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消费升级概念提出后,我发现小红书和知乎的一些女性用户,包括我身边的女同事,其实根本没有投资和消费的概念,只有简单的赚钱—攒钱—消费的逻辑链,这是已经是财务状况比较健康的女性了,更有甚者已经变成消费—负债—赚钱—还债的逻辑链,主动将资本主义的债务链条套在身上。
进行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掉入消费主义陷阱了。我发现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刚开始工作后财务目标是「攒够第一个1万元」。1万元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因为这是许多奢侈品的门槛。为什么要购买奢侈品?理由很多但也很荒谬:给自己的一个「阶段性奖励」、同龄人/同事/同学都买了。这就是标准的「赚钱—攒钱—消费」的逻辑。
但是,如果以投资VS消费的观念考察,你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攒钱买车/买包/买LOFT的本质和攒钱吃顿大餐一样,都是纯消费意义,并不产生任何投资价值。因为这款包目前来看并不会给你带来需求上的满足:比如你的生意经营有社交需要。也不会产生新的收益:比如成为奢侈品自媒体。更不会随着时间增长而产生增值: 奢侈品本就是一种针对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定向征收的智商税。
也就是说2万元直接用于消费了,并不进入投资逻辑。不仅不进入投资逻辑,而且还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贬值, 而且为了维护奢侈品还需要持续投入:有了奢侈品的包就必须有时装、首饰、女鞋、化妆品等各类搭配,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消费开支爆表了——俗称「一双象牙筷配穷人家」。 如果是贷款买包,那你还为此附上了额外的利息和潜在的信用代价。
你的工资或者存款确实可以覆盖这笔支出,但是注意——这是一笔纯消费,赚钱—攒钱—消费的逻辑链,就像一个水池同时打开水龙头和下水道一样,你会一直停留在这个死循环中。受到消费主义的蛊惑,为了虚无缥缈的阶层跃升感,咬牙去买消费品乃至奢侈品,不惜付出贷款的代价,这是非常自我伤害的一个行为。
我个人认为,如果进行消费,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 如果我必须要支出一笔钱,那么最好是一笔投资,能够带来财富的增值。比如我遇到了京东信用卡1200-300元的活动,我会用于抢购飞天茅台酒并进行收藏。
- 如果我必须要消费,那么最好也是可以带来保值增值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给我带来一些有用的经验,并且让这个经验可积累/变现/增长。
- 如果我必须购买消费品,那么这笔费用最好从我的被动收入/利息中支出。如果我的被动收入/利息不能覆盖消费品,那么只能等。比如我想购买一部新款iPhone,我会计算今年苹果股票的分红收益是否可以覆盖iPhone的价格,并且将旧iPhone出售。
- 如果这个消费品的价格不是我能轻松赚到的程度,那么我就绝不会为消费品负债、支付利息。
- 绝不为消费品而购买更多消费品。
- 尽可能把投资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绝非消费。
众所周知,女性是商家消费主义营销的重灾区,是消费主义的重点客户群体。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所致,女性天然被教育或暗示不需要承担经济义务,而男性因为社会环境、外界标准、消费习惯,会更重视赚钱投资而非消费。
但是,社会现实不会对女性更温柔。她们被教育「不需要」,但现实是「很需要」甚至「更需要」。很多女性的财富观念之弱,需要被社会毒打几轮后才会有一点财务意识,甚至很多人成年多年后也不会有,直到遭遇经济危机,个人债务爆雷后才会猛然醒悟。
比如用奢侈品品牌来自我证明,比如为人为创造出的附加意义支付昂贵的溢价,比如自我洗脑「年轻就是要享乐,再不买就老了」,比如跟风囤积化妆品,比如盲目借贷,比如透支消费,比如在工作上敷衍,比如依赖父母或另一半提供经济支持。
这些事情确实也会发生在男性身上,但是不可否认,发生在女性身上更为普遍。而无知的代价无比沉重,女性想要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有比男性更清醒的头脑来抵御成倍的消费主义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