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中药处方秘诀不在于药味,而是在于药物剂量

2024-06-10健康
中药不传之秘不在药味,在于药物剂量,把握好了剂量就是掌握了处方精髓,在临床治病中更显效,事半功倍。有经验医师看病救人从来不在药味有多少,而在于把握好了剂量,根据病情、病位、病势、病性配伍用药,处方在精而不在于多,让病人少花钱又吃上管用,这才是行医之道。

1、土茯苓中量剂治皮肤病,大量剂治痛风。

2、杜仲治腰痛一般要用到中至大量剂。

3、薏苡仁治关节痛一般需要大量剂。

4、莱菔子大量剂才能达到降压效果。

5、萆薢需要大量剂才能清除蛋白尿。

6、元胡小量剂止痛,大量剂仙眠。

7、山茱萸虚脱救急需要在中至大量剂。

8、川芎引经时用小量剂,治头痛需大量剂。

9、夏枯草治甲状腺瘤需用大量剂。

10、白术健脾止泻用小量剂,通便用大量剂。

11、人参补益用小量剂,治虚脱时需用大量剂

12、郁金小量剂解郁,大量剂排石。

13、丹参小量剂活血凉血,大量剂安神治失眠。

14、代赭石:常用量:6g-10g,降肺胃之气;特殊用量:30g降肝气。

15、制川乌:常用量:10 g;特殊用量:20g-30g ,治疗风寒湿痹痛。根据疼痛程度,一般剂量为10g,需先煎半小时;用20g,需先煎1小时;用30 g需先煎两小时。

16、黄连:用1g~2g能健胃,增进食欲;3g~6g可燥湿泻火解毒;15g以上大剂量可治糖尿病,但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需配伍止呕健胃药。

17、半夏: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g~60g(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可助眠。

18、升麻:6 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19、薄荷:常用量6g疏肝;特殊用量:15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20、柴胡:10g疏肝升阳;20g,退热。

21、丹参: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常量凉血活血,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22、郁金:3g~10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30g~60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治疗结石。

23、炙甘草:1g~2 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g~I0g 起到补益作用;30g以上类似激素样作用。

24、人参:常用剂量是3g~9g;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g以上。

25、枳实:常用量为5g~10g,功效行气开胸化痰;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g~100 g,起到升阳举陷作用。

26、枳壳:3g~12g,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15g~30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

27、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必须用到60g~120g。

28、茯苓: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

29、白术:常用量6g-10g,有健脾止泻作用;30 g则能益气通便。

30、薏苡仁:用量30g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作用;治腰腿痛等病证时,用量达到45g~90g。

31、夏枯草:15g以下有清肝明目,泻火作用;而治疗甲状腺腺瘤时,用量超过30g。

32、川芎:作引经药用时剂量一般在4g~5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需用到30 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33、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34、葛根:用量15g起到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作用;用量30g 治疗耳鸣、耳聋。

35、蝉蜕:用量为5g~10g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作用;治辽破伤风时剂量用到25g~30g。

36、益母草:调经用量10g-15g;利尿时每日用到60g~75g,始奏明显之效。90g~120g时利尿效果更佳。

37、泽泻:用量6g~10g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5g~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25g~30g, 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眩晕。

38、山楂:用量6g祛瘀力强;9g~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20g~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39、山茱萸:常用量5g~10g有补益肝肾,收涩作用;急救固脱时用至25g~30g。

40、五味子:用量6g~12g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作用;大剂量100g~150g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41、乌贼骨:用量15g~20g有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作用;大剂量30g以上治疗胃溃疡剧痛。

42、生杜仲:用量8g~15g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用量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见效则药量加至60g-9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