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哪个更好?

2024-04-11健康

网友

问:很多患者被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请问动脉粥样硬化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硬化呢?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治疗,哪个更好?

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有明显区别,动脉硬化是指随着人类年龄的增大,动脉出现管壁增厚、弹性下降或者管壁僵硬的情况,本身是一种老年性的退变过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以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为基础,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血管出血及血栓,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继而发生纤维化使血管内膜增厚出现血管管腔的狭窄及闭塞,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是一种病态的改变,需要积极的预防和临床干预。

具体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并发症,严重时可能还会危及生命。因为动脉遍布人体各处,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多个地方,比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这些部位发生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内膜增厚,形成斑块,影响到这些动脉供血的器官,引起并发症,尤其对于心脏和脑部的损害比较大。

长期的冠状动脉硬化,形成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导致供血不足,出现心肌缺血、血流中断,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死亡。

脑动脉硬化会引起脑中风或称脑卒中,脑中风致残率特别高,会引起偏瘫,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早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是保护心脑血管不受到损害的有效的措施。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呢?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脂质在身体内的堆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禁烟限酒、规律生活、保持心情放松等,都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

其次,积极地治疗原发疾病均可以起到预防本病的作用。但是,预防仅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不能完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定期去医院体检,进行健康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治疗上,主要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并争取逆转;对已发生并发症者,防止恶化,延长寿命。

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药物:以他汀类降低TC和LDL-C为主的调脂药,其他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隔置剂、不饱和脂肪酸等。

2.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3.溶血栓和抗凝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如心绞痛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或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都属于抗血小板药物,但因为机制不同,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好。

阿司匹林是第一代抗血小药,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同时阻断血栓素A2的形成。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经典药物。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抗血小板药,作用机制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即激发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该药品本身没有活性,必须经过肝脏的代谢以后才变成活性物质,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但是,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药物,长期应用对胃黏膜刺激性很大。可以引起反酸、嗳气、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时可能加重胃部疼痛、烧灼感、恶心、呕吐,罕见的有胃溃疡、胃部出血和穿孔。

阿司匹林通过两种机制对消化道产生危害:首先,服用阿斯匹林后,药物会直接刺激所接触的胃肠黏膜,造成黏膜的直接损伤。其次,阿斯匹林通过代谢的途径,造成前列腺素E合成的减少,从而造成胃肠黏膜自身保护作用下降,因此,更容易形成黏膜糜烂、溃疡等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者消化道的溃疡狭窄。

所以,胃十二指肠溃疡时,阿司匹林应列为禁忌。而氯吡格雷片不直接刺激损害胃粘膜,胃肠道反应小,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品使用。

而有些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既不能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又不适合服用氯吡格雷片,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可别忘了祖国医学,一些中医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很是杠杠的!

在我这些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一种由鸡血藤、丹参、郁金、乳香、没药组成的中成药片(一天三次,一次四片,饭后服),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他汀类药物使用,在老年人冠心病、脑血栓后遗症、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中,获得相当不错的疗效。

【江医生坐诊时间】

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二、四、五全天