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狂吞87家医院,爱尔模式再提速

2024-07-31健康

斑马消费 沈庹

短短两个月内,先后将87家眼科医疗收入麾下。爱尔这艘眼科并购机器,再度提速。

作为民营眼科大佬,爱尔眼科一直以体外产业基金孵化模式,寻求规模性扩张。按照此前公司的说法,随着企业体量越来越大,资金越来越强,承载力将越来越高,产业基金模式只是阶段性。

不过,在规模为王的当下,爱尔的并购暂不会减速。

再度出手

眼科并购市场风云再起。7月29日晚间,「大胃王」爱尔眼科(300015.SZ)披露公告,准备一口气吞下虎门爱尔等35家眼科医院控股权,对价合计8.98亿元。

这些眼科医院,除福州爱尔位于省会城市,其余均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和县城。

2023年,上述35家医院营收规模合计7.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31%。其中,至少14家标的,去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吕梁爱尔眼科、泸州龙马潭爱尔眼科,以及六盘水爱尔眼科,分别净亏损234.73万元、208.24万元和234.26万元。

爱尔眼科乐观地认为,这些标的医院正处于盈亏平衡或扭亏为盈的阶段,预计未来业绩将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公司收购这些下沉市场眼科医院,意在尽快完善区域市场布局,形成规模效应,深化在全国各地分级连锁体系,巩固自身领先地位。

近两年来,爱尔眼科完成大中城市布局后,持续加码下沉市场。

今年5月底,斥资13.44亿元收购周口爱尔、重庆眼视光等52家眼科机构,除重庆眼视光、南昌洪城爱尔外,其余全部来自地市级和县城。2023年,公司先后发起两次并购,合计收购26家医疗机构股权,标的大多位于下沉市场。

不过,并购的消息,并未在二级市场掀起太大的波澜。昨日收盘,爱尔眼科股价仅微涨0.79%。

并购加速

爱尔眼科之所以能成为民营眼科巨头,内生增长+外延并购,是公司做大规模的利器。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公司总结出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常规动作是,由公司输出品牌和管理资源,推动潜在标的良性成长,待其长大成熟,公司再来「摘桃子」。

这次并购同样如此。这些被并购的医院,均由合伙机构先期介入培育,熬过盈亏平衡点后,装入上市公司。

以运城爱尔眼科为例,其于2018年2月设立,当年8月,湖南亮视长银进入控股。本次收购其51%股权,作价5304万元。湖南亮视长银于2018年1月设立,控制此次并购的13家医疗标的。

另外,陪伴这些眼科医疗标的成长的,还有湖南亮视中星、亮视晨星以及天津爱信,三者背后最大出资方均为平安汇通,其为平安基金旗下企业。

在上述4家合伙机构中,爱尔眼科子公司拉萨亮视,均有19%左右出资份额。

如何让潜在并购标的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爱尔眼科已搭建了一个临床、科研、教学乃至培训的平台,助力潜在标的生长、成熟。

以公司在2020年并购的30家眼科医院为例,被并入上市公司体系后,即便在3年特殊时期,其整体净利润复合年化增速仍超过28%。

在一些地级城市市场,爱尔眼科表现出强劲的吸金能力。2023年,衡阳爱尔、滨州沪滨爱尔、东莞爱尔等,年收入规模均已超2亿元。

通过不断并购,公司规模大幅增长。据公司官网,截至去年底,公司在全球拥有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881家,其中,中国内地有750家(包括上市公司旗下439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311家)。其中,地级市、县级医院占比约8成,基本实现全国布局。

截至去年底,公司因收购产生商誉的初始金额为约80.65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6.72%,已累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5.32亿元。

崛起之路

近视、干眼症和白内障,是眼科医疗市场三大消费主力。据山西证券研报,2025年国内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21.5亿元。

这条黄金赛道上,已催生出爱尔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华厦眼科等多家上市公司。

爱尔眼科,是发展最快的一家。据智研咨询报告,2022年,爱尔眼科在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拥有市场份额约11.3%,居行业第一。

1997年,经受海南房地产泡沫打击之后,又经过数次生意挫折,公司创始人陈邦拿出仅有的3万元,借「院中院」模式,涉足眼科医疗行业。

2000年左右,「院中院」遭遇政策性调整,陈邦选择独立开设眼科医院。2001年,首家爱尔眼科在辽宁落地,随后迅速在成都、长沙及武汉布局。

2009年,爱尔眼科携19家眼科医院登陆创业板,为A股首家民营上市医院。

梳理发现,公司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年至2008年,是起步和探索分级连锁模式的重要时期;2009年至2013年拥抱资本市场,获得进一步发展。

2014年开始发展提速,得益于独创的上市公司+PE基金模式。PE出钱,公司提供相关资源和管理输出,新建医院度过1-5年的培育期,公司再将其纳入麾下,PE基金方面获得相应收益,上市公司则扩大了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