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眩晕:病因、病机与治疗
经行眩晕是妇女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眩晕症状。其表现为目眩头晕,视物昏暗,严重者如坐舟中,或伴有恶心、汗出、昏倒。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血虚或阴虚,实者多为痰湿内阻而致清阳不升。
一、病因
1. 血虚: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气血两虚,脾为生血之源,如忧思劳倦,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以致化源不足,精血亏乏,经行时其血更虚,血虚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展,皆能发为眩晕。
2. 阴虚阳亢:素体阴虚,久病或热病之后,多产房劳,阴精受损,髓海不足,每值行经阴血愈虚,阴不敛阳,发为本病。
3. 脾虚挟湿: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均可见脾胃运化失司,以及水湿内停,聚积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蒙蔽,发为眩晕。
二、病机
1. 辨证要点头目眩晕均随月经周期发作。一般有血虚、阴虚阳亢以及脾虚挟痰等,临床上需加以辨别。血虚眩晕者,经行量少,色红质稀,面色萎黄,舌质淡。若阴虚阳亢者,则经量色鲜红,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脾虚挟痰者,则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白带多,苔白腻等。
2. 论治要点血虚者,常兼气不足,治宜养心益脾,方用归脾汤加枸杞、制首乌,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神、桂圆肉、当归、炒枣仁、姜枣等;阴虚阳亢者,则宜滋阴潜阳,方用天麻勾藤饮,常用药物如,天麻、勾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寄生、牛膝、杜仲等;脾虚挟痰者,宜健脾升阳,除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常用药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蔓荆子、炙草、姜枣等。
3. 常见证治 (1)血虚:证候:经行或经后,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则益甚。经行量少,色红质稀,面色萎黄,或唇甲无华,心悸少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养心益脾。方例: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枸杞、制首乌。(2)阴虚阳亢:证候:经行头晕目眩,耳鸣,面色潮红,烦躁易怒,怒后眩晕加重,口干咽燥月经量多色鲜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法:滋阴潜阳。方例: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3)脾虚挟痰:证候: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温阳化湿祛痰。方例: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 临证权变 眩晕以「虚」为主以挟痰多见但临床中常可见虚实挟杂证型混杂并可相互转化故临证中应识别眩晕的各种转化和兼挟证候才能正确施以治法恰当地遣方用药阴虚阳亢者如以阴虚为主法宜育阴潜阳壮水之主佐以熄风之品如鳖甲龟板生地牡蛎白芍等;阳亢而兼气血上并者宜佐降镇熄风药如龙牡代赭石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等;见风火上扰者宜选配羚羊角僵蚕全蝎地龙及介贝金石重镇之味如脾虚夹湿者若痰湿侧重阻滞脉络治当燥湿化痰若痰郁化火可用胆南星天竺黄贝母竹沥竹茹黄芩等;证兼见瘀血阻络脑失所养药可选赤芍川芎桃仁牛膝枳壳。5. 预防调护 预防:平时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心情舒畅。调护:眩晕发作时,宜静卧休息,避免头颈部的活动和声光刺激,可减轻症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肥甘辛辣及酒酪。平时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预防眩晕发作。
6. 转归预后 经行眩晕经过恰当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若反复发作,病情不断加重,则可能发展为中风等严重疾病。故本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三、结语
经行眩晕是妇女在月经期间常见的一种病症,其病因病机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血虚或阴虚,实者多为痰湿内阻而致清阳不升。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结合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进行综合调理。预防调护对于本病的控制和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