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一方横扫口干舌燥、皮肤干燥

2024-01-31健康

小编导读

冬季干燥,不仅让人觉得嘴巴像沙漠,皮肤也仿佛沙漠的风暴。而对于患有干燥综合征的人来说,难捱的口舌干燥等干燥症状却是长久的折磨。本文将为大家揭秘口干舌燥和皮肤干燥的根本原因,还有中医如何以独特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路氏润燥汤治气阴两虚之燥痹

董某,女,42岁,山东菏泽人。2009年11月26日初诊。

主诉: 口干、眼干3年。

现病史: 患者3年前即感口干舌燥,吃干粮需用水送,双目干涩,外阴干燥、缺少分泌物,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目前伴双下肢乏力,双髋关节疼痛酸胀,畏寒怕冷,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睡眠可,大便偏干,小便可。闭经4年余。舌体胖大,质红嫩而黯,舌面细小裂纹,苔薄白而少津,脉细弱。

西医诊断: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中医诊断: 燥痹(气阴两虚,肝肾不足)。

治法:益气血,滋肝肾。

处方:路氏润燥汤加减。

太子参12g,西洋参10g(先煎),麦冬12g,黄精12g,石斛12g,生山药15g,炒白术 12g,当归10g,炒白芍12g,制首乌12g,肉苁蓉15g,桃仁9g,杏仁9g,生谷芽30g,生麦芽30g,炒神曲12g,佛手9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

茶饮方: 北沙参12g,天冬10g,百合15g,绿萼梅10g,玫瑰花9g,五味子5g。7剂,水煎代茶饮,每2日1剂。

二诊: 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口干、眼干明显减轻,关节疼痛缓解,心悸、胸闷、气短、畏寒好转,大便通畅,舌胖嫩红略黯,苔薄白而少津,脉细弱。既见效机,宗前法治疗,继上方14剂,水煎服,日1剂;茶饮方续用。

三诊: 患者精神体力好转,口眼干诸症改善,近稍操劳,偶有肩膝关节酸痛,舌胖嫩淡红略黯,苔薄白,脉细滑弱。继以上方15剂,配为颗粒剂,每服6g,日2次,开水冲服。嘱其回原籍坚持治疗,以资巩固。

按语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痹范畴,因发病多隐匿,如未及时有效诊治,常使病程缠绵难愈。早期肺胃或心肝肺燥热偏盛;进而伤阴耗气,脾胃气阴亏虚,失于健运,气血津液生化乏源;久病及肾,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同时燥伤津亏,血涩而瘀,燥瘀搏结,筋脉失养,而致痹痛。

脾胃居中属土,主运化散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当本病呈现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而以虚为主的阶段,路志正在治疗上尤为重视补益脾胃气阴,促其健运,资其化源,同时兼顾肺肝心肾,合以和血通络等法。

路氏润燥汤即由此创制,该方载于【路志正风湿病学】,由太子参、麦冬、石斛、山药、葛根、丹参、赤芍、白芍、乌梢蛇等组成,主治燥痹之气阴两虚证,症见口干、眼干、咽干、鼻干,乏力,皮肤枯涩、瘙痒,五心烦热、肌肉瘦削,麻木不仁,关节肿痛,小便色黄,大便干结等,舌质红或红绛,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或花剥,或镜面舌,脉细数或弦细数。

本方以太子参、山药益气养脾,以资化源;麦冬、石斛、白芍益胃生津、养阴柔肝、交通心肾;佐以葛根升津舒筋;病至后期,燥瘀搏结,脉络痹阻,故以丹参、赤芍凉血活血,乌梢蛇祛风通络、性温不燥;甘草调和诸药,合以白芍酸甘化阴、柔筋止痛。

该方体现了路志正「 持中央,顾润燥,运四旁,调升降,纳化常」 学术思想在燥痹中的运用。

该案患者年四旬已绝经,天癸竭,肝肾亏,精血少,元气虚,故畏寒怕冷,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脾胃为水谷之海,开窍于口,脾和则涎润,脾不散津,胃燥失润,则口干涎少,进干食需借水下咽;阴血不足,失于濡养,故全身皮肤、外阴干燥,双目干涩;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故双髋关节酸痛。舌体胖大,质红嫩而黯,舌面细小裂纹,苔薄白而少津,脉细弱,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血络瘀滞之象。

治以路氏润燥汤加减,方中以太子参、西洋参、麦冬、黄精、石斛、山药补益元气、养阴润燥,白术、山药健脾助运,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制首乌、肉苁蓉温润滋肾,使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且润肠通便;桃仁、杏仁行气活血、宣肺润肠;生谷芽、生麦芽升发脾胃肝胆清气,神曲消导助运,佛手疏肝理气、和胃化痰而不燥,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辅以药茶方,北沙参、天冬、百合、五味子养阴润燥、缓急安神;绿萼梅、玫瑰花疏肝理气而不燥。共奏健脾胃、补气阴、益肾元、调气血、怡情志之功,燥痹有望获愈。

探名老中医留下的珍贵秘方

【免疫性疾病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

本分册分别从医家简介、学术观点、临床特色、验案精选四方面对7位在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知名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医家简介部分介绍了名老中医的学术背景、地位以及成就。学术观点部分展现了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观点及其源流与发展过程。临床特色部分展现了医家诊治的特点,如特色诊疗、常用方药、特殊药物剂量、药物配伍等。验案精选部分则选取了反映医家临床的经典案例,体现了名老中医特有的诊疗思维。该部分通过专家按语的形式对验案进行点评,辨析患者脉证,详解诊断依据,阐释立法思路、药物加减变化等。

❖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免疫性疾病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翟双庆 徐云生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