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肝移植病区主任郭文治在查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 通讯员 师小勤 周厚亮
在郑大一附院肝移植病区,病床上的马先生缓缓睁开眼,看向妻子和9个月大的女儿彤彤(化名),他伸手摸摸孩子的脸,欣慰地笑了。这是父女俩进行亲体肝移植后的首次见面。
河南省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郑大一附院肝移植病区主任郭文治,每每看到患者通过肝移植手术重获新生,都觉得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彤彤患上的是「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移植手术成为挽救宝宝生命的唯一选择,马先生决定「捐肝救女」。在郭文治团队的紧密协作下,历时6个多小时,从爸爸身上获取的240g肝脏被送入彤彤体内,彤彤重获新生。
这次手术的顺利完成,与肝移植团队雄厚的实力密不可分。郭文治介绍,「我们做过的年龄最小的肝移植手术患者只有5个月,最大的74岁。」
郑大一附院肝移植团队
早在1980年,郑大一附院肝移植团队在张水军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早期探索,并逐渐开展动物实验。1997年,肝移植团队成功完成了河南省首例临床肝移植术,郑大一附院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家具备开展肝移植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
此后,郑大一附院肝移植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全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全省首例DCD供肝肝移植、全国首例同卵双生活体肝移植、全省首例劈离式肝移植……多年以来,肝移植团队始终坚持不断挑战新技能、发展新技术,为更多的肝病终末期患者谋求福音。
2009年,郑大一附院成立河南省肝脏移植中心;2011年,成立河南省器官移植质控中心,在移植数量进步的同时,关注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改善;2018年,获批国家器官(肝脏)移植医师培训基地,成为培养全国各地的肝脏移植医师的「摇篮」,并给予理论培训、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最终经过结业考核获得肝脏移植的手术资质。
经过不断发展,肝移植手术的各项质控指标得到了显著提升。比如,以前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平均可达3000~4000毫升,现在平均只有400~500毫升;病人围手术期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将快速康复(ERAS)理念融入肝移植患者的康复中,原来病人术后住院平均需一个月左右,现在多数患者术后一周或者十几天就可以出院;此外,术中操作技术也更为精细化,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一直是肝移植团队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在临床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肝移植中心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脑死亡供体肝移植供肝损伤、防护的基础创新与临床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们早在2004年就开始聚焦这一课题,肝脏捐献者在脑死亡状态下,供肝会经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损伤,我们通过研究损伤的机制和保护措施,从而提高供肝的质量,最终显著提升肝移植的效果。」郭文治说。
截至目前,郑大一附院肝移植手术量累计已经超过2000例,基本可以做到围手术期患者零死亡,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已达20余年,仍健康生活、工作。
器官移植是挽救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医学的奇迹、生命的接力,也是医院整体综合实力的体现。
郑大一附院从1978年开展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具备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小肠6种移植执业资格的医院,创造了国内多个移植首例,实现了我省移植医学多项「零」的突破,移植技术与数量始终稳居省内领先、全国前列。
「我们的最大心愿,就是让更多患者实现‘移植不出省’。」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王成增说,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拥有六大移植资质的医院,医院将在团队良好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全力推进移植医学中心建设,以更加扎实的步伐有序推进器官移植事业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助力健康河南、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