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繁星点点」竟是这种病

2024-03-11健康

作者 | 贾梦颖 党创伟 (禹州市人民医院)

指导老师 | 张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1

前 言

望着显微镜下的繁星点点,耳边响起了熟悉的旋律:「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作为一名形态学检验工作者,每次看到显微镜下千姿百态的微观世界都忍不住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胞、细菌或真菌竟能成为一件艺术品。笔者在工作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件「艺术品」,分享与各位同道。

2

案例经过

患者,男,58岁,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后颅窝、两侧太阳穴处呈肿胀,每次发作持续2-3小时,不能忍受,伴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最高温度37.2℃,不伴精神异、意识模糊、视物模糊、饮水呛咳、肢体活动障碍,症状持续不缓解,遂于五天前就诊于卫生院,给予药物治疗后头痛症状未缓解,血压180/120mmHg,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以头痛查因:「脑炎?」、「高血压」为诊断收入院,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近7天未大便,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生化检查

病毒检查

结核抗体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NGS检测

墨汁染色

【镜下观】

瑞氏染色100x

繁星点点

墨汁染色10x

墨汁染色40x

3

案例分析

患者入院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头痛,后颅窝、两侧太阳穴呈胀痛,每次发作持续2~3小时,不能忍受,伴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疑似脑炎,抽取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学、生化、NGS检测,脑脊液细胞学提示可见新型隐球菌,脑脊液生化乳酸脱氢酶、乳酸、总蛋白、白蛋白升高,葡萄糖降低,脑脊液NGS检出新型隐球菌,相对丰度99%,多项检查结果证实患者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导致的脑炎。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和18个变种,其中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主要感染肺部、皮肤及中枢神经。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酵母样,外周围绕一层胶质样荚膜,菌体直径4-20µm,荚膜宽3-5µm,荚膜本质为多糖,是新型隐球菌的毒力结构,有研究表明荚膜多糖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T细胞对其产生免疫应答。

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鸽粪中,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发生隐球菌感染,据相关文献报道,艾滋病患者隐球菌发病率为5%~10%,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隐球菌感染率为1/10万左右。新型隐球菌多经呼吸道感染肺部,引起肺新型隐球菌感染,数月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隐球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是由隐球菌入侵而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及脑神经损害等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对于任何伴有发热、头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体征的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或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的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均应警惕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若存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视乳头水肿或精神状态受损的情况,应行放射影像学检查。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复杂,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应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免疫功能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本病例患者起病急,无诱因头痛、呕吐伴发热、颅内压升高,细胞学、墨汁染色及二代测序均检出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明确,表明了形态学的重要性,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4

总 结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鸽粪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免疫功能正常人群隐球菌感染率仅为1/10万,因此,提高自身免疫力能避免隐球菌的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隐球菌污染的物品,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为检验人员,应熟练掌握形态学知识及检查方法,在检出异常结果后应及时与临床沟通,以便临床医生为患者进行精准化、个体化治疗以及监测预后。

【参考文献】

[1]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2):65-68,86.

[2]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10):1093-1102.

[3]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4):19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