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新的一年要为加纳 培养更多眼科医生

2024-01-01健康

对唐小娣而言,2024年的第一缕阳光比往年要「迟到」8个小时。

这是非洲国家加纳与广州的时差。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广东援非医生唐小娣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加纳度过。

每逢佳节倍思亲。相隔万里,唐小娣对家人十分牵挂。但回望过去一年,她的内心也充盈着身为援外医生的喜悦与满足:因为她的到来,已有215位患者重新看见光明的世界。

「抢手」的医生

距离唐小娣和女儿的「巧克力之约」,已经过去快10个月了。

唐小娣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眼科副主任医师,去年3月3日,她加入由医院整建制派出的第12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来到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的LEKMA医院(中加友好医院),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唐小娣的大女儿今年读六年级,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中班。启程前,女儿们很舍不得她。唐小娣听说加纳的巧克力很好吃,便安慰女儿道:「妈妈去加纳给你们买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

加纳被称为「可可之乡」,但唐小娣加入援非医疗队,是抱着更大的心愿:帮助更多加纳人治愈眼疾,给他们送去光明。

加纳靠近赤道,受光照等因素影响,眼部疾病高发,曾有统计显示,75%的加纳人患有眼疾,其中尤以白内障较为常见,且发病呈现年轻化特点。

唐小娣最初关注到这个非洲国家,是因为同科室的医生雷鹏。早在2016年,雷鹏便作为第5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的成员在当地开展援助。从雷鹏口中,唐小娣得知当地眼科现状,还协助雷鹏完成了对加纳眼科疾病谱的分析。那时起,她就萌发了援非的念头。

加纳的眼科医生非常稀缺。唐小娣说,整个加纳仅有122名有正式资质的眼科医生,其中极少人能够完成治疗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既缺少设备,也没有技术」,许多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失明。

因此,来自中国、擅长超声乳化手术的唐小娣,成了加纳的「抢手」医生。每周一,有5到6名患者在唐小娣的手术台上重见光明。周二到周五,每天约40名眼疾患者来到她的门诊看病。

截至目前,在加纳近的10个月里,唐小娣做了215台手术,这意味着有215名患者又能看清这个世界,也意味着加纳的本地眼科医生有了215次学习更先进的手术技术经验的机会。唐小娣常常一边手术,一边给当地医生讲解手术的步骤和细节,有时当场指导他们独立完成手术。

特别的成就感

唐小娣的两个女儿最喜欢听妈妈讲述在非洲的故事,她们最近印象深刻的,是妈妈帮助一个刚出生的小弟弟重新睁开了眼睛。

那是不久前,一个刚满月的婴儿来到唐小娣的门诊,由于感染,他眼睑红肿,只能紧紧闭着。唐小娣对他进行悉心治疗,两周后,婴儿的眼睛终于重新睁开,再次打量起这个新奇的世界。小患儿的母亲对唐小娣满怀感激地说:「让我儿子跟你拍张合照吧,等他长大了我要给他看看,记住中国医生。」

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唐小娣的工作中。有时来自患者的感激之情不仅在于只言片语,表达得更为热烈。

前阵子,一位65岁患者和她的家人的到来,让LEKMA医院的中国医疗队办公室瞬间热闹起来。

患者名叫Balchisu,受白内障困扰,两年来她的眼前一片模糊,仅能感受到微弱的光。就在上个月,唐小娣刚给她做了白内障手术,让她的视野重新清晰起来。不仅如此,受益于中国在加纳开展的免费白内障项目,患者节省了一大笔支出。

为了表达对中国医生的感激之情,术后第二天,她带着家人来到中国医疗队的办公室,跳起了非洲民族舞,本地的护士闻讯赶来,也跟着一起跳。

欢声笑语中,唐小娣幸福感满满。「我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成就感,能够看到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有更多患者因中国的医疗技术而收获健康。」唐小娣说。

这份喜悦也传递到了一万公里之外。听了妈妈的援非故事,唐小娣的大女儿也十分兴奋。她最喜欢看妈妈传回的患者康复后的照片:长长的睫毛下,一双双重获光明的大眼睛,笑起来很温暖。有一天,她对唐小娣说:「妈妈,以后我也想要当医生,去支援非洲。」这是今年唐小娣意料之外的收获。

2024年到来,距离援非任务结束近了,唐小娣的压力也更大了:「在剩下的日子里,我要尽我所能做更多的手术,培养更多加纳本地眼科医生。」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吴雅楠 记者 卞德龙

统筹:卞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