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么一句话,感觉挺深的:
「人生好比饺子,不管是被人推下水,给人丢下水,还是自己主动跳下水,要是没被生活狠狠烫一下,那都不能算长大成人。」
年轻的时候好多道理都弄不明白,等弄明白了,人却已经不再年轻啦。
历经半辈子的起起落落,这下才搞清楚人生啥东西最重要。
咱以前没当回事的那些道理,其实藏着过上幸福日子最实在的意思呢。
咱来聊聊做人这事儿:
所谓的高情商,就是能让自己过得自在
曾有人向蔡康永发问:「咱们训练情商,到底是为了啥?」
他的回答挺简单:「可以自在地做自己就行。」
岁数越大,就越能明白这话里头的深意。
有挺长一阵子,我在人际关系这块儿特别执着,老想着能在别人那儿留个好念想。
因而,老是会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使劲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与喜好。
这么做没换来好人缘,倒成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了。
老是去讨好别人,最后把自己整得身心都特别疲惫。
兜兜转转大半辈子后才慢慢清楚,实际上一个人顶级的情商,就是能让自己过得自在。
美国心理学大家因茨·科胡特曾讲过一个词:毫无敌意的坚决。
简单来讲,在人际交往里得划出一条界限来。
别人要是冒犯咱,咱别发火去回应;别人要是有期待,咱也别委屈自己去迎合。
要是你不再把自己拧巴着,不再依照别人的看法和说法去活,那就能活得更舒坦了。
要是你能用一种更为成熟、更为平和的姿态来守住自己,那你才会实实在在地被人敬重。
这便是高情商,其对我们的最大价值所在。
要说读书这事儿:
岁数大了就明白,多读点书确实是有好处的
谈到读书,作家梁晓声讲过一句特别好的话:
读书的目的啊,不是为了获得多大的成绩,而是当你被生活整得没招了,掉进泥坑的时候,能给你一股从里到外的劲儿。
生活里的纠结与痛苦,老是把咱们困在一个死旮旯里,让人不知道咋办才好。
不过呢,你要是翻开一本书,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情绪,好像都有人在倾听,都有人能懂。
它会让你晓得,这世界比你想的大多了,当下的挫折那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在面对许多事情时,心态会比较平和、通透。
人生这一路上,会碰到不少人,也会跟不少人分开。
到头来咱都会清楚,这人这一生啊,其实是孤单的。
就数书籍,能让你的精神世界变得富足,伴你度过悠悠时光。
你从书里发现了自己,打造出了自己,变成了期望中那个最棒的自己。
要是你把书里的滋味都品透了,那就不会被身外之物搅扰,自己就能获得人生中那种悠闲自在的境界啦。
说到婚姻危机:
别太把婚姻当回事儿,那危机也就不算啥了
有人讲,中年夫妻当下的情形是:想把日子过好却过不好,想离婚又离不了。
其实吧,婚姻就是一种人际往来关系,婚姻危机肯定会出现,毕竟谁也没法一直做到毫无瑕疵的「完美」。
我们会把自己的缺点露出来,会产生想要掌控对方、让对方改变,乃至束缚对方的想法。
说到底,就是太看重婚姻了呗。
心理学家曾奇峰讲过一个挺有意思的比方:
「摆出婚姻没啥大不了的态度,婚姻就不会那么糟糕;」
要是摆出靠婚姻去像获取母乳似的获取滋养的那种架势,那得到的肯定啥也不是,就一个屁。
话虽说得直白些,但道理在这儿呢,人生本该是宽广的,不能就光盯着婚姻这一件事儿。
而不是拿着八倍镜去瞅伴侣,寻思婚姻的时候,你就会觉着婚姻危机其实没那么吓人。
自己把事儿整明白了,那啥都顺当了。
说到年龄焦虑这事:
你不怕变老,怕的是老了啥都没干成
前些日子,跟一个老朋友唠嗑,心里挺有感触的。
她前不久才调到一个新部门,好多业务都得从零开始学,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像在打仗似的。
晚上回到家得陪着孩子写作业,还得打扫屋子,又是洗又是刷的,忙到深夜才完事儿。
公司里的年轻人数目不断增多,这些人既没家庭负担,也没经济负担,而且精力特别充沛。
有那么一下子,着实感觉自己岁数大了,其实岁数大并不可怕,怕的是仍旧啥都没干成。
不过我确实挺羡慕她的,工作还值得去拼搏,有俩可爱的孩子,家庭也幸福美满。
你瞧,那种说「一事无成」的说法,实际上都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得出来的。
和年轻人比力气,和有钱人比钱财,那肯定会让自己觉得没劲儿。
但要是从纵向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你所拥有的东西其实是在一直往上增加的。
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明明已经有了百分之九十的幸福,可还觉着剩下那百分之十也得是自己的。
想起亦舒讲过这么一句话:
我四十岁时,身体没啥毛病,钱也攒了一些。结了婚,老公挺会疼人,孩子也挺乖。还有一份打心眼里喜欢的工作,这就算是成功啦。
幸福挺简单的,有事儿干,有人疼,有盼头。
少去做些比较,焦虑也就随之减少,把自己手中的幸福紧紧抓住,一边前行一边珍惜着。
说到父母:
父母并非是渐渐老去的,而是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变老了
知乎上有个话题是:「啥时候你察觉到父母变老了呢。」
有个网友叫@Shane,讲了他自己的事儿。
大学一毕业,他就从甘肃老家出来,奔北京去闯荡,谋事业了。
事业越发红火,给爸妈打钱的次数越发频繁,可回老家的回数却越发稀少。
和爸妈通电话,啥时候打过去,电话那头永远说的都是「啥都好着呢」。
有一回,他自己一个人坐高铁往家赶,打算给爸妈一个惊喜。
一推开门,他一下子就泪眼模糊了,母亲的腿病更重了,只能躺在床上,根本动不了。
背有些佝偻的父亲,手里拿着水杯正要递给母亲,脸上满是惊讶,还带着点儿羞愧地瞅着他。
他讲,这辈子咋都忘不了这一茬,咱当儿女的,欠的太多啦。
想起颜如晶讲过的这么一句话:
「父母是孩子前半辈子仅有的看客,孩子是父母后半辈子仅有的看客。」
咱老是觉得时间挺充裕,觉着以后日子还长呢,觉着事情自然会顺利发展,咱能不慌不忙地尽孝。
然而咱都忘了,咱自己在成长,爹妈也在慢慢老去。
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多陪陪咱爸妈,别给亲情留遗憾呐。
咱来说说朋友这事儿:
朋友变得越来越少,可留下来的那部分却越发关键
作家尾鱼在【怨气撞铃】里讲过:
「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本来就挺稀薄的,在旅途当中碰到的人,大多都不怎么样,以后也没啥机会再见面了。」
成年人的友情啊,常常是走着走着就没了,聊着聊着就断了,一路前行一路丢失。
好友名单变得越来越长,可真正能好好聊天的没几个。
每个人都得回到自己的日子里去,没人乐意耗费时间来维持一段关系。
新的朋友不好交,老的朋友在变少,剩下的那可是越发珍贵了。
岁数越来越大,经历的事儿越来越多,这才慢慢明白,真正的朋友那可是稀罕物。
就算你们不咋常来往,可当你有难处时,他肯定会帮你一把。
当你处在人生低谷之际,他肯定会陪着你,给你带来劲儿。
经过岁月的磨炼,时间的检验,方能明白谁是生命里最要紧的人。
朋友不用多,有两三个知己,这辈子就够暖心窝子的了。
说说我自己:
人生的价值,并非由生命的长短来决定,而是取决于生命的丰富程度
董卿讲过:
要是说人生是一趟不停做选择的行程,那等千帆都看过了,最后留下来的,便是专属于自己的那片独一份的景致。
年轻那阵儿,咱给父母奔忙;成了家以后,咱又为子女操劳,为家里人忙活。
人生下半场,咱得回归本心,懂得为自己去活。
曾经啊,我收到了一个读者的留言
他都68岁了,心里有个愿望,就是学马头琴,可这愿望一直没达成呢。
我跟他说了一大段话给他鼓劲,盼着他别被年龄限制住,去干自己认为有意义、能让自己高兴的事儿。
过了半年,他再次找我来了。
他讲,自己把马头琴学会了,当下正免费教小朋友们呢,还会在广场上给大伙免费表演。
如今每天,他都过得特充实特开心,就算哪天快不行了,他也没啥可遗憾的了。
人生也就百来年,起起落落一场,过着过着就岁数大了。
咱没法让生命变得更长,但能让生命变得更宽更厚,给咱活过的日子,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儿。
就像加缪讲的:真正对未来大方,那就是把所有都给到当下。
在那有限的时光中,去感受,去闯荡,去寻觅,去帮衬他人,去达成自我。
这才是人生后半段,顶好的生活方式。
三毛讲过:
「我没赶上好好地年轻,等搞清楚的时候,就只能决定好好地变老啦。」
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了好多事儿,到最后才清楚,咱们一直想找的那个答案,实际上就在平常生活的那些小细节里呢。
人生就像一场修炼,说到底是要把自己的心给磨炼好。
慢慢地你就会明白:活得有活力又纯粹,才是对往后的日子最好的交代。
点亮【在看】,愿我们在人生的下半场,守住一份宁静,修得几分坦然,优雅而从容地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