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传伦说菜系列之第三章——由谭家菜谈及京都名士乔公治鲍

2023-12-07美食

传伦说菜系列之第三章——由谭家菜谈及京都名士乔公治鲍

2023年12月3日

张传伦

人杰地灵之府域,代有才人出,高逸名士皆旷世之灵光,辉映琼玖。当此名士居于国中首善之区,又非寻常士夫可比,身怀绝艺,识尽檀梨鬼面凹凸关节,明清家具一眼断代,百无一失的那一位嘛都懂的真方家正是我兄京都名士乔公。

乔公近照

说起来也真是奇了怪了,我与乔兄每逢觌面,神聊聚会,绝少说及彼此感兴趣的古代家具文玩长物。

一杯清茗,滇茶数茎醇香;一壶老酒,赤水玉液珠醪,细啜豪饮间,吞吐大荒,当此时海阔天空,吹气若兰,语丝络绎不绝,兴致所至,往往归结于天下清馋,四方名物,老饕习性难改。

作者与乔公合影

乔兄聊至深处,言必称京华胜流名耆,最是佩服鬯安王世襄先生,王老外祖仙乡的一种野菇,真越中美妙佳蕈,王老当年都要紧着母亲吃,从未尽兴饱饫一次。至于乔兄也就是听王老说过,甭说尝尝,见都没见过,倒是好事,世间万物哪一个最好,归结到骨董收藏,魂牵梦萦,没得到的东西最好。

王世襄先生在书房

王世襄先生治小鲜

尤其是王老写进【锦灰堆】里的那一簇西山大白蘑菇,乔兄每一道及,几欲垂涎。大白菇直径一尺多,象一只底朝天的大白瓷盆,过去只要山上发现它的幼菇,见者便会就地搭窝棚,昼夜不离以防被行家采去,只须两三天便长成,取下来装入大捧盒,送到宣武门外菜市场去买,可得白银三五两,太名贵而不易得。

王世襄先生著作【锦灰堆】

民国年间似已绝迹,据王老的朋友西山「蘑菇王」五十代曾感慨叹息:「大白菇前清时还有,近年简直见不到了,贵人吃贵物,贵人没有了,大白菇也就不长了」。

而今,良霄清梦,怕也梦不来这般山珍了。

老饕没有不好蘑菇这一口的,人工养殖的也不是不可以吃,还是野生的人工出百计也培育不出的菌子好吃,这些年的卖价是越来贵了,我最爱吃的鸡枞,更是物以稀为贵,鲜菌子一斤要买一百多块了,油鸡枞怕是吃不起了。好在有好多人工养殖的蘑菇可吃,又常会碰到先前没见过没吃过,做法又新奇的蘑菇。

集贤阁大厅

集贤阁小厅一角

一年前,集贤阁大厨张平贤弟推出一道核桃菌烧蹄筋,口味上的料理一如葱烧海参,妙在烧好后核桃菌形状、口感竟与辽参相仿佛,有一回,我请客,有不明究里的朋友夸口称赞说这海参发得真好。

泡发前的核桃菌

集贤阁烧制的核桃菌烧蹄筋

核桃菌的咀嚼口感确实大不同于其它种类的菌子,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赛辽参」。素菜馆受此启发,大可推出一档「素烧海参」,做好了,可获最佳点菜率的殊荣。

核桃菌确有消积、化瘀、抗癌的功效。可惜当年的潭家父子未能发现核桃菌的妙处。

还是书归正传为正差,请允许我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地将谭家菜的特色叙述详细。

谭家菜逐渐流入社会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被其独具一格的美味所吸引,于是众口赞扬,名声大噪,甚至有「食界无口不夸谭」之说。

在三十年代报刊上,有「其味之鲜美可口,虽南面王不易也」的评价。所以,当谭瑑青不得不将谭家菜析出变相营业后,可谓趋之者若鹜。

当时订谭家宴席,须转托同谭瑑青相熟之人。每桌席的价格在一百块钱左右。这个价格,一般中产之家是消受不了的。好在北京首善之区,人文荟萃,国中精英人物云集,各界炙手可热的名人很多,「口之于味有同嗜」,都想来品味谭家菜。

吃好了,还做回头客。谭家菜的生意也从未清淡过。

起初,谭家只有晚宴,只办两、三桌。后来,加开了午宴,仍是应接不暇。

【四十年来之北京】一书中曾记谭家菜:

「声名越做越大,耳食之徒,震于其代价之高贵,觉得能以谭家菜请客是一种光宠,弄到后来,简直不但无‘虚夕’并且无‘虚昼’,订座的往往要排到一个月以后,还不嫌太迟。」

当时,还有人做了一首【谭馔歌】,竟将谭瑑青的名字按谐音戏称为「谭馔精」。

【谭馔歌】长歌,其文甚长,其中专写美馔一节,引经据典,诩之古雅,且能朗朗上口。歌中将故都食单娓娓道来,京师异味一一比较,直将谭家菜烘托入云霄。

要吃谭家菜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请客一定要连谭家的主人请在内,每餐不管就餐者与谭家是否相识,都要给主人谭瑑青多设一个座位,多摆一双筷子,谭瑑青也总是要来尝上几口,以这种形式,来表示「我这里并不是饭馆」。

谭家菜如此高大上,又如此享受追捧,一定要从谭家菜的特点和绝活展开来说。

谭家菜的特点是甜咸适口,南北均宜。饮食界素来有「南甜北咸」之说。谭家菜在烹调中往往是糖、盐各半,以甜提鲜,以咸提香,做出的菜肴口味适中,鲜美可口,南北皆宜。

谭家菜在口味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原汁原味。很少用花椒一类的香料,也很少撒放胡椒粉一类的调料。吃谭家菜,讲究的是吃鸡鸡味,吃鱼鱼鲜,不可用其他异味、怪味来干扰本味。焖菜时,则绝对不能续汤或兑汁,保有原汁。

烹调上的特点是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易于消化。谭家菜是家庭菜,讲究慢火细做,不象一般菜馆里的菜,出于营业的需要,多是急火速就的。因此,在谭家菜中,采用较多的烹饪方法是烧、㸆、烩、焖、蒸、扒、煎、烤,以及羹汤等,而绝少爆炒类的菜肴,亦不讲究抖勺、翻勺等技术。

厨师在做菜

在谭家的厨房里,共有四个火眼。两个大火眼:一个烧菜,一个放蒸锅的;两个小火眼:一个㸆菜,另一个烤叉烧肉。灶中烧硬煤,火力足。后厨无论何时,总是干净利落,有条不紊,听不到菜馆子里那种炒勺相击的声音。

所谓下料狠,是指吊汤时舍得多下料。传统中国菜,都是依靠厨师精心吊制的汤料提鲜,尤其是烹制鱼翅、燕窝、熊掌一类山珍海味,更需好汤辅佐。谭家菜中的清汤,是用整鸡、整鸭、猪肘子、干贝、金华火腿等原料熬制而成,汤清而味浓,极为鲜美。汤好,菜便更加鲜美。

谭家菜 很讲究火候要足(例如烹制鱼翅,一般都要在火上烧㸆六、七个小时;烹制熊掌则在火上的时间更长),所以谭家菜非常软嫩鲜美,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实际上,常来谭家聚餐者,也往往是那些老学究、老名流、老官僚们,他们讲究细细地品味,喜欢软烂的菜肴,谭家菜之于他们,正是适口的妙馔佳肴。

并非样样菜都要火候足,白斩鸡干脆是用开水烫熟的,鲜嫩鲜美。

谭家父子脍不厌细。吃熊掌,须选左前掌,此掌,熊常用舌头舔,所以格外肥美。

鱼翅必要「吕宋黄」。

鲍鱼必要最珍贵的紫鲍。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饭店烧制的谭家菜黄焖鱼翅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饭店烧制的谭家菜蚝油鲍片

谭家菜共有近二百种,以海味菜最有名。然于素菜、甜菜、冷热二菜,汤食,以及各类点心等也很拿手。如:汤鲜味美的「蚝油鲍鱼」,新颖别致的「柴把鸭子」,脆嫩香鲜的「罗汉大虾」,清淡适口的「银耳素烩」,都是极有特色、别具一格的佳肴。谭家菜的点心中,「麻茸包」色白皮软,馅甜而香,入嘴即化,非常适口:「酥盒子」则是肉馅鲜美,酥皮松脆,色、香、味、形俱佳。

「谭家菜在烹制名肴中,又以燕窝和鱼翅的烹制最为有名。在谭家菜中,鱼翅的烹制方法即有十几种之多,如「三丝鱼翅」、「蟹黄鱼翅」、「沙锅鱼翅」、「清炖鱼翅」、「浓汤鱼翅」、「海烩鱼翅」等等。这些菜均系家庭制作方法,用料实惠,鱼翅全凭冷、热水泡透发透,毫无腥味,制成后,翅肉软烂,味极醇美。而在所有鱼翅菜中,又以「黄焖鱼翅」最为上乘。这道菜选用珍贵的黄肉翅(即吕宋黄)来做,讲究吃整翅,一只鱼翅要在火上焖六个小时。这样焖出的鱼翅,汁浓、味厚,吃着柔软糯滑,极为鲜美」。

「谭家菜中的「清汤燕菜」更有其独到之处。它不采取用碱涨发燕窝的办法,虽然那样发出的燕窝颜色白,量也显得多,但是营养受到了很大损失。在谭家菜中,这个菜的做法是,用温水将燕窝浸泡三小时,再用清水反复冲漂,非常细心地择尽燕毛和杂质。待燕窝泡发好后,放在一个大汤碗内,注入半斤鸡汤,上笼蒸二十至三十分钟左右,取出分装在小汤碗内。再把以鸡、鸭、肘子、干贝、火腿等料熬成的清汤烧开,加入适量的料酒、白糖、盐,兑好味,盛入小汤碗内,每碗撒上几根切得很细的火腿丝,即可上桌。此菜汤清如水,略带米黄色,味道鲜美,燕窝软滑不碎,营养价值很高,是谭家菜中的代表作」。

「谭家菜最驰名的是燕翅席。在三十年代,吃燕翅席亦有一定的规矩,这里简介于下」。

集贤阁烧制的黄焖鱼翅

集贤阁烧制的葱烧海参

客人进门,先在客厅小坐,上茶水和干果。待人到齐后,步入餐室,围桌坐定,一桌十人。先上六个酒菜,如「叉烧肉」、「红烧鸭肝」、「蒜蓉干贝」、「五香鱼」、「软炸鸡」、「烤香肠」等。这些酒菜一般都是热上。上好的绍兴黄酒也烫得热热端上来,供客人们交杯换盏。

酒喝到二成,上头道大菜「黄焖鱼翅」。这道菜鱼翅软烂味厚,金黄发亮,浓鲜不腻,吃罢后,口中余味悠长。

在上「清汤燕菜」前,会有人给每个客人送上一小杯温水,请你漱口。因为这道菜鲜美醇酽,非净口后,则不能更好地体味其妙处。

接着上来的是鲍鱼,或红烧、或蚝油,汤鲜味美,妙不可言。但盘中的原汁汤浆仅够每人一匙之饮,食者每以少为憾,引动其必要再来的念头。这道菜亦可用熊掌代之。

「扒大乌参」。那一只参便有尺许长,三斤重,软烂糯滑,汁浓味厚,鲜美适口。

接下来是「草菇蒸鸡」、素菜,如「银耳素烩」、「虾子茭白」、「三鲜猴头」一类。鱼是「清蒸鳜鱼」。鸭子如「黄酒焖鸭」、「干贝酥鸭」、「葵花鸭」、「柴把鸭子」等。汤是「清汤哈士蟆」、「银耳汤」、「珍珠汤」等。所谓「珍珠汤」,是用刚刚吐穗,二寸来长的老玉米做成的汤。此汤有一种淡淡的甜味,清鲜解腻,非常适口。

最后一道菜为甜菜,如「杏仁茶」、「核桃酪」一类,随上「麻茸包」、「酥盒子」两样甜咸点心。至此,谭家菜燕翅席便告结束了。上热手巾揩面后,众起座,到客厅,又上四干果、四鲜果,一人一盅云南普洱茶或安溪铁观音茶,茶香馥郁,醇厚爽口,饮后回甘留香。

曾有人吃了谭家菜的燕翅席后,发出过「人类饮食文明,到此为一顶峰」的赞叹。

还有人曾借用这样一句古话,来形容吃罢谭家菜燕翅席后的心情:

「观止矣,虽有他乐,不敢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