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后,福建男子多次经历「九死一生」!绝望之际,他抓住了「活路」

2024-07-13健康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美好。」

经历过多次九死一生的

张先生(化名)发出感慨。

心脏移植半年多后,

张先生恢复良好,

脸上洋溢着笑容,

很难想象半年前

他连手都无法抬起,

内心充满绝望。

7月11日上午,一场关于「重生」的约会如期举行, 16名心脏移植患者和2名人工心脏植入患者 相聚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心路感恩,自护启航」第三届心脏移植患者心友会上,表达对器官捐献者的感恩,分享移植后的新生活。张先生就是其中一名。

2015年,当时仅45岁的张先生在工作岗位上出现 剧烈胸痛症状 ,他直觉不对劲,赶紧让家人将自己送到附近医院。医生初步检查后,建议转到外院救治。

虽然张先生最终成功获救,但却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即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区域形成了一个室壁瘤。

由于室壁瘤不再有心肌正常的收缩功能,极易形成血栓或者发生破裂,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隐患。此后,张先生的 心脏功能每况愈下

2016年,张先生到上海医院切除室壁瘤, 术后心功能好转,张先生又一次重获「心生」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张先生在经历三次新冠病毒感染后, 严重心衰,心脏随时可能「罢工」 。家人急忙将张先生转院至厦心。

终末期是心衰患者的最终阶段,心脏移植成为张先生唯一的「活路」。 无奈的是,供体等待时间非常漫长,期间,张先生病情的恶化让他陷入绝望的心境。

2023年9月,张先生把儿子叫到身边,沉重地对他说:「我有两个牵挂,一是我年迈的老母亲,二是你还没成家;还有两个结果, 要么你带着我的遗像回家,要么我自己走着回家。

说完,他抱着儿子痛哭起来。

「老张,想想家人,再坚持坚持,供体可能很快就有了。」

「爸,你不要想那么多,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扛。」

医护人员的不断鼓励、家人的坚定支持,带着两份牵挂,张先生决定一定要坚持等下去。

在所有人的坚持下,好消息终于到来,2023年11月, 张先生等到了合适的供体,随后不 久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对于张先生来说,是新生伊始,但对医护来说,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

病人离开手术室,进入术后监护病房之后, 心脏移植术后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夜以继日守护, 直到张先生生命体征稳定。

回顾那段在ICU的日子,张先生很是感慨:「眼睛肿得跟大熊猫一样,身上、眼睛、口腔等地方出现问题,连抬手动作都完成不了。活动、进食不便,护士们都是用心陪在身边照顾,各个学科的医生专家们更是一波又一波地为我对症治疗。」

「移植术后,抗感染和抗排斥治疗非常重要,每一次用药都要仔细研究,精准把控。」 厦心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吴锡阶表示,厦心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的专家们每天都会开展联合查房,针对张先生的病情讨论制定用药及诊疗方案。

经过近半年的心功能恢复、感染的控制和排斥反应考验, 如今张先生的心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虽然不知道是谁,但我真心感谢捐赠者。」 张先生说,他感慨于人生非常不幸而又有幸,更感谢厦心的医务人员,「现在的我能感受到健康的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这是所有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付出,也多亏了我与厦心的缘分。」

换心只有少数「幸运儿」

器官移植亟需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事实上,能等来换心手术的仅是少部分的「幸运儿」。 目前我国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心衰患者约占10%左右, 需要通过心脏移植来延续生命,但是因为供体极其有限, 每年我国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仅900例左右,还有非常多的患者等不到合适的供体就遗憾离开了。

「组建心脏移植患者心友会,定期开展活动,一方面让心友们相互鼓励,给予信心;另外一方面对心友们进行全面体检、健康宣教、术后康复和心理康复建设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吴锡阶表示,从2021年6月重启心脏移植开始, 厦心一共做了24例心脏移植和2例人工心脏,一年的存活率91.6%,三年的存活率大概是85%。 心友会的另外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器官捐献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帮助,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这个大爱的事业中来。

廖崇先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展器官移植工作的专家之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表示,如今我们的器官移植技术已在国际的一流水平,但目前我国器官移植供需仍非常不平衡,亟需唤起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理解,希望有更多人能接受器官捐献的观念,加入到器官捐献者队伍中,同时病人及其家属也能正确的接受和支持心脏移植治疗。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廖小勇

通讯员:高树灼 刘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