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黄晓明:患者需求的每一声回响,都是变革医学技术的不竭动力

2024-08-19健康

访谈嘉宾:黄晓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采 访 者:宋 箐 融媒体记者

「我常常因为脖子上的疤痕而感到自卑!」「每到夏天,总有陌生人盯着我颈部的疤痕看,或是同情,或是好奇,或是厌恶。」「如果甲状腺手术可以不留疤痕就好了!」传统甲状腺外科手术遗留下来的瘢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自残」的误解。

世纪之交,术后瘢痕问题,如同一道沉重的心理枷锁,深深困扰着许多甲状腺手术患者。患者们的需求回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每一个角落轻轻回荡,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磅礴力量,激发了黄晓明内心那股不可遏制的使命感,他下定决心要找到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经过深思熟虑与广泛研究,黄晓明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无注气甲状腺内镜外科手术这一前沿技术上。这项新术式巧妙地规避了传统手术在颈前留下的明显疤痕问题,不仅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在美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医三十多年来,黄晓明不仅在手术台上精益求精,更在手术室外耐心倾听患者的每一个声音,无论是关于治疗效果的反馈,还是对治疗过程的感受,甚至是微小的建议,他都认真记录,深入思考。

这种倾听的态度,让黄晓明能够及时发现现有医疗技术的不足和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他以此为契机,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率先开展了颈部无疤痕免注气甲状腺及头颈肿瘤微创手术、内镜下茎突截断术、机器人辅助下甲状腺和头颈外科手术、经口机器人手术等多项先进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极大地推动了头颈肿瘤领域医学技术的整体发展。

7000例,见证无疤痕微创手术的魅力

创新一项技术,往往意味着踏入未知的探索之旅,没有既定的路径可循,也没有前人的完整经验可以依赖。

在推进无注气内镜甲状腺外科手术的过程中,黄晓明面临着两大核心挑战:如何拓展合适的手术空间?如何确保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且视野清晰?

2001年,甲状腺内镜外科手术在国际上尚处于萌芽阶段,只有小范围应用和零星报道,其美观性虽受瞩目,但术中需依赖气体注入以维持足够操作空间的做法,也引发了关于患者安全的诸多考量。对此,黄晓明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利用颈部软组织的自然弹性与皮瓣分离技术,构建一个无需注气的手术腔隙,从而使手术更加安全、微创。

「患者找我们看病,安全有效是第一位。」为保证手术质量,黄晓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先对狗进行内镜下甲状腺叶切除术的实验,模仿正常手术程序和操作,让自己对术中解剖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更加得心应手,直至他对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有足够的信心。

「开展新技术,第一例的成功至关重要,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如此才能有信心去推动大范围开展。」2001年9月,在充分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征得其同意后,第一例无疤痕免注气甲状腺微创手术顺利开展。在没有专用器械的条件下,黄晓明别出心裁地利用扁桃体拉钩作为临时替代。随后,在国际同行的启发下,他进一步创新,采用钢丝制作拉钩,实现了手术器械的优化,极大地提升了手术操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王梅(化名)是广州的一名资深护士。然而,当2022年7月她自己的检查报告上赫然出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字样时,即便是这位护理过无数类似病例的「老将」,也不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无助。尽管深知甲状腺癌在众多癌症中预后相对乐观,但「幸福癌」的称谓在那一刻对她而言,似乎难以带来多少慰藉。

「当我忐忑地将检查单递给黄主任时,他耐心地安慰了我许久,随后详细地为我解析了可行的手术方案,让我心中的大石渐渐落地。」综合考虑了经济、美观等因素后,王梅选择了无疤痕免注气微创术式,术后三四天,王梅就出院了,恢复良好,一星期后就恢复正常工作,仿佛生活从未被甲状腺癌打扰。「这几年我好几个同事查出来甲状腺癌,需要手术治疗,大家心中第一个想到的大夫就是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黄主任。即便白昼事务繁忙至极,黄主任依然会毫不犹豫地连夜亲自为我们进行手术。」王梅的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佩:「有黄主任在,我们心中便有了无比的安全感。」

截至2024年8月,黄晓明团队已开展近7000例颈部无疤痕免注气甲状腺及头颈肿瘤微创手术。「手术做完,脖子上没有疤痕,真香!」越来越多的患者分享着她们的喜悦,无疤痕微创手术的魅力正被更多人所见证和认可。

1000例,探索机器人手术的无限可能‍

随着内镜手术的持续革新和不断完善,患者对于手术精准度、微创性以及术后快速康复的期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黄晓明又将探索的目光聚焦于机器人手术技术。

早在2007年,机器人手术便已在国际上得到初步应用,然而在国内的推广进程却相对缓慢。面对这一现状,2016年,黄晓明没有选择继续等待或观望,而是主动出击,特意前往香港接受严格的培训,在猪体上完成了包括淋巴结清扫在内的多项操作并通过考核,获得机器人手术资质证书。

2016年11月,黄晓明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首例经腋下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此次手术中,黄晓明运用机器人技术为一名4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施行了甲状腺峡部和中央区的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且状况良好,未出现并发症。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为黄晓明团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也让他们更加坚信机器人手术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随后,黄晓明团队不断将机器人手术拓展至颈部先天性囊肿、扁桃体癌、声门上型喉癌、复发鼻咽癌、舌根肿瘤等领域。

「睡了一觉,醒过来手术就顺利做完了,现在腋下的手术切口不仔细看已经看不出来了。」2017年,一名患者体检复查发现甲状腺癌,慕名找到黄晓明,「当时黄教授提供了三种方案: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以及前沿的机器人手术,并详细解释了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在追求美观与手术效果的双重考虑下,我选择了机器人手术。」

「颈部相关机器人手术有望在今年突破1000例,体量及质量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顶尖水平。」然而,对于黄晓明团队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们心怀更大的愿景——把团队的经验推广落地,力求更大范围的普及新技术。「我们已连续17年举办国家级技术教育培训班,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掌握新技术,用好新技术。」黄晓明说。

从甲状腺腔镜微创外科手术的千锤百炼,到无注气内镜手术的创新突破,再到机器人手术领域的精准领航,每一步都凝聚着黄晓明团队对患者治疗效果极致追求的汗水与智慧。

「接下来,团队将精益求精,力求手术技艺更进一步,做好临床研究,积累更多国人的高质量循证证据。」

患者永远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只有真正倾听患者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苦,才能不断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在黄晓明看来,临床需求是新技术突破的最大动力和灵感之所在。传统的手术方式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都是经典和标准,但时代的变化总会诞生一些新需求。从临床中来,回到临床中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新技术的意义所在。

新技术的推广之路,布满了挑战与未知。一些患者在面对创新治疗方案时,难免心生顾虑,担心自己成为了「试验田中的小白鼠」。同时,外界也可能对医生的努力产生误解,认为是「小题大做」或「过度医疗」。对此,黄晓明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坚信,当新技术真正融入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时,所有的疑虑与误解都将烟消云散。他强调,钻研新技术不能盲目,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技术要会,传统的术式也不能忘,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作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黄晓明深知建立科室特色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团队竞争力以及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临床科室的特色一定是围绕「核心技术」展开的,衡量的标准是公众是否需要,能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患者,患者在疾病缠身时是否能第一时间想到前来就诊,而这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在临床岗位上对手术的精雕细琢。

「掌握了新技术,才有竞争力!」黄晓明对团队的要求极为严格且富有远见,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特色,团队内部要差异化发展。「这个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必须是多元的。」对于当下流行的「躺平」文化,黄晓明则是笑谈到,「真要躺平就得有核心竞争力,别人没有的你得有,别人有的你得做得更好,这样团队才能持续发展」。

「患者永远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这是黄晓明行医多年形成的信念。每一次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都让他深刻体会到患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直接而真实的接触,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激发了他在专业领域不断追求卓越的决心。

「治疗效果再好一点,创伤再小一点!」从1988年到现在,黄晓明一直这样追求着,也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