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鸡架与抻面,为什么成为沈阳美食代表?

2024-02-18美食

是因为便宜。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沈阳人,记得92年以前吧,鸡架并不流行。

如果说与鸡架类似的,那我只知道有种下酒菜叫作鸡骨头棒。

九路市场卖的。

应该是鸡腿上的那根骨头,上面有个脆骨,吃起来咔嚓咔嚓响。

特别有嚼头,五香味的,老少皆宜。

记忆中……

我大爷经常买一袋鸡骨棒,然后弄一瓶雪花啤酒厂的绿牌啤酒。

边吧嗒嘴边吃,就是一顿中午饭。

从没见过他吃过鸡架。

要说吃鸡架,我认为是从西北引进过来的。

西北的许家鸡味抻面馆在沈阳落户之后,也是为了降低成本,把煮面的汤从牛肉改为了用鸡架。

然后做出了当时沈阳最廉价的面条——鸡汤面。

而且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把熬汤用过的鸡架也当作一个菜来卖。

没有其它做法,就是白水煮的,认识的人中,也没几个人爱吃。

没啥味,也没肉。

吃它就是因为便宜,但开了沈阳人吃鸡架的先河。

92年之后,开始有工人下岗。

我始终觉得,

是因为下岗工人没有钱,又想找人喝点酒倾述的欲望,才把鸡架这种最廉价的肉食弄普遍起来的。

两个四五十岁的老爷们花五块钱能买三个煮鸡架,然后一人几瓶啤酒开始喝。

能从中午喝到晚上。

除了这些人,只要有钱能吃肉的,谁会买水煮鸡架吃?

当然吃的人多了,更多的鸡架吃法也就被研究出来了,四季面条也是九几年之后开始出现的,里面有卤鸡架和熏鸡架卖。

但是70后和80后的年轻人还是不习惯吃鸡架。

我只记得中午常去四季面条吃4块一碗的辣酱面,不吃鸡架。

吃这个辣酱面也是因为便宜。

因为和早恋的小女友去路边小吃店炒个土豆丝,来个皮蛋豆腐,和两碗米饭,1998年的泰山路,我记得也花了17块钱。

如果去吃一顿云龙烧烤,也得花个八九十块钱。

去避风塘喝不限时的水果茶,也要每个人17块钱。

相比之下,4元钱的辣酱面,5快钱3个的鸡架,简直太有性价比了。

之后我去外地上大学了。

反正我2000年前,是没吃过鸡架。

一直到2005年回沈阳工作,沈阳的鸡架也都是酒蒙子的专利,并没有达到流行的地步。

吃法上也是以煮的为主。

是2006年,也就是大街小巷唱【感恩的心】的时候,有人在太原街的五洲商场顶楼,研发出了油炸的qq鸡架。

在年轻的八零后之中一炮打响。

这个qq鸡架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口味,火爆到我也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吃,还要站很长的排。

2元一串,便宜,油炸食品香,口感脆,切成一块块串在竹签上。

完全颠覆了水煮鸡架的传统吃法。

是先从追寻时尚的年轻人开始流行起来的,甚至男女朋友约会,都会去吃QQ鸡架。

然后一年后,

qq鸡架在沈阳真的火了,也带火了沈阳餐饮人的想象力。

什么铁板鸡架,碳烤鸡架,奥尔良鸡架,各种吃法的鸡架就在各个学校的周边冒了出来。

那个时候的大学还都是在市内。

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中午还都是随意在校外吃饭。

大中小学校的门前都有一条或长或短的美食街。

随后。

不仅是抻面店,就连卖麻辣烫的店也开发出了酸甜口的拌鸡架。

那时候沈阳人都有一个认知,就是学生的嘴最刁,学校门口的小吃肯定最好吃。

然后从学校小吃街延展到居民区,鸡架真的开始全民普及。

2007年左右吧,那时候80后刚参加工作,90后还在上学。

所以90后正好遇到了鸡架吃法大爆发的年代,遇到了全沈阳最流行吃鸡架的时候。

尤其是90后,鸡架简直就是90后这代人小时候的味道,他们在小吃街的午饭很多就是鸡架。

如今。

他们这代人长大了,也还是鸡架消费的主力军。

逐渐的。。。不知道什么时候。

鸡架也就成为了沈阳的代表美食。我觉得还是2020年之后,很多90后的媒体人都在宣传。

例如在某真人秀的节目中,我就见过有明星在宣传。

因为明星效应。

涨价到五块钱一碗的鸡汤面,和几块钱一个的鸡架,成了来沈阳玩的一种打卡。

惊讶于这种食材的廉价。

然后吃的人越多,研究吃法的人就越多,就越有代表性。

其实鸡汤面和水煮鸡架,也并不是所有沈阳人都爱吃,也不是所有人到四季面条都挑最便宜的食物点餐。

甚至觉得只点鸡汤面和鸡架有点跌份。

所以网上有很多本地人说这东西不好吃,也很正常。

我们老沈阳一般吃贵两块钱的老汤面,配菜是卤猪蹄,只有喝了大酒之后,才会在半夜找到面条店吃一碗鸡汤面暖胃。

现在外地人来吃鸡汤面,啃鸡架的心态我也能理解。

这东西真的是便宜到了不可思议,并不是真的好吃,算是一种猎奇吧。

其实全国各地,每个地方都有特色主食,这种主食味道一般,但是适合平日里天天吃,这东西不能称之为美食。

还是因为廉价,吃完肚子舒服,而应该叫作日常食物。

鸡架就是这种东西。

其实能代表沈阳美食的很多,例如:小米炖辽参、鲍汁茄盒、泥炉烤鳗鱼、小骨头羊杂、原味斋烤鸭、海鲜铜火锅、家常肘子饭、等等。

都可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