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李志刚:从荒芜到领先的食管外科奋斗史

2024-09-04健康

在李志刚加入上海市胸科医院之前,杨洋已经从报道中认识了他。

2011年,李志刚获得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颁发的Evarts A. Graham Fellow荣誉。彼时,AATS在全球非北美地区遴选优秀外科医生,提供在北美深造一年的机会,他是唯一入选者。

2014年,当「传说」中的李志刚来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并掌舵医院首个实体化运行的亚专科——食管外科后,还是医学生的杨洋也就突然找到了发展方向:跟着食管外科共同成长。‍

辛苦但简单

5:47,团队中一名医生的闹钟准时响起。

不是5:40,也不是5:50。「因为哪怕多睡七分钟也是好的,哪怕早起三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李志刚对这个精确到分钟的设定,感到好笑又理解。他知道,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每一分一秒都至关重要。

相较于其他领域,食管癌手术更是一场对医生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考验。它涉及多个步骤,跨越不同空间,需要广泛淋巴结清扫和复杂消化道重建等特点,平均手术时长高达5小时。这种手术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手术台上,术后康复同样艰难,且出院时患者往往尚未完全恢复,需进一步康复治疗和营养支持。

这种复杂手术,杨洋一天要承担三台,李志刚主导的手术数量更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繁重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唯有情怀深厚的医生方能坚持。「外科医生要肯吃苦,食管外科医生更要能吃苦。」李志刚说。

成长的道路尽管充满艰辛,但李志刚依然认为从医是件相对简单的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坚持做正确的事。」

医生需要将患者从一种不好的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较好状态,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压力,能否坚持下去,是衡量医生专业精神的重要尺度。这种坚持,在食管外科领域尤为关键。李志刚回忆道:「十年前,我们的食管外科并非主打专业,此后我们为了改变默默耕耘了将近十年。」

胸外科团队会餐

被束缚时去创新

吃苦只是底色,创新才是团队发展本色。

在中国,食管癌的阴影笼罩着无数家庭,每年新发和死亡病例几乎占据全球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90%以上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难以通过单纯手术获得治愈;又因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繁琐,许多基层医院望而却步。这些现实因素使得食管癌患者就医困难。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李志刚拒绝被现实束缚。他希望带领医学迈向一个新的未来:肿瘤患者不再需要外科手术,药物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识别适合保器官治疗的患者群体。为此,李志刚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食管癌保器官治疗筛选研究,以验证筛选方法。这项研究在亚洲乃至全球尚属首创。

回溯到2019年,为了探索免疫治疗在可手术食管癌患者中的疗效,李志刚团队于国内牵头开展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试验(NICE研究)。2023年,转化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肿瘤学专刊Cancer Cell,开辟食管癌精准免疫治疗新赛道。

持续创新是常态。每年李志刚都会带领团队尝试新技术,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判断技术可行性:从开展游离空肠间置和结肠间置用于特殊食管癌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到国内首款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抗反流磁力环系统临床试验,再到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解决气管食管瘘研究,每一项技术都在推动食管外科发展。

在李志刚的带领下,食管外科已经从「默默耕耘」发展成为业界瞩目的「一站式」疑难复杂食管疾病诊治中心,无论是内镜下治疗、微创胸腔镜或机器人手术,还是食管癌综合治疗,患者都能在一个团队、一个诊疗空间内接受医疗服务。自2015年以来,李志刚带领团队完成超过7000台食管手术,包含各种疑难复杂手术。

对于李志刚来说,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他立志要将这里打造成为疑难复杂食管外科的终极治疗中心,让那些被忽视、无法治疗的患者在这里找到重生希望。

李志刚介绍手术机器人系统‍‍‍‍

打造个人成名作

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团队光芒和个人光彩相互映照。

「起码从医院角度来看,我们食管外科收获非常显著。」如今已经是主治医师的杨洋在「吃苦」中甘之如饴。因为团队发展不仅为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为个人的职业生涯铺设了一条光明大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创造了自己的「成名作」。

所谓「成名作」,远不止于一篇突破性的论文或是一次创新技术那么简单。它更象征着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整体形象和认可度。李志刚发起的这项「我的成名作」活动,是要鼓励每位食管外科医生塑造并拥有自己的标志性成就。他希望每位团队成员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找到各自位置和价值,并力求在国内树立个人声望。

日常工作中,李志刚会根据每位成员的专业领域或特长进行个性化指导。例如,对于像杨洋这样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成员,重点会放在临床研究上;另一位医生刘智超,则专注于转化医学的探索。通过这种方式,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专业路径上深耕细作。

「在优秀的团队中共同成长,其重要性无可比拟。」李志刚认为,团结的核心在于让每个成员看到前进方向和希望。「当学科发展停滞不前时,团结便无从谈起;只有保持快速前进,才能让大家一起感受发展的喜悦,从而忽略外界其他诱惑与干扰。」因此,李志刚致力于通过推动学科发展,为团队描绘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蓝图。

患者为李志刚送锦旗

迈向更高境界

左手是「个人成名作」,右手是团队荣誉。

在食管外科团队日益强大的同时,李志刚又被赋予更大责任:担任「中国胸外科摇篮」——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

李志刚计划将食管外科的管理经验平移并不断升级落地到胸外科:

首先需要「不畏难」,这是前进的基石。食管外科从一开始便选择挑战复杂手术,胸外科的发展也一直秉承这一理念。目前,上海市胸科医院正致力于打造一站式诊疗体系,「未来,一站式病房必将成为现实,胸外科将在处理疑难复杂肺癌综合治疗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以数据为支撑推动临床发展。自食管外科亚专科化以来,团队便建立了数据库体系,从而实现对每位患者情况了如指掌,并准确预测他们5年或10年后的健康状况。这种数据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联清晰可见,为治疗方案不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现在,李志刚面对的是胸外科每年超2万台的巨大手术量,如何科学地固化这些数据,并对患者持续随访跟踪,是他面临的另一重大任务。「所有信息都应被数据化,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后,开展临床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必须依靠临床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正如李志刚所说,一家研究型医院肩负着这一使命:基于临床研究成果制定指南。

从默默无闻到备受瞩目,用一句话来概括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专业的发展历程,「于无声处听惊雷」应是真实写照。「做医生会十分辛苦,但也拥有简单的快乐。既然我们已经踏上这条道路,并且走得很远,就不要轻易放弃,立足当下,迈向更高境界。」李志刚感慨道。

重任在肩,他更忙碌了。执掌胸外科后,李志刚将会把更多精力投入肺癌治疗,借鉴食管外科的管理经验,计划打造一个更具特色和差异化的领先学科,推动胸外科向新的高度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