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七十年代「下馆子」,2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2023-12-16美食

前言 :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回顾那久远的七十年代时,我们情不自禁地慨叹着时间的飞逝与人生的剧变。那个时代,每家每户的生活都过得单纯纯净,对食物的向往与追求都洋溢着另一种味道。

那时,进了饭馆,迎面扑来炒菜与酒香交融,令人如痴如醉、 流连忘返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时代特有的味道,感受这种质朴浓郁的烟火气息。

其一

七十年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今天很不一样。那时候,下馆子算是奢侈之举,很多人都只在一些特别日子或重要场合选择到酒店吃饭。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对于那段时间的留恋之情,因为那时候的酒店里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工资普遍不高,一般劳动者的工资在 30元左右,而农民的年收入则更低。

所以下馆子对大多数人都不轻松。但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去追求食物,因为当年酒店里的食物总能令人 流连忘返

当时的酒店,规模虽小,却环境整洁、菜肴丰盛。您可在此尝到了红烧肉,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等多种正宗家常菜,每一道都回味无穷。酒店会按照时令对菜单进行调整,以保证食客们能吃上最鲜的菜肴。

下馆子的时候,大家都要事先买票,拿到相关粮票。接着在酒店大厅内,大家可选一个心仪的位子,等服务员喊好号码,到柜台拿菜。这一特殊的就餐方式使当时的酒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七十年代初,我国饭店多为国家、集体所有,个人私营饭店比较少见。这一经营模式使饭店的服务质量与价格得到了一定的管制,但也使普通百姓到饭店就餐变成了比较奢侈的活动。

当时人们取得食物的途径不同。对在国营企业、政府单位任职的工人,其口粮、粮票一般由所在单位集中提供。

而且对家庭中有老、小居民,则需按月粮票配给才能得到食物。粮票多少将视家庭人数而定,有粗粮、细粮之分,也有部分食用券。这些粮票,为老百姓解决温饱提供了保证。

那段时间,我国餐饮行业采取统购统销政策。然而各区域粮食供应情况有一些差别。

距离城镇较近的区域粮食供应比较充裕,所以这些区域的饭店可免收粮票,让顾客有了更加丰富的食物选择。

在某些偏远和贫穷山区,粮票仍很匮乏,因为粮食供应吃紧,而这些地区饭店普遍严格实行配给制政策。

火车、长途汽车、餐车提供的粮食一般不用粮票,旅客可用现金买些简单的粮食。而且这种供应方式当时还不普遍,多数旅客出行时仍要靠自带粮食充饥。

七十年代餐馆菜单设计很简单。供应主食以窝头,馒头,白米饭为主。要想买这批主食,客户得出示粮票。

没有粮票就拿不到大米。有时,有些饭店提供米饭面食,不需粮票,但价格比需粮票时要高些。

由于物价水平不高,普通百姓到饭店就餐经济负担比较小。受粮食供应紧张的影响,很多人在外面吃饭还是感觉到了一些压力。

当时农村居民每月收入一般仅为几元钱,需要用这一部分钱买口粮来保障全家温饱。所以就算饭店便宜了,他们也怕随便挥霍钱。

在计划经济与国家统一分配条件下,普通百姓难以独立地过上富裕的日子。而且在那物质匮乏的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十分丰富的。

人与人相处很简单,每个人在困难时都会相互关怀和帮助。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很多人都变得机敏而淡漠。所以,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依然令很多人留恋。

人往往感慨良多,回想起当年粗糙的面包窝头。这些食品虽然质量不高,却充满了人情味。那时代的人心灵真诚,人生目标简单明了。这一笔精神财富,在当今很难找到。

在当时物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下馆子绝对是件奢侈的乐事。而就是这样一种奢侈反而成了很多人内心难以忘怀的回忆。我们来回顾下当年的下馆子。

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物价水平如何。一碗面只要八分钱,肉面只有一角二分钱。一道菜通常要三至四角。

所以一顿下来一般不超过一、两块钱。这样的价格现在看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已经足够令很多人畏惧了。

那个时代的人要下馆子就得拿粮票。没有粮票即使富有也不能到酒店吃饭。所以,对无粮票者,下馆子绝对是奢望。

就让我们重返当时的情景去畅想吧。每当夜幕降临时,大街小巷的餐厅里张灯结彩,扑鼻的清香令人垂涎。

而且多数人因粮票不足,进不了这些餐厅。而有幸能走进餐厅的人,都会谨慎地点几一两个道菜再品尝。

当时酒店服务员普遍很热情。他们耐心听取客人的请求后很快就把饭菜端上来。客户也将十分珍惜这一机会,并尽量多尝一些食物。

结语 :

当时下馆子还不普遍。许多人只在生日或节日等特殊日子选择到酒店欢度。而幸运地能到酒店的人,也会把这一美好记忆深深印入脑海。

岁月如梭,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下馆子已不是奢侈享受了。当年的美好记忆却至今仍留在我们脑海。

每回想起那一段日子,大家无不感慨万千,慨叹那岁月的天真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