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身

练拳怎么会伤膝盖呢?

2024-02-21健身

练拳伤膝的问题近年来在太极拳界愈发普遍。每当有人因膝盖疼痛而就医,医生往往会立刻询问是否与练习太极拳有关。

如今,虽然练拳健身的人数持续增长,但教授拳法的人却良莠不齐。懂拳的老师往往过于保守,使太极拳显得颇为神秘;而不懂拳的人则随意教授,不断翻新花样。这导致太极拳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神秘。由于许多人未能学到正确的练拳方法,膝盖受伤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

那么,为什么古人练拳时不会伤害膝盖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传统的身法和练拳方法说起。古代文献中,尾闾常被形容为钟锤、尾舵或钟摆,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练拳身法和方法的生动描述。


以下是两个与尾闾相关的关键概念:

1. 尾闾中正:「屁股放在两腿中间」,这实际上是对尾闾中正的描述。在日常生活中的「挺直腰板」动作,当腰部挺直时,尾闾自然处于中正位置。

2. 尾闾下垂:尾闾下垂的关键在于丹田微微下翻。当丹田下翻时,骶骨会相应地往后上方翻转,从而使尾闾下垂。

古人根据尾闾下垂的形态,将其形象地比喻为钟锤。传统的练拳身法在裆部表现为「一横一竖」:横是指合前裆、开后裆,使髋关节横向撑开,形成圆裆和泛臀,增强下盘稳定性和重心转换灵活性;竖是指丹田下翻、骶骨后翻,促使尾闾下垂,同时保持腰部挺直,使实腿一侧灵活转动,如同「一根轴」。

这种传统的身法与避免膝盖受伤有何关联呢?当尾闾处于下垂状态时,有人将其称为「第三条腿」。这种状态有助于保持下盘稳定,减轻膝盖承受的压力。通过维持正确的身法,膝盖受伤的风险自然会降低。因此,遵循传统的练拳方法和身姿对于保护膝盖至关重要。身体的重量通过尾闾沉入地下,使膝盖不受力,但并不是完全不承受任何重量。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力沉脚跟」,「力沉脚跟」是指尾闾下垂后,身体的重量通过尾闾下沉至两脚后跟之间,即尾闾所指向的地面上。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一下「尾舵」和「钟摆」的概念。尾闾的左右摆动决定了我们练习拳术时的胸向方向。在重心转换时,胸向左转则尾闾向右摆动,胸向右转则尾闾向左摆动。从后面观察,尾闾就像一个方向盘,指引着胸向的方向,因此古人称之为「尾舵」。当重心左右转换连续不断时,尾闾会左右不停地摆动,就像老式座钟或挂钟的钟锤一样,只要发条上紧就会持续摆动。

古人使用尾闾的摆动来转换虚实的原因在于:当尾闾摆动到位时,骶骨会带动骨盆旋转,进而带动实腿一侧的上下部分向同一方向旋转。这就是所谓的「周身走螺旋」和「用脊柱行拳」。这种传统的虚实转换方法有多种称谓,如「背丝扣」、「裆走下弧」、「裆走锅底」和「裆走后弧」,但其本质是两胯内旋。

两胯内旋与练拳不伤膝有何关联?当骶骨带动骨盆由后向前微旋时,实腿会像一根棍子一样由外向里旋转,形成所谓的「腰似蛇形腿似钻」,此时膝盖看起来微微内扣,但关节是吻合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接骨斗隼」,这样不仅不会伤害膝盖,长期练习还会使膝盖更加坚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钟锤」和「钟摆」这四个字形象地描述了传统太极拳的身法和练习方法。对于广大的健身人群来说,传统练拳的身法和方式不能完全照搬,但可以从中借鉴。

1. 在移动重心时,实际承受体重的腿需要松胯并下沉,同时脚后跟微微向外旋转并碾动,这样膝盖就不会向外撇或晃动。

2. 在步伐转换时,实际承受体重的腿的臀部需要从后向前微微旋转,松胯并坐腿,这样膝盖就能保持稳定。

请各位拳友们验证一下以上2点,特别是那些教授太极拳的老师们应该深入思考并掌握这些技巧。按照这种方法练拳或教授他人,膝盖就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