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脾胃虚弱则百病生,对脾胃虚弱者如何进行调理

2024-06-10健康

中西医的脾胃之说各不相同,西医认为脾是一个免疫器官,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同时伴有贮血功能,清除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在行脾切除的患者,部分伴抵抗力的降低外,对机体的影响不大,而胃则是食物贮存,消化的场所,食物在胃内研磨成匀浆。并在胃酸和胃蛋白本酶的参与下进一步消化成食糜,并将食糜推送入小肠内,因此,胃是一个消化器官。

中医对脾胃的理解则完全不同,在几千年的中医演绎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脾胃学说,其大义是脾是五脏之一,胃为六腑之一,饮食水谷摄入体内,经脾胃之气运化为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滋养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正气的重要部分。脾胃健运,则可化生水谷精微,运达周身,精神乃健。脾失健运,则脏腑不安,正气不存,邪有所侵,变生诸疾。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人体正气亏虚,则病邪易侵,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所以无论养生、防病、康复均应顾护脾胃为要。

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基础,也是其它慢性疾病发病的初始因素,如脾主肌肉及四肢,脾的功能低下,则表现为四肢困倦、乏力,相当于中医「虚证」范畴。即现在的慢性疲劳综合症。

倘若脾胃升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神明失其常度,产生郁症,即现在的神经衰弱。

如过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脾失健运,水湿停滞,聚湿成痰,痰湿溢于肌肤、脏腑之内而形成肥胖症。如痰瘀互结心脉者,则产生冠心病。

因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腐熟水谷,输布精微物质;或脾阳虚衰,运化无权;或肝木克伐脾土,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产生慢性腹泻。

脾气虚则运化失常,不能上输津液而致肺燥,出现口渴多饮之症;胃阴被灼,则消谷善饥,出现多食之症;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失健运,精微失布,膀胱气化不利,则出现小便增多之症;水谷精微下流,则故小便味甘。皆是糖尿病病症。

临床上脾胃虚弱者有系列的临床表现,中医将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脾胃虚寒六类。常见脾胃虚弱的表现有:

(1)面色萎黄:是脾虚的表现,为脾气不足,津液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所致,表现为面色泛黄,并可有黄中有白,为贫血表现。

(2)体形消瘦:脾主肌肉,脾胃功能不足可以表现为身体单薄、体重下降,四肢肌肉萎缩,活动迟缓。

(3)食欲不振:胃阳不振、胃火不足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表现为食不甘味,或需要重口味,严重者厌食,伴有进食恶心,呕吐。

(4)腹胀满:这是由中焦脾胃气虚、中气下陷造成。可出现满腹胀,空腹也胀,发作时间多在下午,而早晨则无明显不适感。呃逆或肛门排气后减轻,检查时并无明显的腹部膨胀表现。

(5)大便稀溏: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

(6)口臭,口腔异味:主要是脾胃运化不良或饮食过量,致使胃肠积食发酵而产生异味,由口溢而出,转为口臭。

(7)舌苔厚腻或无苔:舌苔厚腻示脾胃迟滞,如厚中带白为寒湿之气较重,如厚中带黄,为湿热积聚,如无苔,则说明脾胃阴虚严重。

对于脾胃虚弱者,应积极进行干预,中医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1)益气健脾:脾胃健旺,饮食增进,气血化生有源,则气充血旺,百病自愈。脾胃气虚,升降失调,脾失健运,则消化功能失职,患者会出现乏力、倦怠、面色萎黄、食少便溏、消瘦、营养不良等症,治疗当选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2)升阳健脾:「脾气主升」是脾的重要生理特性,中医倡导以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疗原则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充元气而生阴血,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针对脾阳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设。

(3)祛湿健脾: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亦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因此,既要重视健脾益气,又要重视化湿以健脾,若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则需用燥湿之剂治之。常用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五苓散等。

(4)和胃,护胃气:中医突出了脾胃磨化万物,布五味以养五脏,荣养百骸,润泽四肢之功,并强调脾胃之气升降出入的重要作用,称脾胃受伤,诸病生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养生防病当以护脾胃之气。「胃气主降」乃胃的主要生理特性。【内经】中提出甘酸补阴,苦辛泻邪,以和胃的治则,更有缓急、除满、降逆等法。常用方剂如旋复代赭汤、增液承气汤等。

(5)消积导滞:胃主受纳,脾司运化,若脾胃虚弱,则不能正常纳谷水,造成饮食停滞胃肠,生湿化热,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或腹泻。故治脾胃虚弱,饮食停滞常用保和丸、健脾丸、枳术散等治疗,使腑气得以通畅,胃肠道顺畅,是养生防病的关键。

(6)针灸调理脾胃:【内经】用胃经合穴足三里治疗胃脘痛、腹胀、饮食不下、呕吐、痢疾、腹泻、心悸、胁痛、浮肿、小便不利、痹证、腰痛等多种疾病。近代医家更是经常使用足三里、三阴交等脾胃经穴位进行调理,以提升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壮体质,从而防止疾病发生。

(7)食物健脾胃:中医认为很多食物具有健脾胃的功效,粳米、生姜、葱白、豆豉、蜜、小麦、鸡子、粟米、干姜、羊肉、酥、黑豆、糯米、花椒等均为能补益脾胃,益气温阳。而木耳、扁豆、神曲、白鱼、陈皮,鸡内金等则可消食导滞,促进消化。因五行中黄色食物与脾相应,故常食黄豆、南瓜、洋芋、粟米和香蕉等,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饮食方面,还要求饮食有节,饥饱适宜,寒温适宜,不偏食,不重口味,避免酒伤等。

(8)其它调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少思虑、节欲望,戒盛怒以舒畅情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