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身

只有明白太极「换劲」,才能进步

2023-12-15健身

换劲是中华武术养生作用的真正体现,是脱胎换骨的必经之路,此时的筋骨、脏腑、内气都与之前大不同,健康状况可以说是回到了年少时期的状态,武术的魅力尽在于此。听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并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铁杵磨成针需要的是时间,练拳的乐趣只有真正练拳的人才知道,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乐趣说明你练的还不到火候,还不懂什么叫做真正的中华武术。

「练拳容易换劲难」,何谓换劲?人在生活工作中已经养成了局部用力的习惯,一用力就是局部而不是整体,局部用力的诸多弊端主要体现是:断、没有连续性,僵、气血不流畅,死、变化不灵易为人所乘,这里不一一祥叙了,可以说局部用力是拳术之大敌,改变这一习惯并找到拳术需要的浑圆力或曰整体力站桩是最好最快的方法。

看似简单,但站对了不容易,有人站了多年依然缓不了劲,入不了门,甚至越站越感到没意思,最后放弃。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得法,即使姿势正确,死站和空站也是不行的,首先要清楚站桩的目的就是换劲,换劲的过程内涵丰富,很有趣味,如果感到枯燥证明没有练对,这个过程需要层层深入,顺其自然,通过意念诱导,逐步改善人体的动力平衡,把正确的用力习惯变为本能反应,养练合一。

站桩是在有规律的微动中不断调整姿势的平衡过程,此时人体结构处于最省力最得力最舒适的状态,随时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力。这种微动是用意不用力,有那么点意思就可以了,也就是往哪方面都有点动的意思又哪方面都不突出,这种静中动是内在周身矛盾斗争的结果,人在这种状态中是兴奋的又是安静的,是丰富的又的单一的,全身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弹性状态,松是为了反应灵敏和气血流畅,紧是为了维持挺拔饱满和蓄势待发。要注意的是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碰哪儿都没有,碰哪儿哪儿有,力象层层波浪,可渐渐增迅速减,也可迅速增缓缓减,可突然有也可突然无,不断调整平衡,不断变化松紧,站到随时随地都有感皆应,走行坐卧不离「这个」时可以说达到站桩换劲了。

由外家转内家需换劲,即黄百家所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所谓「复从而翻之」,是说把外家的筋骨之力转为内劲也。然内家拳修炼的不同阶段,仍需换劲。

整劲转化为混元力。

整劲是相对于外家拳拳脚的局部之力而言的,即整体之力也。心意拳的整劲是在对挣拔长中产生的,首先在行功走架时,要用意念把身体放得极大、极远,慢慢就有了抻筋拔骨的功效。当年,我随闾山徐先生习宋派八卦掌时,看他把身子缩成一团在旋转,也照猫画虎地想学。我那时才二十多岁,徐先生用不着客气,对我的屁股就是一脚:「把架子放开!」我经历过很多高人,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先练整劲,要把拳架打得周全,动作和意念都要做到极致。我请很多老前辈洗过澡,发现他们腋下和膝后的大筋都抻得很长,异于常人。整劲的功夫就是要下在抻筋拔骨和长筋腾膜上。

练习整劲最好的功法就是抖大杆子,把周身的筋放开、抖长。如何抖大杆子,请参考拙作【抖大杆子的功法及功理】。整劲的内劲修炼以循督为主,但不必用意念从尾闾强通百会,只是每一行功均要注重束展,脊梁的抻拔自然有助于督脉的气血畅通。习八卦掌者应注意在拧裹钻翻中把筋抻长,在腰腿上多下工夫。而初习太极拳者,即使是练习武式,也应尽量把架子打开,拳势不怕大、就?IA4",!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每一起势,先使气沉丹田,尔后意注骨节,务令骨节随束展伸缩,久而久之,方能使周身一家。

学整劲必须明三节,「臂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腿足为根节」。而「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九节要按「起、随、追」的原则行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使内劲通达无碍,这是放长击远的基础。整劲修炼得体,丹田发热,营卫之气增强,自然转化为混元力。小腹出现气丘是混元气凝结的特征,此时就可以进入到混元力的修炼阶段了。

混元力转化为灵劲。

由于混元气在小腹的形成,可以用丹田带动周身运转,功深日久、气贯周身,形成一触即发的弹簧力和抗击打能力。随着混元气丘的增大,混元力也逐渐增强。混元力不同于整功,整功的运行轨迹虽然是弧线,但讲究放长击远,而混元力注重六面支撑,劲源起于丹田的抖炸。由于在修炼整劲阶段就循督为缘,所以混元气很容易就能贯通小周天,使内劲合成混元力。但由于混元气是后天之气,质地不纯,所以不可做意滞留在任督二脉上,否则会遗害不浅。前些年常见小河沿练家们的腋下或两肋有肿块,即是混元气滞留不化的结果。

因此,混元力修炼有成后,就应该寻找一种虚无的状态,在定静中使阴跷起火,化混元气为天一真水,进而由后天转先天,这样才能避免混元气的遗患,也能使功夫进境到灵劲阶段。以站桩、静坐为主,行功走架时也要自然松静,一旦静极生动,则灵劲上身矣!混元劲向灵劲的转换,关键在于能否化混元气为先天炁。

有习太极者,小腹的气丘日愈膨胀,直至连中脘也隆起,自以为功夫精进,其实离糖尿病和中风不远了。本门自有化解的功夫,但【周易参同契】中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已经告之练家:只要将元神和元精卒然结合,则「金华先倡,有倾之间,解化为水」。能定静是关键!方法是:「内以养己,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其实就是「凝神入气穴」。只要坚持不懈,自然两肾沸腾,夹脊如车轮,泥丸如汤浇,口中生甘露,这些验症皆因阴跷火起。

待识神退尽,元神经养炼自然精纯、坚固,此时一觉独灵、周身无碍,灵劲成矣。在【心意六合拳十法摘要】中如此论及灵劲:「心意寓于丹田,元神养于气海、小腹之际,逐日静养,元气自灵且捷,出没甚捷且又灵,应敌自然而最神,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其精。内劲充正,如虎登山,如龙之行空。」这应该就是灵劲一说最早的出处吧。

练神而能飞。

【内功四经】中的【神运经】云:「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修炼灵劲之始,以养气练神为主了,一旦灵劲上身,每一行功则如水银泻地。【岳武穆王拳谱】中云:「拳技神化,超乎凡群,体轻似燕,陆地可腾,须臾不离可逐仙踪。」灵劲完全是靠内练而成就的,所谓「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拳经曰:「身动似山飞」,20世纪90年代初,姜铁森练成了灵劲功夫,他把戴家心意拳演示得轻灵无匹,且能刚能柔;拳势之间毫无停顿、一气呵成,真是「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可惜后来过于刻意追求,反而进境止步了。因为只有练神才能飞,所以最怕意念的干扰,「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过去山西戴家拳的老前辈们常说:练拳要多养一养机灵劲。在蹲毛猴或用戴家秘传的「跨鹤式」静坐时,心死神活之际,往往身子会一抖,仿佛是打了一个冷战,找准这种感觉,久而久之就能把握住机灵劲了。

灵劲上身,并非只是理法上的,身体也必须要转形换质。首先是敛气入骨,脊骨从下到上,每一行功走架,即使是在三九天里骨髓也要热,这就是所谓的「骨阳」。

有了灵劲功夫的人,实战搏击中一动则不停,练心意者,顾打合一;练八卦者,一沾则转;练太极者,化打合一,后发先至。灵劲上身后,应多用截法,对方根节微动、梢节未起之时,我如鹰捕食,拳脚似蛛网,沾住对手的梢节和中节,截断对方的根节。出手无招无式,心中无一成法,身手才能运行无碍,所谓以无法应万法也。

练成灵劲之后,心中会空空荡荡,进入到了自然虚无的状态。元神就会在这种杳杳冥冥之中得到修炼,变得纯净而坚固,转化为道心与佛性,逐渐地,你的拳道合一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