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糖耐量受损、高血糖、糖尿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虑自己的血糖。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粗粮升血糖较慢,适当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网上也开始流传着「吃硬不吃软就能有效控制血糖」,具体来说是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
「吃硬不吃软」这个建议的确有一些道理,因为进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食物的质地有关。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在进食时,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的硬和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主食。
「吃硬不吃软」的确可以粗略成为一种控制血糖的方式,但对于糖尿病、高血糖患者,仅看这一方面,还不够全面,可能引起误判。仅从「硬」和「软」的角度来评判一种食物是否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是不够完整的,还需要综合考虑食物的成分、加工程度、生熟、温度等。
食物本身含淀粉和添加糖越多,越容易引起餐后血糖快速上升。食物越生,越不好消化,血糖生成指数越低;反之,食物越熟,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数越高。
食物加工的程度越高,越精细,往往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数越高,加工程度越低,血糖生成指数越低。
凉的食物往往比热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更低;食物本身的结构也会影响血糖生成指数。这也是为什么要用「血糖生成指数」这样一个客观且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某种食物进食后引起的血糖波动。如果大家想更全面地了解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不妨关注其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两个指标。
此外,「吃硬不吃软」对于胃肠道消化功能较差的朋友来说,也不太适合。建议将粗粮均匀地分配到一日三餐里,不要全部集中在某一餐。粗粮和细粮最好控制在1:1或者是2:1。肠胃功能比较好的人,可以一半粗粮、一半细粮,甚至粗粮2,细粮1。肠胃功能弱一些的人,可以粗粮占30%,细粮占70%。
粗粮有许多选择,建议不要大量喝小黄米粥,更不能只用粥当早餐或晚餐,可以先吃些干的主食再喝粥。做粥时,煮熟就行,别煮太烂,否则还是容易升血糖。同餐要搭配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材,比如牛奶、大豆制品、杂豆、蔬菜等,还要注意把主食放在最后吃。
如果喜欢吃粗粮糊又需要控制血糖,则建议优先选打粉后升糖指数仍然比较低的,比如绿豆、扁豆等,少将红豆、薏米、黑米等打粉冲糊。冲粗粮糊时不妨将水换成牛奶,豆浆和牛奶里含蛋白质、脂肪、钙等多种营养物质,用它们冲粗粮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升糖速度,而且口感和营养也更好。
END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