康德哲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 。康德认为,人的理性最为关切的「上帝存在」、「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朽」这三大问题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经验无法感知到的,所以它们对人的理性认识即获取知识毫无帮助,只具有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意义——这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自十七世纪末欧洲大陆各大学所采用的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体系。

结语

总的说来,康德哲学的革命性倍受称赞,但他关于「 物本身」即「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的区分 , 则倍遭恶评 ——很少会有哲学上的区分像这个区分那样遭到诸多的指责,其中也包括康德哲学追随者们的尖锐批评。康德认为, 我们在感性世界里所认识到的都只是现象 , 而根本不能清楚地认识物本身的状况 ——这一主张究竟寓意如何,敬请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点解读之三: 感性是心灵取得直观的表象能力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